施工单位信息化管理内容(建筑工程中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施工企业大都拥有众多的常设分支机构,其业务性质决定了企业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和跨地域性。这些特点势必造成传统的财务、工程、质量、安全、人力资源等管理模式难以实现有效监控,难以实时掌握基层单位的准确财务、采购、分判及劳务价格等数据,容易导致工程项目核算不规范,报表不真实,信息传输滞后,管理不到位,“穷庙富方丈”、“拖欠工程款”物料采购、指定分包分判、劳务队伍选择中的“暗箱操作”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施工单位信息化管理内容(建筑工程中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1)

  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产品。建筑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因此,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在传统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绝大部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行,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传统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已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施工企业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项目参与人进行某些项目管理工作。例如,专业预算员使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施工概预算,生产计划员使用网络计划软件安排施工进度,技术资料员使用AutoCAD图形软件绘制竣工图纸等,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

  应该看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在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产品施工活动以及工程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形成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上、技术上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保证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经济上信息设备性能价格比的大幅度提高,使其在建筑产品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以目前的市场价格,为一个项目组配置台性能较好的计算机并组成局域网,用不到万元的投资就可以办到;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项目从物资以及管理成本中节省下来的开支,将远远超过这万。况且,这种一次性的投资,能给施工企业带来多年的信息资源利用和数百个项目的成本节省。

  技术上信息技术的利用,使施工项目信息能够基于电子介质进行海量存储、高效加工和高速传输,使各项目参与人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共享信息、协同工作,从而更有效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从根本上改变建筑施工领域高新技术含量不高的局面成为可能。

  工程应用首先是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IM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制造行业的综合应用,为全国多个省市、十几个行业的多家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在建筑施工领域,以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代表,计算机辅助施工和信息技术综合利用已有了长足进步。例如,在上海金茂大厦的施工中,就是利用计算机监测混凝土温度和通水量来监控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避免出现超规范的温度裂缝;利用计算机多点监测标高引导钢模板体系的提升,尽可能避免出现模板的垂直偏差。这些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的实例证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步骤

  在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首先是一批民营高科技公司相继推出了网络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如北京梦龙公司的Mr,大连同洲公司的项目管理等;其次,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企业自主开发了适用于项目层次、企业层次的实用化管理软件,如中建一局四公司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建五局三公司的“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近些年来,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已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注意,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一些有技术经济实力的高等院校中逐步开展,例如,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等。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减轻了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例如,它为各项目参与人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方便浏览并支持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粘贴和拷贝,使部位不同而内容上基本一致的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

  推行项目信息化管理,使各项目参与人很好地协同工作。例如,它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通过自动地完成某些常规的信息通知,减少了项目参与人之间需要人为信息交流的次数,并保证了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及时和通畅。

  它适应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对信息量急剧增长的需要,允许将每天的各种项目管理活动信息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提供对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便利的督促与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各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便于施工后的分析和数据复用。因此,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访,为项目参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障碍造成的管理失误和决策失误,提高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