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包晓云(包晓云老一中一)

杭州包晓云(包晓云老一中一)(1)

老成武一中大门

一提到“老”字,总有些怀旧的情节,在我们这个小县城说到“老一中”,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大抵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年代,“老一中”也在向人们展现出不一样的沧桑。

我对“老一中”的印象,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因为父亲在一中工作,所以自幼就随着父亲从农村老家来到了一中。因为年幼,对那时一中校园的分布也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现在能记起来的是:学校东面是成武到单县的公路,南面是庄稼地,西面县医院,北面是尚未开通的新大街。大门在学校东侧中间偏南的位置,门朝正东,进大门朝西的道路将学校分为两大块:南侧自东往西是操场、果园、菜园;北侧自东往西是教职工宿舍、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

一中的大门中间是对开的两扇,两边分别两个小门。走进大门约五十米,迎面正对的是混凝土结构的一堵高大迎门墙(也称照壁),高约有七八米、宽约五六米的样子,很是壮观,模糊地记得上面书有伟人关于教育方针的语录。

大门和迎门墙中间道路的两侧是高大的法桐树,紧挨大门朝里道路的北侧是一个花园,记得当时种植的有紫荆花、木槿和竹子,其他的花木就叫不上名了。花园北面有一个小卖部,经营这个小卖部的大爷人都称他为“老欧”,小时候只感觉这个姓很别扭,所以印象也很深,参加工作后的一次聚会中遇到一位姓欧的同学,聊起来这个小卖部的欧姓大爷,竟然是九女镇欧楼他本家的大伯。

校园南部靠东的位置是操场,操场的中间是两个蓝砖铺就的篮球场,周边跑道全是土质的。球场尽管坑洼不平,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县里最好的运动场所了。操场的西端是六棵高大的垂柳,垂柳的西面是几十亩地的果园,果园的西面又是几十亩地的菜园。果园西侧的菜园,当时还种有小麦、玉米之类的庄稼,菜园的中间有几间房子,是灌溉用的机房,紧挨着房子西边是一口很深的水井。当时很好奇,去看过那个可以用电机或是柴油机带动的抽水泵,电机和柴油机在房子里地面上,通过一条皮带斜着下去和房子外面水井旁边的水泵连起来,工作起来噪音非常大。

当时学校的中枢应该是教导处,教导处在学校进门朝西东西大道西段的北侧,座北朝南,外面三间屋,里面一个套间。教导处正对屋门的北墙上面是一个木制的中堂,红底金字,中间的内容记不清了,两边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两个竖幅。现在想来,那些妥妥地应该是进教育博物馆的文物,油印机、手摇电话机、“三五”牌的挂钟,就连那个喊老师开会用的铁皮小喇叭如果留存下,也应该算是有点价值的东西了。

当时教室大都在学校的中间位置,教室位置偏西的地方是学生宿舍,伙房在学校的西北角。学生的人数没大印象了,只记得教师也就是二三十人,大都是单职工,学校只有零星的几家家属院,分别在一中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只记得当时的学生,好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充裕,经常在老师带领下有组织地出校门:去牛角尖帮农民收割过麦子、去县农机场参观过车间生产、在气象站听过工作人员讲课,我就做为吃瓜小朋友跟着去玩,只觉得当时挺好的。

因为是七十年代初期,政治气氛还相当浓厚,印像中整个校园蓝灰色建筑映衬下的是各个角落鲜艳醒目的标语,还有那震天的锣鼓、激昂的口号、三五成群经常组织活动的同学们,这也就是我对七十年代初“老一中”的印象。

这个一中也就是成武县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全县人的追求和希望、留下了多少人的遗憾和泪水、托起了几代人的幸福和梦想的“老一中”;也是从那时起,我结缘近半个世纪、为之心心相惜的“老一中”。

作者:包晓云 成武县教育和体育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