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为什么要狸猫换太子(因狸猫换太子被黑千年)
文 | 简姝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 | 谦钟素
电视剧《清平乐》开播一周以来,人气爆棚,豆瓣评分一直在8分以上。
众口一致的评价就是精致,服饰、场景等各方面都很好地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宋朝。同时,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上,《清平乐》也基本尊重历史,在各种古装剧泛滥演绎的当下,成为一股清流。
今天要说的就是前期剧情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娘娘。
大娘娘原型是仁宗时的太后刘娥,在历史上,她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人物,数十年参政,跨越神宗和仁宗两朝,对大宋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为身世等原因,又备受非议。
本剧中,大娘娘是前六集中的绝对主角,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戏份重,演技好,很好地再现了刘娥的晚年人生。
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有治世之才,又始终以大局为重的刘娥。
本剧开头一幕就是皇上(宋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执意要去找李妃认母,不过在晏殊等大臣的一番苦劝下,最终放下了这个念头。
但是对太后的怨恨,对生母的愧疚却不能放下。于是,皇帝与大娘娘的交锋成为前六集的主线。
这时候的皇帝,用剧中大臣的话形容就是一个半大小子,血气方刚,锋芒毕露。
皇帝的心思,大娘娘自然心知肚明。面对皇帝的挑衅,她含而不露,不卑不亢。
在朝堂上,当大臣们唇枪舌剑,弄权斗法时,她总是寥寥数语力压全场。
这一次同样,她不露声色地提拔了张耆,贬黜了晏殊,赶走了八大王,保持了大局稳定。
而在面对矛盾和挣扎的时候,大娘娘则是从善如流。
比如在仁宗生母病逝之后,她听从贴身内侍的意见,不做意气之争,而是对李妃加封并厚葬。
在穿衮服祭祀一事上,虽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但她最终适度妥协,并以皇后服饰离世。
皇帝最终明白了她的心意,乃至在她灵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此生分明矣。”
这句话像是画龙点睛,概况了刘娥的传奇一生。
然而,千百年来,这位太后在民间被黑的不浅。主要祸首就是那个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故事出自《三侠五义》,大意是,宋真宗(仁宗之父)年间,刘娥和另一位李姓妃子同期怀孕,当时皇后已死,为了争当正宫,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其生了个妖怪,李妃因此被打入冷宫,不过皇子被宫女偷偷救了下来。
6年后,刘妃的儿子夭折,当年侥幸活下来的皇子被送进宫立为太子。
刘妃得知隐情后恶人先告状,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让真宗下旨赐死李妃。不过李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过一劫,最终历经周折在仁宗时代由包拯为其沉冤昭雪。
故事中的刘妃阴狠毒辣,为了争权夺位不惜杀入夺命,在保护皇子和李妃的过程中,有多人枉送了性命。
千百年来,故事经过了历代舞台戏剧的演绎演绎,不断翻新,但刘娥的人物底色从未改变,成为恶皇后的一个典型。
之所以如此,因为刘娥本就不是仁宗的生母,给创作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更主要的是,在封建时代,男权是正统,女子干政本来就为士大夫不容。特别是宋朝后期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抹黑刘娥迎合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另外,传统的文学作品都是脸谱式形象,非黑即白。
在文学作品中,包拯被塑造成万人敬仰的一代明相,与此相反,潘仁美、陈世美、刘太后等一系列相关人物被黑成大奸大恶。
真正的太后刘娥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正如仁宗所言,平生分明。她的一生传奇而励志。
首先是生世离奇,从歌女到银匠之妻到改嫁皇子。
刘娥(969年—1033年)祖籍山西太原,祖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将军,父亲刘通在宋太祖时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迁至成都。不过刘娥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寄养在外婆家。
刘娥天生丽质,长大后成为一名歌女,同时还善于打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后来嫁给当地的一名银匠龚美。
龚美带她离开蜀地到了京师汴梁谋生,刘娥在街头打鼗卖艺,帮丈夫承揽生意。被当时的皇子赵恒(后来的宋神宗)看到,并一见钟情,于是买到府中做了侍女。
那时刘娥15岁,貌美聪慧,很快成了赵恒的专宠。此事被传出之后被认为有辱皇家名声,宋太宗责令赵恒将刘娥赶走。
赵恒哪里舍得,后来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暗地里把她送到亲信幕僚张耆家,对外声称已经将刘娥送回四川老家。
公元997年,真宗即位,很快就把刘娥接到皇宫。先封其为美人,不久晋为德妃。这时据初次见面已经有15年之久。
人到中年,韶华已逝,真宗不仅没有忘记,反而是情深如初。刘娥怎么做到的?
原来在那些被金屋藏娇的日子里,刘娥饱读诗书,她本身颇具天赋,记忆力超强,再加后天努力,极大地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和才干。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想见,此时的刘娥越发地光彩照人,见识非凡,在宫中自然是出类拔萃,得到皇帝的赏识。
十年后,原皇后驾崩,真宗欲立刘娥为后,但寇准等重臣坚决反对,理由是“刘娥出身微贱,不足以做一国之后”,只好作罢。
后来,刘娥的侍女李氏受真宗宠幸,生下了当时唯一的皇子(仁宗),在真宗授意下,刘娥就将这个孩子作为己出。
母以子贵,两年后,刘娥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身为皇后,刘娥在处置宫闱之事方面从未有过大的疏失。而且因为她博古通今,又思维缜密,很快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后来越来越被真宗倚重和信任。
1022年,真宗驾崩,留下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时年11岁的太子赵祯宋仁宗继位,刘娥开启了北宋太后垂帘听政的先河。
登上了权利巅峰的刘娥并没有飞扬跋扈,她始终兢兢业业,勤政谋政。
因为身份和经历相似,后世往往会把刘娥与吕后、武则天相提并论。史学家眼中,她被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显然,对刘娥的评价是最高的。
无疑,刘娥有着不输于吕武二人的才干。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上,她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有着杀伐决断的果敢,同时也表现出为政者的胸怀和大度。
被册封皇后时,鉴于首次遭遇过群臣的阻挠,刘娥以退为进,上书向皇上“固辞”。
这让先帝被刘娥的贤德深深感动,更加坚定了信念,而大臣们也不愿因固执己见而显得自己气量太小,最终没有激烈反对。
真宗晚年时体弱多病,在一次占卜后认为刘娥有独揽大权之势,可能危及赵氏江山。
寇准一党的周怀正因此策划发动兵变,要废掉皇后,让太子登基。
刘娥得知消息后果断处理了作乱之人,并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三贬寇准。不仅平息了内乱,而且借机打压了朋党。
整件事波澜不惊,皇帝也并没因此责怪。
刚开始垂帘听政时,人心不稳,朝内朝外都是暗流涌动。
外有北方的辽和党项两大强族虎视眈眈。对这一局面刘娥了然于胸,在宋真宗治丧期间,就主动照会辽国,现在由皇太后主政,向对方表明会延续先帝“澶渊之盟”的政策。
不过当辽国皇帝派人来悼念时,刘娥以礼数不合不予接待。这一强悍表现又震慑了各方。
在朝廷内,许多大臣对太后掌权不满,尤其是首相丁谓大权在握,在朝堂上飞扬跋扈,瞒上欺下、野心毕露。
刘娥很快找到突破口,以其属下犯错为由,将其流放到海南。
更重要的是,对丁谓抄家时发现了许多大臣的来往书信,刘娥令人现场焚烧,这件事让群臣放下包袱,也为自己赢得了人心。
在用人方面刘娥也很有一套,她反对用人唯亲,曾经叫百官报出自己的亲族姓名。
大家本以为她要从中择优录用,结果她是把名单作为对照。在有人荐官时,凡是表中有姓名的除非证明有奇才,否则一律不予录用。
虽然才干不输吕、武,刘娥却与这两位有着本质不同的地方,她始终心怀仁念,并没有称帝的野心。
作为一个敢作敢为的女强人,刘娥有时候表现出贪恋权位的一面,比如久久不肯还政于仁宗,后期还提出要穿帝王服饰去祭祀。
但这仅仅是一种心结,她知道,一旦要称帝就意味着血流成河,这是她万万不会做的。
终其一生,刘娥对于反对自己的人极少做出极端的处理结果,最多的就是罢黜和流放。
同时,她知人善任,在当政时期,王曾、张知白、品夷简、晏殊、范仲淹等一批有才干又刚直不阿的名臣都得到了重用。
虽然许多时候,为了维护正统皇权,这些人会与她唱反调,却都没有遭到挟私报复。
而对于身边人,刘娥更表现出非常温厚的一面。
在真宗期间,刘娥对待其他嫔妃都非常随和,尤其和杨淑妃终生交好,共同养育了少年仁宗。
而当上皇后之后,因为自己已没有家人,就认前夫龚美为兄,改名刘美,善待一生。
另外就是在对待仁宗的生母李妃一事上,堪称奇迹。
看过宫斗戏的人都知道,李妃这样的处境一般是不能善终的。即使本人默不作言,但作为对于当事方而言,终是一大隐患,一般都是不除不快。剧中的八王爷执意认为大娘娘谋害了李妃这一幕也是常情推理。
但事实上,李妃不仅得以在宫中安然度过一生,死后更被加封辰妃,并以水银养护厚葬。可见,在刘娥心中始终怀着一份愧疚,可谓是至善之人了。
也正因如此,刘娥一生受到身边人的尊敬和爱戴,包括仁宗。即使知道了生母一事,但对养育自己的这位太后,依然是心怀感恩。
在刘娥辅政的11年间,终结了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化解了朝廷内的朋党之争,鼓励农桑,提拔贤才,为“仁宗盛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世的司马光赞扬她:“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苏轼的评价是:“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 至天圣、景祐极矣。”
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影响下,宋仁宗也终成一代贤君。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大娘娘的扮演者吴越真正做到了用眼神说话。
细节刻画也非常到位,病重在床的大娘娘听到皇帝来了,连忙让侍女为自己梳妆,对自己形象的珍惜也让一代贤后的形象尽在不言中。
剧情加演技让为大娘娘这一人物形象在本剧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应该也是《清平乐》主创者们要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
当然后面的剧情更精彩。
【排版|匆匆 审核|沐漪】
【每日话题】清平乐里还有哪个人物是你感兴趣的?欢迎交流!
(欢迎关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原创不易,盗文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