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

最近,“996”这个关键词频繁刷屏。“工作996”意为9点上班、21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生病ICU。呼吁程序员们“珍爱生命,远离加班”。这是一场程序员对加班制度的反抗,也引起了“社畜”们的共鸣。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1)

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加班,愿意主动“996”,一旦闲下来就会进入焦虑的状态。忙碌,反而能帮他们缓解焦虑。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许多超时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虑”是他们普遍的困扰,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我们曾提到过的,焦虑,是一枚情绪的通用货币,每个人的焦虑背后,都可能包含了千差万别的认知想法与情绪需求。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2)

3款焦虑,你属于哪一种?
A款焦虑:对被需要的渴望

无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获得价值感与力量感——“我有能力帮助他人实现愿望”、“我受他人重视和感激”,还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

对于A款“不忙碌焦虑”的人群来说,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其实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际满足感。

他们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被需要”。只有在工作的忙碌中,才能体会人际互动、以及他人对自己的依赖和肯定。因此,一旦停止忙碌,他们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其实,他们是用焦虑掩盖了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潜意识中,他们怀疑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里,不会被需要、也不会被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里,他们感到自己失去价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遗忘。

他们以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实是人间烟火和温情脉脉。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3)

B款焦虑:误把成功与忙碌划等号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不存在绝对的区隔,在周末或度假的时候收发邮件、随时随地处理工作是常态。不妨试着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可以“完全不处理任何工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这种职场文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忙碌”与“休息”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雇主与员工都开始认为“不停忙碌才意味着尽职尽责”、“休息就是消极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对公司价值越高”等等。在这种职场文化中,忙碌,逐渐被与“尽职”、“成功”画上了等号。

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如果不这么忙,自己会不会就变成一个失败者?没出息的人?就算自己并不想忙碌,一旦悠闲下来,也可能真的被老板和他人评价为 “懒惰”、“不尽责”、“不够优秀”。

这个社会对于人忙碌程度的要求已经不再合理了。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4)

C款焦虑: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绝望(existential despair)

人们无时无刻忙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一种存在主义绝望。生活的意义,工作的目标,他人的期待等等,这些使得我们保持忙碌的事物,无论多么世俗,都令我们的“存在感”/生命意义感得以存续(Tsilimparis, 2018)。

Tsilimparis(2018)认为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和对人际温暖的需求相似又略有区别。C款不工作就焦虑的同学们,是用忙碌逃避一种停下来就是笼罩在身上的无意义感。人会因为过度思考“我为什么活着”这一类存在主义的问题而产生负面感受。人很容易在这样直面自身的过程中,陷入到虚无感中。“瞎忙”是很多人躲避陷入虚无感的自我保护手段,忙工作忙朋友聚餐忙四处旅行。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5)

焦虑忙碌导致的“恶果”

第1款恶果:情感瘫痪(Emotional Basket Cases)

Gorden(2014)指出,在身体与心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情感瘫痪,即在人际间解读情绪的能力急剧下降,不能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需求,甚至也很容易误读他人的情绪,与他人产生误会与摩擦。

比如,陷入情感瘫痪的人,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一种暴躁易怒的情绪当中,并且不自觉地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他们也无法从对方的表现里“读出”自己的话已经造成的伤害。

而这往往给人们的社交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伴侣、同事及家人朋友之间的失和,甚至关系的彻底破裂。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6)

第2款恶果:你会变胖、变笨

正如我们在“情绪性进食”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会试图吃点什么来给自己安慰。又因为我们正被这种焦虑感支配的忙不迭,我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些方便易得的外卖或快餐来满足口欲。于是,肥胖,就成为了忙碌的另一个代价。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连续5年处于忙碌状态(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他们的大脑认知功能可能会下降,也就是说,过度忙碌还会让人变笨。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7)

第3款恶果:切换任务时反复消耗的认知成本

另外,为了让自己忙起来,我们还可能陷入一种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multi-tasking)。比如,一个人明明可以先完成A项任务,再进行B任务。但Ta为了逃避焦虑感,就可能会在完成A任务的过程中,给自己穿插着安排B任务一起做,让自己处于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中。

这种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虚假的效能感”——自我感觉良好,感到自己很努力——但往往实际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8)

如何跳出“焦虑的忙碌”?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上述哪一款焦虑宝宝,知道自己是为何而焦虑。

你的忙碌,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还是担心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或是逃避一种停下来之后的空虚感?

其次,你需要明白,忙碌只不过是暂时缓解了焦虑感,但它可能带来更多长期的后果,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过度忙碌可能使人情感瘫痪,最终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失和,甚至彻底破裂等等。

另外,你也要学会享受任务间歇的休息时间,不要总想一刻不停。有研究发现,在工作期间进行15~30分钟的小睡,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并且能让人在睡觉的期间及时“清空”大脑,减少注意力残留,为之后接触新的信息作准备(Soong, 2010)。

不愿意加班的人的性格(心理学喜欢加班)(9)

如果你是一个一停止忙碌就焦虑的人,是时候让自己停一段时间了。想一想,你缺的到底是什么,你工作最终渴望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不要畏难,选择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做做练习、成长提升。

忙的正面意义只存在于当它真的能把你引向更好的生活时。而什么是好生活,对每个人来说的定义都是很个人的。没有人能帮你回答这个问题,包括所有会因为你看起来不够忙批判你的人。你要自己回答好这个问题,然后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

你是否属于996工作者? 单选

0人 0%

0人 0%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