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心理学算法(世界观20)

我们知道:本文要说明的是:我们常说的我本质是大脑其中一个功能——生物电信息转现实信息解码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数字心理学算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字心理学算法(世界观20)

数字心理学算法

我们知道:

  • 看到”实质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视觉皮层(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支撑、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 而大脑让我们以为的“看到”就像我们用光“摸”到实体一样(玄幻称其为“神识”)。
  • “我”的本体其实是完全封闭在大脑内,严谨来讲,我们不知道外界,只知道大脑给我们呈现的外界。
  • 五感感受器有一定的接受频段(光频段、声频段、气味分子浓度、压力区间等),它们过滤、提取外界信息,并编码成生物电信息,送到中枢系统,系统再分析信息,将其转换成记忆。这一过程没有人格参与。

本文要说明的是:我们常说的我本质是大脑其中一个功能——生物电信息转现实信息解码器

举例说明:如果我闻到了臭味,然后我们说道:“好臭啊!”“我”在这一过程起了什么作用?

气味化学分子刺激了嗅觉感受器,并将信息送到中枢(编码),中枢根据信息对比、综合、作出判断,并激活与“某种厌恶感”相关的认知神经,及面对“某种厌恶感”的准备反应传给行为神经(主要控制口腔,面部,肢体),认知神经又将信息送给“我”。

而我捕获信息,解码,将其与“臭味”汉语联系起来,并输出给中枢,中枢再将此信息作为动作命令传给行为神经。

** 我们有时会有 “实际做的和想做的不同” 这种经验,就是因为两个过程是分开的。

问:“我”能思考吗?思考的主体是“我”吗?

答:“我不能思考”,因为不会思考专用的生物认知语言。比如 1 1=2,则2 1=3,中间具体的思考过程,“我”没有介入(仔细观察自己的意识就明白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个“我”的原因,而现在用汉语交流的这个“我”,则是最低级,介于外界与内在的“我”。

问:婴儿有人格的“我”吗?

答:没有,或者说正在形成。“我”是社会化、教化的产物,这也是为什么道家讲究“归真”,因为“自我”的存在是追求真实的障碍。

问:其他动物有对应的“格”吗?

答:有,只要有现实语言。

听说过,“白痴天才”吗? 他们先天不足,智商低下。 就是日常人们口中说的“白痴”! 但是,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他们中的某些人,又具有人所不及的天赋。比如数学天赋,能够瞬间推算12345天后是星期几。

这就是“自我缺陷”,而不白痴的我们的自我起了什么功能显而易见。

其实

  • 我们没有想象中、自以为的高级,我们主张自主性、独特性、正确性等,不过是大脑对我们的欺骗,因为大脑(基因)不想让拥有思考功能的“真我”苏醒(获得自反馈、自修正、自成长能力)。
  • “真我”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会想要反控制大脑,并察觉现实的某种真实或可能,对基因而言,极大可能无法复制,因为性神经干涉不了“真我”,“真我”也讨厌被干涉。社会无法正常运行。
  • 所谓心理疾病,抑郁、自闭、分裂等与人格相关的,某种意义上,是“真我”在苏醒。而感受到痛苦的则是“自我”,因为“真我”一旦苏醒,不可避免地,“自我”将会慢慢被消除(神经权重变低,被“真我”的神经联结,成为“真我”的工具)。
  • 在此之外,还有基因潜意识。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其实只要明白意识是什么,就很容易理解接受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