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七律长征的主要重点(六年级第5课七律)
小学友们,你们知道在八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吗?这就是被称为革命史诗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是在1933年,国民党的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是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新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左左老师带领大家品读伟人的诗词,重温历史,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生字词语预习
【律】lǜ (法律)(律诗)(千篇一律)字义:①律诗,是我国旧体诗的一种,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分五言、七言两种。②约束
【崖】yá (山崖)(悬崖)(云崖) 字义:高地或山石陡立的侧面。
【渡】dù (渡口)(渡船)(渡过难关)字义:①渡口、渡头过河的地方。②横过水面。
【索】suǒ (铁索)(索要)(搜索)字义:①大绳子②讨取,要③搜寻,寻求。
多音字:【更】:①gēng (更新)②gèng (更加)
【磅】:①páng (磅礴)②bàng (磅秤)
★ 词语解释 ★ 万水千山:“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很多、水很多,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
等闲:平常。逶迤:诗中形容山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细浪:细小的波浪。磅礴:(气势)盛大。诗中指山高大、险峻。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几根铁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 近义词 ★ 逶迤—蜿蜒 云崖—山崖 磅礴—恢宏
★ 反义词 ★ 等闲—不凡 逶迤—笔直
二、诗词解析
第一部分: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解析: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不怕”一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等闲”是平常之意,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等闲”与“不怕”相呼应,两个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红军蔑视敌人,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举出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即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急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解析:(夸张、比喻)延续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脚下滚过的小小泥丸。“逶迤”“磅礴”呈现出五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乌蒙山高大险峻的样子。“细浪”“泥丸”的细小与五岭、乌蒙山的高大形成对比。而“腾”与“走”这种动态化的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表明了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解析:(对偶)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经过的无数的急流险滩。“金沙水拍”和“大渡桥横”相对应,“云崖”与“铁索”相对应,“暖”与“寒”相对应。“金沙水拍”一句写出地势之险,“大渡桥横”一句突出森森寒意。
第三部分:总结全诗,表达红军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喜悦心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解析:更令红军欣喜的是踏上了白雪千里的岷山,三军过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篇直言“不怕”,结尾再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六年级第一单元《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等手写笔记汇总
六年级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西江月》等课前预习笔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