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十七章哲学道理(道德经唯物辩证法)

道德经七十七章哲学道理(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

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且先了解下古代先贤的相关注解:

1.王弼 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河上公 注《道德经》知病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知道而言不知,德之上。不知知,病。不知道而言知,德之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苦众人有此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以此悲人,故不自病。云圣人怀通达之知,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中正,各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事以自显着,内伤精神,减寿消年。

以上可知,王弼先贤基本未解释,河上公先贤也只浅显作注,未深入。

一、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认识到自己有不认识的一面,是全面的认识;有不认识的一面却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是片面的认识。

具体的表达为:

认识到自己有不认识的一面,是全面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尚”,古字形像屋顶向阳采光的天窗,表示采光平衡亮度,平衡阴阳,体现了事物的相对立的统一,引指正确,平衡,全面。《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有不认识的一面却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是片面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是不健康的认识。“病”,秦文=床(变形的床,不正常的床,有缺陷的床。)+丙(上图二,甲骨文似倒置的“火”,篆文上加一横;“火”,上图三,为倒置的“火”,“火”处下,为内为阴火,为体内之火,“一”为木,居上居外为阳,木助火势发于表,为内热外现旺盛。),字形似躺在床上,身体发热,困苦乏力不健康。造字本义:体内阴阳失衡,发高烧,困苦乏力。引指思想认识上有病,《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病的本质里身体机能失衡,阴阳不平衡,阴阳失衡,态度不端正,思想不健康。也指错误,也引指思想认识上有病。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无限性,人类的主观认识是有限的,具有局限性。

二、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这样只有把这种错误当成自己的错误,因此不会犯错误。

具体的表达为:

这样只有把这种错误当成自己的错误警示自己,因此不会犯认识上的错误,认识才更全面。《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不断地主动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

三、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圣人不犯这样的错误,但把别人的这种错误来警示自己,正是如此而不犯错误。

具体的表达为:

觉悟者不犯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但把别人的这种错误当成自己的错误不断警示自己,正是如此而不犯认识上的错误。《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世界的客观性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与主观意识的有限性是相对立又相统一的。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全面地看问题,全面地认识自己,全面地认识世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郑裕波 校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