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自律例子(从隐居不仕到开国文臣之首)

我在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对作者刻苦求学的经历印象深刻。长大后翻阅史籍才发现,作者宋濂在明朝建立过程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明朝很多政治礼仪制度都是由他主持制定的, 被认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宋濂,字景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出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其先祖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代迁至金华浦江。宋濂自幼体弱多病,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日离开过书卷。

宋濂自律例子(从隐居不仕到开国文臣之首)(1)

成年后的宋濂就学于闻人梦吉处,学习《五经》,又去往吴莱门下学习,后来又去了柳贯、黄晋那里学习。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就提到了去吴莱门下学习的经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这里的“师”指的就是吴莱,吴莱是当世大儒,深研经史,诗文瑰玮有奇气,由于进士不第,不再寻求出仕,隐居于深袅山中。宋濂不顾严寒去山中求学,足肤皲裂而不知,可见其求知若渴、虚怀若谷。

元末政治黑暗,很多学者都不愿出仕,而是以读书教学为生,宋濂也不例外,他曾被元顺帝召为翰林编修,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拒绝应召,隐居在龙门山闭门著书。

宋濂自律例子(从隐居不仕到开国文臣之首)(2)

朱元璋攻下婺州后,改宁越府,开郡学,召宋濂和叶仪为《五经》讲师。次年三月,朱元璋攻下南京,因李善长举荐,将宋濂和刘基等一起召至南京,以礼相待。

宋濂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给朱元璋长子朱标讲经,宋濂教导朱标前后长达十余年,朱标的一言一行都被宋濂用礼法规劝,朱标对这位老师十分感激,时常提及宋濂。

明朝建立后,宋濂被任命为《元史》总载官,书成后迁翰林学士。洪武四年改国子司业,因没有按时上奏祭祀孔子的礼仪,被贬安远知县,旋即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赞善大夫。

宋濂在洪武年间参与了大量典章制度的拟定,祭祀之典、衣冠之制、朝会宴享之礼、朝贡赏劳之仪,功臣勋戚的碑记刻石之辞,以及《起居注》、《日历》、《宝训》等官修史书修撰都有宋濂参与裁定,被刘基赞为“我朝文章第一”,时人称之为“太史公”。

宋濂自律例子(从隐居不仕到开国文臣之首)(3)

洪武十年,宋濂告老还乡,临行前皇太子朱标送了老师两件衣服,朱元璋问宋濂:“卿今年几何?”宋濂回答说六十八岁。朱元璋笑着说道:把这衣服收藏到三十二年后就成百岁衣了!

但是刚过了三年,宋濂长孙宋慎就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全家被械送进京,经马皇后和太子求情,宋濂免去一死,被流放到四川境内的茂州。在路经夔州时溘然长逝,享年72岁。

后来蜀王朱椿将宋濂墓迁葬到成都,赐田供祀。时隔一百多年后的正德年间,宋濂被追谥为“文宪”,这位大儒终于被明廷平反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