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区工作日常(临时管控区里一个)

“生了,女孩。”5月16日下午1点多,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杨云雷收到了妻子林素慧发来的微信消息。还有一段视频,画面里有张红红的脸,女孩的头发湿润,小手紧握着,时不时挥动几下。她不哭也不闹,眼睛转来转去,安静地打量着周围。

她顺利地、按计划地在2022年初夏来到这个世界。

背后有很多人的努力。4月25日起,杨云雷居住的潘家园街道武圣农光社区紫东苑小区被划入临时管控区。生活受限的日子里,这对准爸妈得到了不少帮助。医院提前建立微信群,解答产妇的疑问;做核酸检测时,林素慧总能得到优先的位置;每周产检日,社区工作者付怡会帮忙办通行证;在产房里,还多了一名有爱心的“大白”,纾解产妇的焦虑。

杨云雷总说,大家给了他温暖和安心。人们也欢喜新生命的到来,纷纷在微信群里送上祝福,觉得女孩带来了快乐、希望,甚至还有好运——

女孩诞生的第二天,武圣农光社区解除了管控。社区办公室的灯火依旧亮到深夜,居民们开始走出小区门,杨云雷抱着熟睡的女儿,回到了家。

管控区工作日常(临时管控区里一个)(1)

杨云雷小心地抱着女儿。 受访者供图

“喜迎小棉袄”

“孩子快要出生了。”

杨云雷意识到这一点时,是5月16日早上6点。刚睡醒的他正迷糊,突然被卫生间里传来的呼叫吓了一激灵。“快,我羊水破了!”妻子林素慧扶着腰,阵痛中的她止不住发抖。

慌乱是必然的。杨云雷本想开车去医院,但妻子疼得直不起身,只能先把她扶到床上。知道自己身处临时管控区,他想起要给社区报备,拨通了社区工作者付怡的电话,对方提醒,“先打120,叫救护车,有什么事及时联系我。”

急救电话很快接通。他一项项交代着妻子的身体情况、个人信息和家庭住址,电话那头传来叮嘱,“准备好出门需要的证件信息,在家等我们。”杨云雷提着的心稍稍放下来,挂断电话,他抓紧收拾住院需要的东西。

不过十来分钟,救护车抵达楼下。医护人员将林素慧抬上担架,杨云雷跟着上了车。小区大门敞开,防疫关卡放行,一路畅通,他们朝着两公里外的垂杨柳医院奔去。

作为附近封管控小区居民的定点救治医院之一,垂杨柳医院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遇到突发状况,救护车将直通小区。一栋住院楼也被预留出来,专为封管控居民提供就诊服务。

七八分钟后,救护车顺利抵达医院。医护人员早已得知消息,应急快速反应团队已经准备完毕,在门口等候。杨云雷很快就办好了住院手续,“在医院里,心里踏实多了。”

不到一个小时,B超、胎心、血常规等一系列产前检查全部完成。时针慢慢指向11点。林素慧被推到了8楼的产房,因疫情防控要求,杨云雷留在2楼病房等待。没法到医院陪护的双方父母,着急地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杨云雷不断地向他们更新着最新消息。

直到下午一点多,杨云雷收到了一条期待已久的消息——妻子告诉他,“生了,女孩。”

半个小时后,医护人员将母女送下楼。他迎来了与女儿的第一次见面,“孩子眯着小小的眼睛,正在睡觉,我轻轻地摸了一下她的脸。” 杨云雷给她取了个小名——“小可”,意思是“可可爱爱”。

管控区工作日常(临时管控区里一个)(2)

杨云雷将女儿的小脚放在手心。 受访者供图

“2022年5月16日12:59,3240克。母女平安,喜迎小棉袄。”女儿出生后,杨云雷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里的女儿,一双眼睛亮晶晶的,肉嘟嘟的小手贴着嘴巴。

“孕产妇无小事”

医护人员对这位产妇并不陌生。

从4月26日开始,垂杨柳医院妇产科的医护人员就连夜整理了已建档孕产妇们的资料,挨个打电话,确保能及时联系上她们。随后,医院根据不同月份预产期,建了多个微信群,包括住在封管控区域和健康宝弹窗孕产妇的特殊群体微信群,林素慧就在其中。

医护会对孕产妇的提问进行回答,“点对点”沟通。妇产科与生殖中心主任辛德梅介绍,特殊时期,孕产妇的心理可能比较敏感,会有很多担心。孕妇一紧张就容易宫缩,早产的发生几率也会变高,“孕产妇无小事,当她们有疑问,我们希望能第一时间回应并解决。”

林素慧也曾提问,她担心分娩来得太快或就诊流程不顺畅。辛德梅让她放心,医院24小时都有人接诊,可以随时电话联系。一有空闲时间,辛德梅就会拿手机回复群里的提问,等她去忙了,别的医生也会接力答疑。

抵达医院后,妇产科的医护人员会根据孕产妇的身体情况进行分级,如果是高危型孕妇,则需要多学科会诊。林素慧的身体状况良好,属于低风险,医护人员依照流程帮她做了专科查体。评估她的分娩会比较快后,医护团队快速反应,评估产程,推入产房。

管控区工作日常(临时管控区里一个)(3)

5月17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生产后的林素慧抱着宝宝在病房休息。 受访者供图

特殊时期,产房里,医护人员也会更注重与产妇的交流,缓解她们焦虑、紧张的情绪。据辛德梅介绍,剖腹产手术一般会配备3名医生,现在配备了4名,包括一名守台医生,专门负责手术期间与产妇沟通。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他们的笑容也被口罩遮住。辛德梅希望能用更多的言语和行动,去陪伴和温暖孕产妇,“我们不是冷冰冰的‘大白’,大家都是很有爱心的。”

从4月26日晚主动申请留在科室至今,辛德梅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没有回家。整个妇产科的医护都是如此,没有一个掉队。这二十多天里,不少就诊对象通过微信群、表扬信等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与信任。

新生儿降生的喜悦,冲淡着连日高强度工作的疲惫感。“又一个小公主平安诞生了”,辛德梅感到欣慰。

“社区让我觉得温暖、安心”

杨云雷把女儿的照片发给了父母、朋友,还有武圣农光社区的工作人员。

收到消息后,社区工作者付怡和志愿者林刚脑子里绷着的弦,才算松下来。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林素慧。在日常的核酸检测中,付怡会在队伍旁维持秩序,也会观察居民的情况。每当遇到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她都会主动上前询问:家里几口人,有没有什么困难,孕妇状态怎么样,什么时候生产等等。

时间久了,她对社区的整体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据付怡介绍,紫东苑小区1100多位居民里,有3位孕妇待产,社区和她们都建立了联系,以便及时了解情况。

林刚碰到林素慧,总会和排队的居民解释,安排孕妇优先做采样。“70后”的林刚在紫东苑小区住了二十多年,是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与街坊邻里相熟。小区被临时管控后,他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在核酸检测时负责维持秩序。“我们小区的居民都挺热心的,大家也会自觉让老人和孕妇先做核酸。”

管控区工作日常(临时管控区里一个)(4)

紫东苑小区为特殊人群开通绿色通道,林刚(右一)搀扶着老人优先做核酸检测。 受访者供图

林素慧每周都需要产检,付怡帮忙办理了小区的出入证,杨云雷有需要时便可去领。临近预产期的时候,付怡把街道的两个24小时值班电话都给了杨云雷,叮嘱他“有事随时联系”,还帮忙办理了应急通行证,“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就不用慌忙办手续了,保证能及时进医院。”

“他们都很热情,让我觉得既温暖又安心。”杨云雷打心眼儿里感激大家。

后来,林刚把喜悦了小区志愿者微信群,还发了条朋友圈,“小区出生的小宝宝,着实让疲惫困顿了二十余天的团队开心了一番。”付怡记得,当时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祝福一条一条涌进来,她半开玩笑地说,“这个好消息让我们一下子又鼓起了劲。希望这个孩子给社区带来好运,让疫情赶紧结束。”

好运似乎真的随之而来。第二天,5月17日,朝阳区封控管控区域防控措施有了调整,多个区域解封,包括武圣农光社区。

管控区工作日常(临时管控区里一个)(5)

林刚将女孩诞生的消息发到小区志愿者微信群里,大家纷纷表示祝福。 受访者供图

付怡依旧忙碌着,为了让居民能第一时间正常出入小区,她加班到凌晨1点,赶制通行卡。但她心里多了些感动,都是临时管控这些天,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志愿者热心地帮忙,业委会和物业每天给我们送饭,居民还会送水和小点心。这些让我觉得很温暖,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林刚继续做志愿者,在过去的二十多天里,他切身体会到了社区工作者的不容易,也感受到了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团结,“大家都挺给力的,像家人一样,共克时艰。”

5月18日,领到通行卡的居民们走出小区,杨云雷一家也办理了出院手续,上午10点多,回到了熟悉的家。“小可”似乎对外界的一切浑然不觉,被父母拥在怀里,甜甜地睡着。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吴采倩

编辑 彭冲 校对 杨许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