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意念怎么练(太极拳的意念与修行)
意在修行中是最重要的,佛教讲究空,道家讲究虚,儒家讲究中正,都有关于意的论述。空是无欲无求,无欲无求意就不起。佛家还讲究行善,善念是意空的一个途径;虚与空是一个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欲以静”,这跟他提倡的俭朴是一致的,与佛教的无欲也是一致的。儒家是正心诚意,因为是入世的思想,所以客观认识欲望,认为欲望也有天理和人欲之分,也有合理的欲望与不合理的欲望之分,不是一概不要,留的是天理,是合理的欲望,不但不清除它们,还强化它们。太极拳也是入世的学问,是有用的,所以应借鉴儒学思想,陈鑫先生以儒学讲拳,洪均生先生以儒学讲拳都是这个道理。
普通人的意念都是乱纷纷的,容易走神,容易胡思乱想,但意念有好有坏。坏人的意念是恶念纷纷。恶人的意念是专注一个恶念,这是最可怕、也是最可恨的。好人的意念是善念纷纷,善人的意念是专注一个善念——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纷纷芸芸的杂念未必去践行,但执着一念就一定会去做,因此执着一个恶念的恶人很可怕,执着一个善念的善人很可敬。按照佛道思想,太上忘情,无善无恶,一念不起,儒家也追求静,静时就没有善恶之念,所以在这方面也是一致的。
太极拳的意念并不玄,不要相信意念力会代替物理力。意念力只是毅力、气场、控场力等软实力。太极拳讲究六合,必然要练心指挥意,意服从心。练太极拳熟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意念纷纷,因为动作已经不需要刻意关照了。此时应该特别注意,如果不控制就会练成滑拳,而意就会不受控制,与常人一样,甚至不如常人。因此,太极拳先要练专注一方,一方不是一个方向,是一面的意思,是某个方面的意思,是专注、专一的意思。儒家要求“知止”并“止于至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拳的动作的精益求精方面,或者放在着法的练习与运用方面,放在融会贯通方面等,不要让意荒着,直到它自己静下来、闲下来才达到了无欲以静的境界。这时候能修复一些心理创伤,甚至一些精神疾病。因此练意的时候不要忽快忽慢,不要发力,要匀、要轻、要柔,以求定静,静了就清,思虑清纯,按照儒家的说法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通过太极拳修行与通过儒、道、佛一样。但武术有句拳谚叫做“心要毒,手要狠”,这是用的时候,遇上歹徒必须拼命一搏的时候。平时若练习还是要心存善念,善念不一定是善恶之善,对拳有益的也是善。除此外,善恶之善也很好,好的念头会出现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容易令人精神愉悦,精神愉悦就容易放松,放松就容易入静。恶念像毒药,经常有恶念的人脸上会有恶相,令人厌恶的同时也是慢性自杀。善念像良药,有病治病,无病养身,这是正能量。通过太极拳入道,实际上也是要先练专一,再练虚无,所有修行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有的佛教高僧就提出三教合一。人要达到精神自由,必须自己能管住自己,自己要能控制自己那必须心意相合。心意相合除了平时的训练,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节制。无欲不是没有欲望,你想无欲本身就是欲望,无欲就是不断地否定欲望,这是锻炼意志的方法。所以,练意实际上还是练志。拳未练到一定时候,我理解不了诚不自欺,怎么还会欺骗自己?练到一定时候就知道心控制不了意,欲望强烈到了意要去做,心不想做,最后自己安慰自己:“就这一次”,或者“只这一次没什么要紧”,这种安慰实际上就是心向欲望妥协投降,意志不坚定。儒家制定了礼作为行为规范,佛家制定了戒作为不能做的规范,这都是为了心有所属,意有所向,心意相合。道家说损之又损,就是不断否定自己的欲望,让心能控制意。
太极拳的心与意合就是一种修行,操心不是瞎操心的操心,而是动心忍性,是操练心。练到不需要动,不需要操了,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了,随心所欲而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就是精神自由了,精神自由是人最大的自由,即使人被关起来还是自由的,所以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修行的最高境界并非人们痴心妄想的不老不死。《道德经》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还说“死而不亡者寿”,说明道家并不追求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是道教追求的。我们练拳就练心与意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