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发展史简介(峥嵘十年长三角)
滁州,北枕淮河、南临长江。它不仅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也是坐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双圈籍”城市。
一代文宗欧阳修在这里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不朽名篇,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今天,滁州已跻身全国百强市并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是风头正劲的安徽“第三城”。
时间退回到十年前,当那时的我们以未来城市的视角审视这片土地时,可能未必能发现滁州“城市潜力股”的特质。
彼时,这座建市才二十年的城市尚未加入长三角,GDP也不足一千亿元(人民币,下同),总量在安徽省内只能排到第五位。
滁州市政务中心 周高阳 图
改革不会一劳永逸,所幸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滁州都能找到持续迭代的力量源泉。
在2013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上,“旁听生”滁州被正式吸纳进长三角,获得了“长三角城市”的官方身份认证。
面对长三角班级里的一众“优等生”,善于自我加压的滁州干劲更足了。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取得了值得称道的进步:不仅GDP连跨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三个台阶,总量排名也从2011年的全国180名开外,跃升到如今的87名,上升位次居全国城市之首。
十年,一场城市发展的“接力跑”让滁州华丽逆袭,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滁州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高质量投资助推跨越式发展
欲在合肥、南京之间实现“洼地崛起”,滁州不能只靠区位,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始终是第一要务。
后发地区的追赶既靠自身修炼,也需从外部借力。在这十年的实践中,滁州找到并握紧了“以高质量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在安徽,滁州招商引资的工作成绩是出了名的。但面对海量的企业主体,滁州又是怎样在激烈的项目争夺战中出奇制胜的呢?
总结这十年滁州招商引资工作的成功经验,滁州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黄海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虽然这些年招商的方法和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坚持“外出招商、高位推进、以商招商”是滁州不懈的追求。
新冠疫情之下,很多项目受制于疫情防控的现实原因,最终通过“云签约”等方式落地。但滁州的干部总会克服万难,创造机会当面拜会企业家。“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招商还是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见了面,感受到我们的诚意,企业家才会真正放心将项目放在滁州。”黄海表示。
在滁州,招商引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一组数据足以印证这一点:今年上半年,滁州市领导高位推进52次,拜访企业113家;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共计283天,拜访企业329家;全市40个招商小组共外出招商617天,接待客商803批次……
围绕时代发展机遇,滁州也在深挖自身的潜能,努力寻求产业发展的契合点。黄海给记者举了一个滁州以优势资源撬动产业发展的例子。
滁州清流河 周高阳 图
滁州下辖的凤阳县是著名的“石英之乡”,丰富的石英砂资源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借助凤阳的石英砂资源,滁州从光伏组件的切口入手,在2016年引来了光伏产业上游的龙头企业福莱特,2018年又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隆基乐叶落子滁州。
虽然引进了头部企业,但当时的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调整期,滁州的强势入局还是显得有些大胆。
2020年“双碳”目标正式提出,带来了我国经济能源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明确了未来光伏产业可观的增长潜力,滁州迎来了千亿级光伏产业的绽放。
如今,光伏已成为滁州战新产业最大的亮点。回头看当年的战略决策,滁州无疑走对了路,这背后离不开一群“懂经济、知产业的干部”。
黄海告诉澎湃新闻,从2014年至今,滁州分四批派出招商小组,每批任期2年,深入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地区开展驻点招商,多年来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在招商一线历练过的干部。“外出招商的经历不仅培育了他们把脉产业的战略眼光,也使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真正成为滁州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摒弃以往“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模式,滁州市委、市政府把今年确定为“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抓项目既要比数字,更要比质量。
八大产业“链链”生辉
只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澎湃新闻记者从滁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这十年滁州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光伏、半导体、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行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加快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不断建链、强链、延链、补链。
以“首链”的光伏产业为例,滁州的决心不止于引进上游的硅基材料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滁州引导产业链下游光伏企业相继落户,上下游企业在滁州加速聚集与抱团,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仅仅几年之间,滁州已构建起一条涵盖石英砂开采加工、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成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产业生态基础。
据统计,到2021年底,滁州全市八大产业链1311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数的62.1%。当年,滁州共引进八大产业项目346个,占比68.9%,八大产业逐渐形成集聚、集群效应。
为使党建引领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今年4月,滁州市委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产业链党委,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模式,深入开展“党建聚链助企发展”行动。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主动挂帅担任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服务企业决策、开拓市场、革新技术、提高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对标长三角最优营商环境
滁州十年,聚焦小细节。
从去年4月开始,滁州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每个月的日程表里多了一项新安排:与企业家代表共进早餐。
没有预设主题,不限发言时长,早餐会轻松的氛围给与会企业家们充分的“自主性”。这不仅是政企沟通的新形式,亦是亲清政商关系在滁州的真实写照。
区别于传统的会议,这样的早餐会“聊”效甚好。企业家反映的情况,往往当场就能得到书记、市长的积极回应,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也会被工作人员一一记录并全程跟进。据统计,滁州已经举办的16场早餐会共有128位企业家参加。通过这一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了200多件问题。
滁州举行企业家早餐会 滁州日报 图
“长三角地区能办的事滁州都能办。”作为长三角的“新生”,近年来滁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倾力打造了“亭满意”的营商服务品牌。
2020年底,安徽全省首家正处级企业服务中心在滁州成立,滁州下辖的8个县(市、区)也同步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向企业提供“保姆式”的一站式服务。
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了。可作为一个新成立的正处级的单位,企业服务中心在协调同级别的市直单位时能否真的顺畅、高效?
“为有效解决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滁州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高规格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涉及28个职能部门。”滁州市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卢青苗告诉澎湃新闻,企业服务中心会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组织部门会商并提请领导小组审议,确保难点问题得到统筹协调、高位推进。
去年5月,滁州链融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反映称,企业投产在即,但在申请开通用电时,被认定为大工业用电,而企业在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同样项目执行的却是商业用电,如果按商业用电计费,一年可节省百万元左右的费用。
本着“只要长三角地区能办的,滁州也能办”的原则,滁州市企业服务中心协调市发改委、市供电公司等部门,并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为企业想办法、出点子。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帮助企业办妥了所有手续,调整用电分类,执行商业电价。
改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招商资本。随着这些年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在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卢青苗也愈发认识到为企服务不仅仅是解决好企业的具体诉求,更要把服务做到企业家心坎上,扎实做好项目招引“后半篇文章”,达到甚至超过企业的预期,这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持久努力。
一体化发展的样板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滁州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从一个基础实力并不雄厚的城市,跃升为奋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地区样板。
“拥抱大江北,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亦成为了每一位滁州市民的真切渴望。借助与南京的地缘优势,滁州主动“投怀送抱”,在多领域与南京展开深入互动。据统计,2020年以来,滁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已九次赴南京,顶格推进合作事项。
“多年来,滁州的老百姓对南京有较深的认同感。”滁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范德胜介绍,宁滁两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这些年,滁州大力推动与南京同城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共建共享也切实提升了滁州市民的幸福感。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其中点名的6个毗邻区域,滁州占了2个,且都与南京有关。
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宪亮告诉澎湃新闻,当国家层面还在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滁州市就第一时间谋划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并通过多方努力促使其被列入了国家《规划纲要》,这不仅对推进宁滁同城化有重大意义,为苏皖合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平台,更通过这两个“小圈”撬动“大圈”,带动整个区域加快融入长三角、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滁州城市夜景 周高阳 图
“过去滁宁两地之间都是自发性、松散型的合作,很多事项需要跨省协调难度太大,必须高位推进。”王宪亮表示,省际毗邻区域率先突破融合,是实现一体化发展最现实的路径。由此破题,几年来宁滁两地着眼于共赢发展,干成了不少曾经想干却没有干成的事情。
区域的边界地带往往不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但当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的边界就会被打破。此时,边界地带往往能成为融合发展的先行军。
“毗邻区的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没有范例可以参照,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王宪亮介绍,下一步毗邻区管委会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要素配置得更好,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融合样板。
“这些年,我们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努力在产业、交通、民生、科教、生态方面与沪苏浙地区实现一体化。”范德胜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喜人进步,这些年滁州开始在全国小有名气,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和人才也把滁州当成了兴业、发展的沃土。
去年召开的滁州市第七次党代会将滁州的未来放在了全省、全国的发展坐标系中,明确提出了“5688”的发展目标,吹响了进军全国城市八十强的号角。
滁河之滨,奋斗之州。今年,滁州也迎来了建市30周年,这座年轻的城市又将踏上发展的新征程。而那助力滁州自我加压的接力长跑,也还将继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