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赋能乡潮澎湃)

  近年来,信阳市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兴建非遗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一馆一特色”的信阳非遗展示体系,建成109所非遗展示传习场馆。以馆赋技能,以馆聚民心,以馆展形象。非遗展示传习馆在乡村振兴中不断释放澎湃动能。

  赋技能,助力乡村振兴

指尖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赋能乡潮澎湃)(1)

  老布鞋有大作为。商城毛布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艺传习所,长期以来致力于传统布鞋的生产性保护,生产传统手工布鞋120余种,年产纯手工高档布鞋10万余双,产品销往全国30余个城市。传习所辐射鄢岗镇及其周边三县十多个乡镇,促进商城千余名农村留守老人和陪读家长的就业。特别是自脱贫攻坚以来,传习所紧跟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利用网点多的优势,主动与贫困户、贫困村结对子,进行产业、技术扶贫,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523人就业脱贫,近十年来创造社会效益8000多万元。

指尖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赋能乡潮澎湃)(2)

  刺绣绣出新天地。清淮村刺绣基地所在地——平桥区明港镇清淮村,位于明港镇市区以南2公里,共1500余户5200余人,是出山店水库建设中最大的库区整体搬迁移民村,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村民收入低,大量青年劳动力外流。2019年以来,平桥区明港镇党委政府与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非遗基地,建设非遗传习所,以刺绣作坊和技术合作社为生产单位,由清淮村组织社员学习和生产刺绣,一涵公司负责培训和销售,愿景目标是将当地发展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刺绣文旅小镇”。2019年以来,清淮村刺绣文化产业已开展刺绣技能培训10余期,培训学员140余人,其中能够创造生产的绣娘70余人,传习所创造就业岗位200多个,每年刺绣经济创收90多万元,有力地解决了当地多年来搬迁移民的就业、增收与稳定难题,探索出一条“移民 非遗 乡村振兴”的路径。

  葫芦柳编新时尚。息县任大寨葫芦烙和柳编传习所,于2019年注册成立,主要以葫芦烙画和杞柳编织的传习为主。葫芦烙画方面,该传习所种植有200多亩葫芦,外聘工艺美术大师柴东升任教师,组织50多位村民学习葫芦烙画,目前该传习所能够制作生产葫芦烙画、葫芦雕刻、葫芦工艺品、葫芦挂件以及葫芦饰品等十余种非遗衍生品。杞柳编织方面,该传习所从山东临沭县引进种植杞柳200多亩,年产杞柳20万斤,外聘编织大师解修学任教师,组织60多名村民学习编织技艺。村民们经过不断学习,掌握扦经、绕花、拉花、绕经等多种编织技法,能够生产出家庭收纳、宠物笼子、日用家具以及精品织包等多种杞柳编织产品。传习所目前产值达到1500多万元,解决了200多人在本地就业,走出一条“葫芦烙 柳编 乡村振兴”的路子。 

  聚民心,传承优秀文化

  要把民俗寄乡愁。新县汪河民俗非遗展示馆由新县退休干部汪心恩筹集,该馆藏品丰富,种类繁多,皮影影人、锣鼓镲子、老旧家具、农耕器具,多达5600余件实物、图片及影像资料,还原一幅传统农耕生活场景,再现历史记忆。该馆通过“实物 图片 诗词 简介 故事”全景式陈展,赋予了陈展的趣味性,增强了参观的沉浸感。展示馆建成后,吸引大量来客,学生研学、游客访古、藏友交流……展馆的线上线下参观已达80多万人次,展示馆成为乡村情景式教育的鲜活课堂,切实让陈展在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指尖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赋能乡潮澎湃)(3)

  以武育人展新风。汪家拳传习所位于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发起人为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汪氏族人。他们从2010年开始,自筹资金800余万元,建成汪家拳传习所。每年暑假开办公益性培训班,截至目前已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传习所专门聘请省级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武术教练授徒传艺。传习所重视对贫困群体的救助和教育的支持,对贫困宗亲对口帮扶,2020年实现宗亲全部脱贫,对考入985、211或双一流大学的汪氏宗亲子弟每人奖励6000元。传习所以武育人,以文化人,成为当地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新标杆。

  要传承亦要创新。罗山县陈雨伦皮影戏展示馆是一所省级示范性展示传习馆,收藏皮影道具3000多件、图书文献1200余册、戏帐乐器500多件。展示馆以静态展示、视频点播、版面导引等方式,还原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制作工序,展示皮影深厚的历史。展示馆长期开展公益性展览,年接待来访客人5000人次,成为江淮地区展示皮影文化的一个窗口。展馆在注重展览的同时,还强化创新性传承,馆长陈雨伦带领团队先后编排《小猫米罗》《平原枪声》《山妞赴疆记》《何大妈》等皮影新剧目,改进皮影灯光和伴奏,让皮影从田间地头走进城市,融入现代生活,该馆的皮影戏2020年荣获“非遗智慧与创新奖”。

  展形象,促进文旅融合

指尖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赋能乡潮澎湃)(4)

  给旅游铸魂。前不久,光山县司马光小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名录,成为豫南非遗旅游的一张名片。小镇以“光山县升辉非遗传习所”为龙头,收集石器、农耕用具、古老生活用具、捕鱼器具等民俗老物件1200多件,挖掘本土司马光、花鼓戏、打糍粑习俗、鱼鹰文化等农耕文化资源,并进行活化利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展示馆还组建文化合作社,吸引社员30多位,常年开展花鼓戏、地灯戏、民间小调、竹马舞的活态传承。曾经沉寂多年的《手扶栏杆》《何氏嫂劝姑》《小五更》等民间小调再次活跃,每年民间文艺演出300多场。小镇热闹了,游客多了,农特产品热卖出了,100多位乡亲就地就业增收。小镇干出了“展示 演艺 土特产”的美好未来。

  让香茶有韵。信阳市浉河区嘉木饮茶文化博物馆2022年入选市级非遗展示馆,博物馆包含茶文化展示厅、茶文化体验园、休闲茶庄园等三大板块,辐射周边近万亩茶园。仅茶文化展厅就有3000余平方米,分9个子厅,每个展厅配置相应的实景实物展示,并且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信阳茶文化以及信阳毛尖发展历史。博物馆建成后迅速成为环南湾湖茶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品鉴信阳茶,品读茶文化,开展茶研学。

  为研学添彩。商城汤泉池研学基地将非遗作为重要研学内容,从文化传承的大视野展望未来,把握当下,以“认知家乡风俗 回溯非遗文脉”为目标,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认知家乡、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参与体验的机会,开设了十多门非遗研学课程。从剪纸到叶雕,从泥塑到陶瓷,课程丰富多彩,传承人口传心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020年来,5000多个孩子参加了该基地的非遗研学,在研究学习中了解乡情,动手实践,收获满满。(来源: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