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烨烨(窑火烨烨向未来)

花火烨烨(窑火烨烨向未来)(1)

花火烨烨(窑火烨烨向未来)(2)

大型实景演出《china》场景

花火烨烨(窑火烨烨向未来)(3)

“洋景漂”泥的明和他的中国合作伙伴展示陶艺作品

□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毛江凡 全媒体记者 龚艳平 文/图

流光溢彩,烨烨其华;千年瓷都,生生不息。

如果说其貌不扬、朴实无华的瓷泥是一首音乐的低声部,那么,巧夺天工、神奇窑变后绚丽而出的精美瓷器,就是一个个宛若交响诗般的天籁音符。

一座城市何尝不是如此。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到享誉世界的国际瓷都,1700年的制瓷史,景德镇宏大历史上的每一个前进脚印,都在书写一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奇,都在讲述着从小写的“china”到大写的“CHINA”的故事。

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随着2022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启幕,这个古老而青春的城市,再次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璀璨光彩——

瓷博盛会之光

蓝天白云,暖阳高照,一年盛会再启;煌煌新馆,红毯铺就,喜迎八方来客。

11月8日至12日,2022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全新的展馆——景德镇陶博城举行。

自2004年以来,瓷博会已经成功举办19届。本届瓷博会以“瓷上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总展位1560个,较去年增加了300个,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团组、2000多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英国安斯丽、德国梅森、法国柏图等数十个国际品牌,国内12大产瓷区、10大名窑的上乘佳作汇聚于此,全球千余名客商因“瓷”结缘,不远万里奔赴而来,洽谈交易。

新面貌、新变化带来新气象。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遗产保护与活化,中外陶瓷文明的交融互鉴、共生共荣,在本届瓷博会上得到充分彰显。景德镇的“交往圈”“朋友圈”“合作圈”越来越广,国际范、专业范成色越来越足。

“连续19年参加瓷博会,今年是我参加活动最多的一次,还有几个会议因‘碰车’去不了,有点遗憾!”在展馆里,记者与景德镇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馆长、陶瓷包装技艺非遗传承人赵水涛不期而遇。今年他多了一个身份——景德镇市陶瓷包装行业协会会长,他带领今年投产的陶瓷包装智慧园区10多家入园企业,首次亮相瓷博会就受到了极大关注。

赵水涛说,让景德镇陶瓷包装历史文化与技艺,在新的发展与创造中得到检验与弘扬,这是瓷博会带给他的最大收获。

瓷博会1号馆诚德轩展区,被布置得竹影摇曳、绿意盎然,灯光下各种佳器琳琅满目。一向以精致雅器著称的诚德轩,带来了元佳窑、元薪号等系列新品,吸引众多粉丝慕名而来。

“作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代表,诚德轩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创造融艺术与生活为一体的产品奉献给世人。”诚德轩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歆悦如是说。

胡学义也是景德镇瓷博会的“老朋友”。今年,来自南京、因热爱陶瓷被称为“瓷痴”的72岁藏友胡学义,又参加各种活动健步如飞地穿梭在会场之间。

“如果从1975年第一次来景德镇算起,到这次参会,我已经是第382次来瓷都。瓷博会紧跟时代的脉搏,无论场地、规模、品质、影响力,都有极大飞跃,可以说是越办越红火,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胡学义感慨,他早已把景德镇视为第二故乡,每逢盛会必来参观。

11月7日晚8点,陶溪川广场,歌手李玉刚现场演唱景德镇陶瓷主题原创歌曲《此生只为你》,洋溢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炽热之情,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千年窑火不熄的景德镇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美绝伦的陶瓷文化传奇。《此生只为你》这首歌以当下回望过往,用历史守望未来,千年的凝与炼,一生的悲与喜,始于梦想,融于瓷器,化为颜色,转为歌声。千年景德镇文化绵长,此生只因有你!”谈及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李玉刚感慨良多。

瓷博会期间,主办方共策划推出了13项主体活动、27项配套活动。除上述活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高峰论坛、匠人匠心至诚至精“杜鹃奖”获奖作品展、景德镇非遗馆开馆、国际版权论坛、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景德镇“洋景漂”陶瓷艺术作品展等轮番上演,令人目不睱接。

一场瓷博盛会,折射的是一座城市永不落幕的陶瓷文明之光,以及一代代陶瓷艺人亘古不变的梦想。

传承创新之美

一座城市将一个行业做了一千多年,这样的传奇放眼全球或许都绝无仅有。

而景德镇做到了。保护千年遗存、传承千年技艺、呵护千年匠心、讲述千年故事,这是景德镇千年积淀涵养的文化自信和底气。

3年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出台,千年瓷都景德镇被赋予新使命。

本届瓷博会,传承创新的声音贯彻各类会场,余音缭绕。

11月7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由江西日报社携手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同主办的“2022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高峰论坛”开幕,论坛围绕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先进陶瓷产业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建言献策。

同一天,由江西省文联《创作评谭》杂志社、江西省美协主办的“2022年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举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金泉教授认为:“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探索研究和不同风格流派艺术的吸纳,景德镇传统的陶瓷艺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新表达、新思想和新理念。”与会的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介绍,不久前省美协分别成立了陶瓷艺术和瓷画艺术专门委员会。“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着眼点,在创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理解传统的价值。”

11月9日,景德镇名坊园,瓷都文化新地标——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这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最新探索,成为弘扬优秀陶瓷文化、讲好景德镇故事的又一重要窗口。

本届瓷博会,创新与传承之美同样可感可知。

在瓷博会1号展馆富玉陶瓷展区,一件件青花玲珑瓷精美亮丽。景德镇玲珑瓷技艺非遗传承人、富玉陶瓷的90后掌门人——吕雅婷,忙得不亦乐乎,给客商介绍刚上新的产品,接受媒体采访,还要抽空亮相线上直播间。作为当代新青年陶瓷手艺传承人,吕雅婷说,只有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才能使陶瓷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是大多数景德镇手工艺人的共识。在欧洲留学多年的吕雅婷一直怀有创新梦,那就是突破传统陶瓷文化的束缚,打造时尚、个性、趣味的青花玲珑居家生活用瓷。如今,富玉陶瓷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创新的“一面旗帜”,不断焕发出传承创新之美。

在景德镇三宝村,一座小院古朴典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亚林的工作室坐落于此。曾亚林一家祖孙三代出了三位陶瓷名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曾亚林,58岁,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数十年,从小受父亲曾维开(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影响和教导,先后师从姚永康、陈梦龙、熊钢如等名家。曾亚林既承家学,又转益多师,且受教于高等艺术院校,既善于融会贯通,又勤于实践,不墨守成规,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曾超作为曾家长孙,自小在爷爷曾维开和父亲曾亚林的培养下,展现出良好的艺术天赋。后经陶瓷学院的艺术滋养,功力大有长进,又赴中央美院进修,艺术视野日益开阔。随着近几年作品陆续在各类展览中亮相获奖,年轻的曾超获评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广。

11月10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览城任瑞华艺术馆内,81岁的景德镇陶瓷大学老教授、联合国文化总署中陶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现代“任瓷”创始人任瑞华,用颤颤巍巍的手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创作水墨画。他的儿子任智勇静立一旁,时而与父亲交流几句。

任智勇说,1969年,28岁的父亲和其他数十位画家被选派到井冈山为毛主席画像,最终有23幅油画作品被选中进京审定,毛主席从中选了两幅,其中就有《八角楼的曙光》。后来,父亲转向陶瓷创作,最经典的代表作是《岁月荷莲》。这幅作品以“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质,以高白泥材质的洁白无瑕感,体现其艺术匠心。

“我自幼跟随父亲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以及高温颜色釉配制研究,如今父亲中风,很少动笔制瓷作画,但他对我的创作要求一直严苛不改,我也在传承父亲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完成了自己的‘窑变’,创作了一批唯美、独特的现代风格系列壶艺作品,拿了一些大奖。”任智勇说,没有让父亲失望,这是他艺术创作的动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个家族的传承创新,让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交织出多元的色彩。

交融互鉴之道

瓷博会不仅是景德镇向世界表达自己的舞台,更是世界不同文化融合交流的平台。

瓷博会上,记者遇见了不少外国友人,有艺术家,也有采购商。他们纷纷表示,来参加瓷博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景德镇,了解中国,也渴望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他们,增进彼此的友谊。

交融互鉴,这是景德镇陶瓷文明跨越千年、对话世界的恒久魅力。

11月8日,位于主展馆的泰国皇家陶瓷、土耳其传统手工陶瓷等国际展位前,人头攒动,前来参观的游客忙着挑选陶瓷产品。美国艺术家展区的泥的明,是一个资深“洋景漂”,正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一众中国展位之间,来自埃及的采购商奥玛将手机镜头对准风格各异的陶瓷产品,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向自己的客户和粉丝现场讲解。

本届瓷博会专门举行了国际直采供需对接会,包括国内30家陶瓷企业与近百家跨境电商、境外采购商在内的交易团意向成交金额超2000万元人民币。

瓷博会现场,中外艺术家、客商你来我往,互动频繁。

11月9日,景德镇浮梁县的寒溪村,一场主题为“互鉴·共融”的景德镇“洋景漂”陶瓷艺术作品展暨中外陶瓷艺术家对话会,同样热热闹闹,引人瞩目。展馆内,来自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34名艺术家创作的共计45件陶瓷作品在这里集中展出,他们也在此间开展对话交流。

这些为手工制瓷技艺而来景德镇学习、创作、生活的外国艺术家被称为“洋景漂”。据统计,“洋景漂”有5000人左右。

在这里,记者又遇到了高大帅气的泥的明,他与中国合作伙伴蓝潜携作品《海洋茶壶系列白珊瑚》参展,其艺术作品独特的创意与造型,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

“我和泥的明的合作非常好,有的作品造型是他创作的,我负责上釉,蓝色釉是我的一个强项。有的创意是我们碰撞磨合的,我们的作品,不仅有火与泥的窑变,还有中西方陶瓷艺术的交融。”景德镇活化石陶艺工作室成员蓝潜说。

全国人大代表、陶瓷艺术工作者、陶瓷文化传播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有多重身份,而她很看重教育工作者这个称谓。2016年,景德镇陶瓷大学成立国际学院,张婧婧担任首任院长。自此,她以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使者为担当,一方面将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先后在法国卢浮宫、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举办高水平的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推动打造了“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等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或地区3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培养了来自世界近60个国家的3000余名留学生。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陶瓷文化,我想学好陶瓷技艺、学好中国文化,以后到家乡开陶瓷工作室或者在陶瓷购物中心卖陶瓷。”来自非洲喀麦隆的留学生马可琳说,她要把中国文化及中国陶瓷带回家乡。

张婧婧认为,陶瓷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优质载体,陶瓷文化可以成为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和纽带。国际学院的留学生群体是促进中外陶瓷交流的重要途径,是中国陶瓷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的国际使者。

文化本身会说话,会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媒介。景德镇与全球72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文化就是其中最深沉最有力的催化剂。

今天的景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传奇仍在继续。在文化自信的感召下,3万多名“景漂”、5000多名“洋景漂”汇聚于此,催生出这座城市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大器成景,厚德立镇,携带着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城市精神,景德镇的明天将更美好,景德镇的未来将更明媚。

来源: 江西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