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

古往今来,都存在着这样的社会现象,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小的时候可能看不出差距,但随着年龄增长,最终出现判若云泥的巨大差别。比如说现代社会,可能小时候一起玩泥巴的两个孩子,长大后,一个读了博士,成为了高级人才,而另一个可能成为社会闲散,朝不保夕。民间百姓对于这类现象,时常提起这样的一句老话:男无性不钢,女无性无秧。

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1)

古代百姓虽然不比现代人读书多,但他们也知道,决定人和人差距的因素,是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而总结出来的内容,可以用来警醒后世,尽量避免后世的人重蹈覆辙,颇有些以史为鉴的意思。而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被归纳、浓缩成了很多俗语,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这句俗语。

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2)

男无性不钢

这里的性指的是优秀的性格,包括有斗志、有韧性。而钢,在古代文化里,被视为硬汉、有出息的象征。比如“恨铁不成钢”就是对自己所期盼的对象不努力所做出的一种无奈慨叹。所谓“男无性不钢”指的是作为一个男子,如果不能做有斗志、有韧性的人,那么他很难有太大成就。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十分常见。

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3)

就读书而言,在县城和乡镇长大后,通过高考等渠道大学毕业后出人头地的人,会发现自己的成长,其实不亚于经历了一轮长征:因为在当下的县城和乡镇,有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选择弃学——当然弃学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因素,而是本身有厌学情绪。

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能坚持、没有韧性的体现:因为感觉读书辛苦,于是放弃了。县城和乡镇长大的孩子,在坚持读到高三而后考上一个较为不错的大学以后,会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甩开了大半部分同龄人。坚持读书和因为厌学而选择退学,这就是典型的“有性”和“无性”的区别。

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4)

女无性无秧

“秧”,可以理解成禾苗,而和禾苗相对的,是田地里的杂草。对于古代农民来说,禾苗是值得珍惜的物种,需要保护,而杂草则是需要铲除的。“女无性无秧”,意思是女子如果没有好的性格,那么就成不了“禾苗”,只能成为“杂草”。在古代,女子的主要职能就是相夫教子。

所谓相夫,就是辅助自己的丈夫,能在丈夫迷茫的时候、不得志的时候,用自己坚强的性格和丈夫一起顶住压力、同甘共苦,而非成为丈夫的拖累;所谓教子,就是用自己的好性格,潜移默化教导子女,让子女和自己一样收获好的性格。古人有感于女子具备好品质、好性格对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得出“女无性无秧”这一结论。

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5)

虽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有些俗语,依然可以值得我们借鉴。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人们虽然简单的句话里可以蕴含大智慧,但无论是哪种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是不断在发展的,跟不上时代就要及时抛弃,值得学习的我们就要潜心研究。

俗语我们都是从老人那里听得多,其实古人的俗语谚语对联还有许多,好比“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里的“增广”就是《增广贤文》,而“幼学”是指《幼学琼林》。

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6)

这是中国唯一一本记录俗语智慧的一本书籍,里面有俗语上千则,在俗语的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之后哈哈大笑还能学到很多智慧!《增广贤文》和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灵鸡汤文章不同,《增广贤文》里面有很多对世态炎凉的描述。堪称中国古代的《毒鸡汤大全》《提升口才,每日一句》,里面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俗语宁愿男大七也不要女大一(俗语男无性不钢)(7)

这套是白话文版本的,因为文言文一般人真的很难读懂!这个版本的读起来实在是有趣!

一整本智慧你只需要48元,还送一本《道德经》,真的非常有价值!

点击下图购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