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

相信不少中学或即将上中学的孩子,都领到了语文老师、历史老师的一个“任务”:

在暑假,一定要补看一下《觉醒年代》。

因为这部电视剧里的近代史、近代文学背景,相关考点实在太多了。

除了那些直接推进历史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党的建立等重大事件;

直接做历史主角的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等重要人物;

这部精彩的历史大戏,同时还是一部地方戏曲集锦的文化大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戏曲背景板,个个都是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宝藏。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

不知道,你都注意到了没有?

第一,充满市井气的民间说唱,一南一北,唱尽近代沧桑。

1、江沪浙的小锣书。

在《觉醒年代》中的上海,多次出现过一位卖梨膏糖的老人,一边卖着梨膏糖一边唱着小锣书: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2)

“嚓啦啦小锣敲起来

《青年杂志》已出版

中国社会多磨难

陈独秀两张药方来公开

德先生,赛先生

已经跑到中国来

钢铁大王卡内基

卡内基啊 不是三黄鸡啊

他原来是一个打工的小男孩

五虎将中显威风“

街边正在兜售《新青年》杂志的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也得到了灵感,用同样的形式和韵脚叫卖道:“《新青年》那个青年新,要想天下取太平,那么脑子就要弄灵清。”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3)

唱声未落,梨膏糖老人也随之应和:“要想天下取太平,脑子一定要灵清。”

梨膏糖老人还多次出场,再唱时局新调——

“北京大学真胡闹,争风吃醋打相打,只好派蔡元培,接管北京大学堂。”又附诙谐评语:“斯文扫地啊。”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4)

再讽“张勋复辟时局不平”: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要实实在在过日子,你一定要造福我们老百姓。”

而这种说唱自由,小锣板伴奏,用幽默评说时事,深受民众喜爱的马路说唱艺术,就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谐谑曲艺——小锣书,又叫做小热昏。

它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卖糖人为了吸引关注,便用说笑话、唱新闻和讲故事的方式招揽人气,由于说唱本地新闻,大多是在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免遭迫害和麻烦,取名为小热昏。“小热昏”本意是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以此命名的曲艺则是“满嘴荒唐话”的说唱艺术。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5)

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据说这次在《觉醒年代》中出现的梨膏糖老人,正是从杭州专程请来的小热昏曲艺名家。

2、老北京的牛骨数来宝。

警察抓走学生,街边艺人即兴演唱了一段牛骨数来宝: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6)

“满街走顺口溜,大姑娘扮成了小老头,也不知动了谁的心头肉,不由分说都抓走,别看你梗脖子瞪着眼威风抖,不过是主人放出的一条狗。”

数来宝,一种中国传统曲艺,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

诙谐、风趣是它的艺术特色之一。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7)

它的传统唱词大都是即兴编唱,依一定的程式,艺人凭借广泛的生活知识,见景生情,即兴编唱,有的还能讲今比古,引经据典,夹叙夹议。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8)

而牛骨数来宝,艺人通常用一副带响铃、系绣球、戴花翎的牛肩胛骨作打拍乐器(又叫哈拉巴),其代表人物“曹麻子”,就是老天桥的“八大怪”之一。

曹麻子是一个相当善于根据历史大事件改编词句的出色的民间艺人。

他所说的《推倒满清》、《北伐成功》以及《大实话》等许多段子,雅俗共赏,深受观众喜爱,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与魅力,而且思想内容也很富有教育意义。

他的牛骨数来宝名段《数唱北京城》,一张嘴,浓缩了都城的千年传奇,16分钟就把那古风古韵、老城老门、名角名人数了个明明白白。

第二,不同的乡土,孕育了各自鲜明的精彩地方戏。

1、河北乐亭大鼓。

不看《觉醒年代》并不知道,原来我们的守常先生,竟是如此亲和的一个人。

李大钊颠簸回国进京,与车夫攀谈,竭力了解底层的困苦;

结识长辛店工人葛树贵一家,他当掉衣服怀表来帮助素不相识的人;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9)

张勋复辟后,他南下深入农村调查(这启发青年毛泽东也开始走上了农村调查之路);

他常年接济贫穷的学生和工农,蔡元培不得不预先扣除一部分工资给他夫人做家用,不然吃饭都成问题(他可是每月领240大洋的北大教授啊);

他带着满车年货与贫苦百姓一起过年,包饺子,一起同唱家乡河北乐亭大鼓: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0)

“银装那个素裹呀,喜迎除夕,高朋那个满座呀,我们来把家常叙,要问大伙呀怎么这么热闹?乡里乡亲都是那好邻居。”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1)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2)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3)

接地气的乐亭大鼓唱完,李大钊又向乡亲们宣传起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让思想的种子就此萌发。

陈独秀第一次见到他便说:

“我知道,你李大钊是河北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认死理儿,但是现在中国就缺认死理儿的真汉子!”

李大钊先生是河北乐亭人,乐亭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之乡,也是大鼓之乡。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种类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北以东、北京、天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它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它旋律优美、韵味独特,融于地方化,趋于戏剧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4)

它诞生在明末清初;在清末民国时的成熟、兴盛,还开始涌现第一批女艺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很多进步艺人参军,编演新段,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在文革之后的全面复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守常先生既有文人的风骨,又有燕赵慷慨之士的侠气,更有着与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仁爱之心。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5)

2、安徽黄梅戏《打猪草》。

《新青年》杂志资金困难,陈独秀专门去北京筹款,没想到非常顺利。

心情大好的他,一路兴冲冲地赶回旅店,却遇上了蔡元培冒雪前来一顾茅庐。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6)

在他欢快地登上楼梯,口中轻松哼唱的,正是他家乡安徽安庆的黄梅戏《打猪草》: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7)

“丢下一粒籽 发了一颗芽,么秆子么叶 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 磨的什么……”。

这出有名的黄梅戏讲的是一对青春男女自由交往,洋溢着青春反封建的趣味欢乐,让人听着如沐春风。

剧情在这个时候引入黄梅戏唱段,表达陈独秀当时意气风发的心情:

《新青年》的资金发展障碍扫清了,自己想做的社会思想启蒙事业,也开始有一些社会影响了。

这既体现了陈独秀性格上热情洋溢的一面,而且呼应了他家乡的文化特色,显得剧本的打磨非常严谨。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真实活泼,通俗易懂,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8)

黄梅戏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比如《觉醒年代》中所唱的《打猪草》等。

它还有很多为极具代表性的优秀剧目,比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等。

3、绍兴戏《汉津口》。

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是清末翰林,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在剧中总是一副温良隐忍,谦逊有礼的样子,可没想到他也会有着特别可爱洒脱的一面。

他在家一面泡脚,一面哼唱着名段《汉津口》: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19)

“战马不住连声吼,青龙偃月神鬼愁,某今奉命江上走,要与曹操动貔貅,人马扎在汉津口。”

唱到尽兴之处,小脚都忍不住在水盆里啪啪乱打,惬意的水花四处飞溅。

是什么好事,让蔡元培如此放松自在,唱起了家乡绍剧?

原来,辫子军张勋倒台了,复辟丑剧落幕了,北平又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他心中喜悦难掩,憋不住用《汉津口》来抒发一下内心志向和情感。

而这部剧目讲的正是长坂坡战后,曹操追刘备,关羽提青龙偃月刀接应刘备,一路上战马吼,关羽气势不凡救刘备。

这赶走了曹操就好比赶走了复辟的军阀呀。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20)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这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

和清丽婉转的越剧不同,绍剧源于秦腔,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粗犷朴实、表演豪放洒脱,情感慷慨激昂,剧作内容也多以帝王将相征战杀伐的历史故事为主。

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孩子们半夜撑船去争看的,据考证就是绍兴赛社时,乱弹班表演的绍剧。

绍剧中的武戏尤为擅长,打斗激烈,场面壮观。

特别是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把孙悟空这一形象,塑造为“人、神、猴”一体,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使得绍剧名扬四海。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21)

1961年,毛主席在看完该剧后,欣然挥笔写下名句: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第三,京剧大气磅薄,最是烘托历史人物的人与情。

1919年,巴黎和会,列强将我国山东由德国移交给日本。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为了营救被捕学生,陈独秀和李大钊撰写了《北京市民宣言》亲自去北京新世界戏院等地散发,要为五四运动做一次总结性的行动。

在这个关键情节上,电视剧运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戏中戏”手法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和命运,这就是京剧《挑华车》的出场。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22)

新世界戏院的舞台上,正上演京剧传统剧目《挑华车》,这是一个取材于《说岳全传》的故事:岳飞与金兀术会战被围困在牛头山,高宠助战,大败金兀术。高宠奋力连挑十一辆铁华车,最终人马力尽,在挑第十二辆铁华车时被压死。

“怒冲霄

哪怕他兵山倒

杀他个血染荒郊

单枪匹马把贼剿

俺要把狼烟尽扫

一马冲出战场道

俺定要微风抖擞把贼扫”

台上,武生仰天倒地,壮烈身死。

台下,李大钊同时落下热泪,手捧传单哭得难以自持。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23)

戏到此处,气氛悲壮肃穆。

这仿佛预示着李大钊的命运一般。

他同样无畏抗争,为国为民,相助好友。

最后却壮烈牺牲。

如此相似的哀怨、如此相似的忠烈,让我们对这个极其精准的典故,不得不感受到他们相似的悲壮。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24)

作为我们国剧的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的艺术手段丰富,用法严格。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清代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80年代戏曲题材年画(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戏曲)(25)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挑华车》是一出技术技巧性非常强的武生戏,是武生行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出基础戏,也是衡量一名武生演员真实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因此,历代京剧武生演员无不钟爱此戏。

从广义上说,《挑华车》一剧无处不是功夫,无处不是技巧。

说唱时弊的小锣书、牛骨数来宝,清新愉快的黄梅小调,欢快接地气的乐亭大鼓,豪气正义的绍剧,大气磅薄的京剧,这些传统文化的宝藏,却集体出现在了一部讲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剧之中,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相反,他们吟诗、唱戏、诵歌,用传统细腻的方式,让我们更亲切自然地去理解国家优秀的过去,去理解历史上思想解放的觉醒年代。

我们又怎能忽略这些宝藏呢?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