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1)

泰山封禅/鲁先圣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2)

公元前219年的春天,从秦朝的首都咸阳到泰山之间,一条宽阔的车马大道贯通了。道路上铺撒了黄沙,两旁栽满了象征万年长青的松柏。每相隔十公里就建有一所可以供人员马匹饮水的小驿站,相隔百里则建有可以提供住宿就餐的宾舍。道路两旁,象征着皇家威严的黄色旌旗猎猎飘扬。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3)

吉时到了,一百门礼炮顿时齐鸣,咸阳城门轰然洞开。一队队盔甲齐整的士兵列队出城。接着出城的,是那些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将军们,他们一律骑着高头大马,亦个个装束严整,神情肃穆,俨然是要去参加一场严酷的战役。随后,那些平时出入于朝堂的文官们,也在丞相的率领下坐着马车出城了。他们身着朝服,也个个不苟言笑,俨然是在朝堂之上,参加决定军国大事的正式朝会。

当将军和文官们在城门外列队完毕,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这位吞并了六国之后,自号为始皇帝的秦嬴政,坐着那辆被巨大的黄伞覆盖着,显示着帝王威严的巨型马车,出城了。

整个咸阳万人空巷。他们知道,伟大的嬴政这一次出城,不是像以往一样去指挥战斗,而是要去东方的泰山,向上天禀告他统一天下的伟大功绩,展示他开国皇帝的浩荡荣威,彰显他万世不竭的雄伟气魄。

庞大的队伍出发了。队伍绵延一百多里。天空中飘起细细的小雨,空气清新,道路上没有丝毫尘土,似乎上天也在为这支队伍助兴。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4)

这一年是嬴政登上皇帝座的第三年。他积多年之力消灭了六国,把奄奄一息的周天子抛弃,自己当上了始皇帝,他除了坚信是自己的文治武功之外,也相信是上天的意思,他是上承天命的真天子。

但是,周天子八百年的王气并不是一天就可以轻易消失的,人们还没有彻底忘怀周朝的一切,人们还在对嬴政自命的始皇帝的合法性心存疑虑。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5)

这个时候,那个博古通今的李斯献上了自己的计策。他对皇帝说,齐国的泰山是神山,上通天堂,下达四方,上古的帝王都去封禅过,都是通过泰山封禅才领受了上天意志的。始皇帝也可以通过去泰山封禅,向上天禀告天下已经一统的伟大业绩,也能够得到上天的神示,受命于天。

李斯的计策正与嬴政的心理不谋而合。为了让被抛弃的周天子从年内心臣服,为了让被吞并的六国彻底打消东山再起的念头,为让天下百姓相信自己是秉承上天的意志取得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泰山封禅上演了。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6)

秦始皇率领文武百观官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在登山途中,暴风雨突至,一棵蓊郁的松柏为秦始皇遮挡了风雨,此树被封为“五大夫松”,成为泰山千百年以来的标志性景点。而秦刻石因为年代久远,却几乎不能辨识了。秦刻石是泰山得以保存的最久远的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小篆碑刻,出自丞相李斯的手笔。

后来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盛况。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7)

秦始皇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帝王封禅的第一次。过去虽然有种种上古帝王封禅的传说,但是没有任何可考的记载。通过这次封禅泰山,秦始皇暂时得到“皇权神授”的心理暗示,他封禅结束以后即开始了巡狩天下的壮举,沿渤海东行到蓬莱,到成山的极处,然后又到琅琊山,直至公元210年死在巡狩途中。

可以说,在秦始皇封禅泰山以前,泰山的地位和名气尊荣,都还只是一个民间意义上的虚荣。只不过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人文昌盛的黄河中下游首屈一指的绝对高度,所以才有些名气罢了。但是,经过李斯的修饰,得到了始皇帝的尊重以后,泰山从此具有了更大的使命和尊崇。她不再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国之命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山”!

因为受了秦始皇的影响,那个不成器的小儿子胡亥,在佞臣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继位以后,也不自量力地去封禅泰山,不过是给历史留下一段笑柄罢了。封禅泰山并没有阻挡住秦朝迅速灭亡的悲剧。秦始皇仅仅在位12年,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也仅仅当了3年的傀儡皇帝,秦始皇梦想传之万世的大秦帝国就灭亡了。

按正常的思维,下一个封禅泰山的帝王理应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汉高祖刘邦。他推翻秦帝国,战胜霸王项羽,建立大一统的西汉帝国,其雄才大略和不世之功,是最有资格去泰山秉明上天的。

但是,他没有去。他在登上帝位以后,忙着安抚百姓,平定边乱,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繁忙的国事让他没有时间去想封禅的事。接下来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文帝和景帝,也许是觉得高祖都没有去,自己更没有资格,所以也没有去。在汉初的太平盛世里,被秦始皇赋予了神圣地位的巍巍泰山,暂时做了时代的看客。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几代人兢兢业业的治理,汉帝国强大繁盛,人民安居乐业,江山一统,天下太平,那些专门揣摩圣意的文人术士开始说话了。他们说,麒麟在山里出现了,宝鼎在河里露出来了,这都是天降祥瑞,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作为天子,应该去禀告天下的情况了。

汉武帝17岁即位,已经在位几十年,面对大臣的意见,他的确也感觉自己是有资格去封禅泰山了。就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脚下,派地方官员在岱顶立石。然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拜“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

这次封禅,距离秦始皇那次已经百年。泰山作为国山神山的威仪重新进入历史的视野。

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在山顶立无字碑,碑高5米,雄峻伟岸,千年以来不生苔藓,被后人称为神碑。碑上不刻一字,显示了这位帝王欲与上天比功的心理,上天无语,我也无语了,功过自有历史评说。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每一次都浩浩荡荡,每一次都给泰山留下了许多佳话。泰山的威仪也一次次得到尊崇。自汉武帝以后的汉家帝王,再也没有人称得上是英明之主。也许是对自己功绩的了解,也没有一个帝王去想封禅泰山的事了。

一直到150年以后,到了王莽的新朝灭亡以后,皇室后裔刘秀重新把江山归于汉室,人们才又提起封禅泰山。大臣们的理由是充分的,铲除王莽,恢复汉室,国家大治。但是,光武帝刘秀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还严令大臣以后不要再提封禅的事情。到光武帝60岁以后,他才决定封禅泰山。经过自己几十年的治理,天下升平,无边关之忧,也无内乱之患,他感觉自己在临终之前应该去一次泰山,向天下显示自己无上的功德。

就在建武32年(公元56年)2月12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15日开始斋戒,22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25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光武帝封禅泰山,随行人员规模浩大,而且在山顶立碑刻石。但是,遗憾的是,立碑和刻石却不知所终。

光武帝之后的200年汉家历史中,再也没有帝王有资格封禅泰山了。后来山国时期的魏和西晋以及建立了隋朝的隋文帝,都曾经到过泰山,但是也许是感觉自己的资格不够吧,没有一个帝王是以封禅的名义。泰山经过了光武帝的封禅以后,陷入了长达600年的寂寞岁月。

唐太宗李世民是有资格封禅泰山的,这毫无疑问。他不是开国帝王,但是却在灭隋兴唐中建立了巨大功勋。他登上帝位以后,历史上出现了政通人和的“贞观之治”。大臣们建议太宗去封禅泰山,彰显贞观的文治武功。但是,遭到包括魏征等几位忠谏之臣的强烈反对。这些大臣的理由也很简单,唐朝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不宜劳师动众。

尽管太宗内心中很想去封禅,但是面对魏征们,他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封禅的念头就打消了。

但是,随着年事已高,他依然渴望着去泰山。综观几千年的历史,他依然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格。他甚至认为,以自己的功德,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去封禅泰山,不仅仅是自己的遗憾,也是泰山的缺陷。所以,当又有人提议去封禅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批准了。他立即下诏指派房玄龄等人指定详细的计划安排,并定下了封禅日期。但是不久,就在他已经动身到达洛阳的时候,天空出现彗星。占星家认为是不吉,就放弃了封禅计划。6年以后,天下无事,决定在春天去泰山,但是不料又出变故,致使一代雄主与封禅泰山擦肩而过,成为历史永远的遗憾。

可是,唐太宗没有实现的夙愿,到了他的儿子高宗李治则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而且,李治还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携皇后封禅泰山的帝王。当然,他封禅泰山,以至于带皇后一起封禅,并不在于他的功德,而是因为皇后武则天的力量。武则天愿意去,她一定是想着去泰山顶领受上天的意志,她的内心当中自有着自己的算盘。

有了武则天的支持,大臣中几乎没有任何异议,封禅的事情就决定了。麟德2年(665年)10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12月云集泰山脚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5丈,高9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2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3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下一位封禅泰山的唐朝皇帝是那个风流天子唐玄宗。玄宗刚刚即位的前十年,励精图治,整治内外,国家出现了难得的“开元盛世”。这个时候,朝中有不少大臣建议赴泰山封禅。玄宗也感觉自己即位以来所建立的功德,也可以告慰天地了,就采纳众臣的建议,于开元12年(725年)10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

玄宗封禅泰山留下很多逸闻。在玄宗到达泰山脚下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树都折断了。他夜立室外,祷告上天,如果是自己有过错无缘封禅,请降罪于自己,不要折腾军马众人。祷告以后果然风停雨止,封禅仪式得以正常进行。

玄宗以后唐朝日渐衰微,近200年的岁月里,再也没有哪位帝王走上泰山。

时间到了北宋的真宗时期。这个打了胜仗却订屈辱和约的皇帝,上演了一出泰山有史以来最大的封禅闹剧。真宗即位的第3年,辽国军队大举南侵,北宋军队节节败退,辽军直逼都城开封。真宗无能,欲弃城逃跑,因宰相寇准力主抗战,迫使真宗至澶渊督阵,大败辽军。初战告捷以后,真宗无心再战,苟且言和,与辽草草签订了每年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和约。朝野上下一片唏嘘。为了平息朝野人士的愤怒情绪,达到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的目的,同时也为了抹去被玩弄的羞愧,真宗采纳了治国无方却捣鬼有术的副宰相王钦若的建议,决定伪造“天书”以封禅泰山。

宋真宗对人造祥瑞是否以瞒得过朝野上下而内心十分不安。宰相王旦一向对封禅也不积极,真宗请王旦喝酒。待到酒过三巡,真宗问道:“爱卿以为此酒如何?”“谢皇帝弘恩,此酒如同琼浆玉液,甘美无比。”“那么,王爱卿,我送给你一坛,带回去与妻子儿女共享吧。”王旦感到受宠若惊,连忙叩谢万岁。

王旦回到家里,打开坛子一看,里面哪里是什么美酒,而是一坛价值连城的珍珠首饰。富有政治经验的王旦,马上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从此以后,凡是真宗议封禅、搞天书祥瑞,他都积极参与,从而上演了一出人造“天书”而封禅泰山的闹剧。

一天清晨,皇城司报于左承门上发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天书。接着,泰山州县的官员也来报,泰山山顶发现同样的天书。一时朝野轰动,举国热议天书内容。一些大臣更是积极进谏,请皇帝去泰山封禅,以顺天意。真正的导演真宗立即批准了奏请,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这一次的封禅,尽管让人啼笑皆非,但是,对于泰山而言,宋真宗却是立下大功,他命令在山上山下建立了一批宏大的建筑,使得泰山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象。山上的主要建筑碧霞祠,山下的主要建筑天贶殿都是宋真宗的杰作。宋真宗以后历朝,也有不少帝王到泰山,但是再也没有一个帝王以封禅的名义,而是来祭祀泰山,封禅泰山的壮举到宋真宗划上了句号。

泰山封禅千古一帝(鲁先圣文化散文)(8)

壹点号 鲁先聖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