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

1983年第12期《上影画报》杂志封面:电影《雷雨》(1984)的宣传照,四凤(张瑜饰演)和鲁侍萍(秦怡饰演)

曹禺(1910-1996)的话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发表于1934年的《文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50年以后的1983年,孙道临(1921-2007)对《雷雨》(1984)进行了改编、导演,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电影,孙道临在电影中扮演了周朴园的角色。

这虽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成功的地方有目共睹,但美中不足的是,孙道临在改编、导演《雷雨》时,有两个方面偏离了曹禺的本来意思:删去《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使电影的整体结构性与内在感染力大大削弱;第二,对人物个性的重心偏移,使电影的主要人物失去原有的厚重感和真实性。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2)

电影《雷雨》(1984)在筹备期间,导演孙道临(左)和美术顾问韩尚义(右)在曹禺(中)家中,倾听曹禺对剧本的意见

1942年,曹禺曾将巴金(1904-2005)的小说《家》改编成为同名话剧,因为他改编的幅度很大,所以当他把稿件交给巴金时感到心中不安,但巴金看过以后却“欣然肯定”了他的改编,这一点使他“终身不能忘怀”。

1983年,孙道临将话剧《雷雨》改编成同名电影之后,曹禺却没有发表任何关于这次改编的意见,有意思的是,他却在1984年,和他的女儿万方一起将其话剧剧本《日出》(1985)改编成电影,也由上海电影制片厂隆重推出。这至少说明,曹禺是很注意改编作品的,他对孙道临改编《雷雨》是持保留态度的。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3)

电影《雷雨》(1984)剧照,孙道临

1983年第四期的《上影画报》杂志里,在为本厂电影《雷雨》造势的时候,杂志记者专访该片导演孙道临时,介绍“与《雷雨》结缘40年的孙道临着手改编《雷雨》,希望将其搬上大银幕,他得到了曹禺的大力支持”。

说起《雷雨》,孙道临有与之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时,就通宵读完《雷雨》的剧本,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4)

电影《雷雨》(1984)人物介绍图

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1921-2010)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

孙道临导演的《雷雨》的故事结构采用闭锁式的结构,把场景主要设定在了周公馆内。而且影片的亮点在于运用了不少的闪回镜头,让影片看起来不那么的呆板。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5)

电影《雷雨》(1984)剧照

其次,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中对繁漪(顾永菲饰演)的“雷雨”性格稍微有了些适当的抑制和收敛。这样处理其实也是符合曹禺的本来意图的。

繁漪毕竟是生活在那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时代,她并没有脱离时代背景而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必定会受到当时那个时代的影响。

《雷雨》的演员挑选让孙道临颇费心力。他说:“演员是重要的一关,要能理解角色,银幕形象又要具备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因此,选演员还挺难。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6)

电影《雷雨》(1984)剧照,张瑜

据当时场记王力平透露,在张瑜饰演“四凤”前,舞台剧、电影、电视中已经有过146个人扮演过“四凤”了,为了塑造好“四凤”,演员张瑜和导演孙道临常会进行一些艺术上的探讨。

由于孙道临是舞台剧出身,因此张瑜觉得孙道临对于表演的要求有点过火,太使劲了,在拍摄“四凤”发现她爱的人周萍(马晓伟饰演)其实是她的亲哥哥这一场戏时,张瑜主动要求按照自己的表演方式来表演一次。在电影放映时,这一场戏用的正是张瑜表演的那一版。孙道临后来对张瑜说:“你的意见是对的。”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7)

电影《雷雨》(1984)剧照,从左至右:马晓伟、顾永菲、张瑜

影片表达的主题和原著也是相似的,都是为了揭示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残余,控诉封建家长制度和伦理秩序的罪恶。其次,影片虽然在结构、主题和人物塑造上和原著保持一致,但是影片在艺术上没有更好的区分电影和戏剧的差异。

电影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艺术,按照常规它在时间的把握上、道具的筹备上、光、电、声的综合搭配上,都应当比话剧更具操作上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但孙道临却很轻率地将《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删去了。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8)

电影《雷雨》(1984)剧照,梁同裕

其实,曹禺对《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相当重视的,1938年方沛霖导演的《雷雨》、1957年香港吴回导演的粤语版的《雷雨》、1961年香港朱石麟导演的《雷雨》,这些导演们从来不注重曹禺的感觉,致使《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几乎没有被搬上过银幕。

这使曹禺非常失望:“《雷雨》被斩去了‘序曲’和‘尾声’,无头无尾,直挺挺一段躯干摆在人们面前。……如若一味凭信自己的主见,不肯多体贴作者执笔时的苦心,便率尔删除,这确实是残忍的。”曹禺、万方1984年将《日出》改编为电影剧本时,首先就“增加了序幕”,也增加了尾声——“光明的尾巴”。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9)

电影《雷雨》(1984)中国版海报

孙道临导演的《雷雨》开幕时比较简单、直接,画面上首先出现的是江南水乡,一艘轮船穿过江桥,劈波斩浪向前挺进,这可能是告诉观众周朴园从无锡来到北方某城市;音乐也是比较单调的管弦乐的交替或并行演奏,其旋律和节奏相对简洁,如此效果,曹禺观看电影后能不表示遗憾吗?

经过十年“文革”以后,曹禺的性格几乎变得圆滑起来,有时简直就是一个“好好先生”。如果他对电影《雷雨》没有很大的反感情绪,他一般情况下肯定是要说话的,但他却什么也未表示。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0)

电影《雷雨》(1984)宣传照,从左至右:梁同裕、胡庆树、秦怡、张瑜

这些不太重视音乐的导演们从一开始就割裂了曹禺对《雷雨》的整体思维,割裂了文学和音乐之间那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使其感染力大大削弱。

其次,曹禺还想让序幕和尾声给观众以“所谓的‘欣赏的距离’。这样,看戏的人们可以处在适中的地位来看戏,而不至于使情感或者理解受了惊吓。”

孙道临导演的电影《雷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没有给观众一个预设的心理;到结束时,舞台上风声、雨声、叫声、哭声、枪声此伏彼起,一疯、一傻、一逃、三死悲惨欲绝,丢下一个痛苦的周朴园。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1)

电影《雷雨》(1984)剧照,张瑜和钟浩

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变化感到目不暇接,给人的感觉是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让观众一刻也得不到休息与放松,使观众看了以后心里很累。这样,从根本上违背了曹禺的本意”。

众所周知,“电影改编贵在创造,但终究不过是一种‘二度创作’。与一般创作相比,其自由度就少得多,要受到许多限制。”

改编者“要懂得原著的长处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不要把原著的缺点扩张了,也不要把原著的精华损伤了……方是忠于原著的最好态度。”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2)

电影《雷雨》(1984)剧照

上海芭蕾舞团将《雷雨》改编为大型芭蕾舞剧,曹禺不但对改编以后的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的表现给予了首肯,同时,“曹禺对舞剧《雷雨》的音乐、舞美设计也很赞赏”。

两年之后曹禺却没有给孙道临改编、导演的同名电影《雷雨》以一个字的说法,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3)

电影《雷雨》(1984)宣传照,秦怡

1956年《剧本》记者采访了曹禺,并撰文《曹禺同志漫谈(家)的改编》,曹禺在文中说:“改编者必须尽力理解原著精神,融会贯通……只有把原著加以消化,成为自己的血肉,改编的剧本才会有生命。……写剧本不应该老是被政治概念拖着走。作者所以被政治概念拖着走,这说明他还是落在政治的后面,作者的生活、思想没有赶上政治的要求,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4)

电影《雷雨》(1984)剧照,从左至右:顾永菲、秦怡、孙道临

孙道临所改编、导演的电影《雷雨》在方向性方面有着明显的缺陷。

在《雷雨》电影中,鲁侍萍(秦怡饰演)似乎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敢于斗争的无产阶级女性形象:她与周朴园狭路相逢在周公馆,但她却显得非常主动、镇静,两次主动要借机溜走,离开周公馆,而周朴园却是主动、及时叫她留下。

孙道临所要表现的是鲁侍萍要走,周朴园要留;但在话剧剧本中曹禺所要表现的正好相反:鲁侍萍要留,周朴园要赶: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5)

电影《雷雨》(1984)剧照,顾永菲和钟浩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你的女儿?

鲁侍萍: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慢慢地走向中门)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6)

电影《雷雨》(1984)剧照,孙道临和秦怡

当周朴园提醒她走错了屋子的时候,她还是留恋不已,没话找话地问“老爷没事了?”以延宕时间,然后利用关窗户的时机,再一次创造机会,果然周朴园又开始打听30年来他一直打听的那件事,没想侍萍回答得比他问的还清楚:自己的隐私别人居然知道得更详细。这使周朴园感到很难堪,第二次发出了逐客令: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件雨衣,我怎么说?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7)

电影《雷雨》(1984)剧照,孙道临

这时,鲁侍萍却不愿走,又问了一句“老爷。没事了?”,然后主动说出只有他俩知道的绣有“梅”字的绸衬衣,同时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孙道临虽然说曾一度扮演过话剧《雷雨》中的周萍和周冲,但是由于1983年是个特殊的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所以他的心中还一直有“阶级斗争”这根弦,而且是紧绷绷的。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8)

电影《雷雨》(1984)剧照,马晓伟和张瑜

在电影中,孙道临俨然是让鲁侍萍审判周朴园,甚至将受苦受难30年的鲁侍萍歇斯底里地撕碎周朴园给她的支票的细节也改成了鲁侍萍很轻蔑、很自信地把支票放在煤油灯上烧掉,把第三幕中鲁大海(梁同裕饰演)要拿手枪去找周家复仇而侍萍誓死阻止的情节也全部省略。

当然,与此同时,孙道临把周朴园的形象也进行了一番修改,真正地把周朴园塑造成了一个所谓“专横、冷酷、自私、虚伪”的资本家形象。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19)

电影《雷雨》(1984)剧照,马晓伟和顾永菲

关于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大家都不陌生,文学评论家蓝棣之曾经问过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儿,问她看过话剧《雷雨》以后认为剧中最好的是哪个人,这个小女孩儿居然说是“周朴园”,这证明曹禺原本并没想把周朴园写得很坏,因为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就是周朴园形象的原型之一,曹禺在主观上也是不会那样做的。

但是,孙道临在电影中却把周朴园话语和动作大块大块地删除。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20)

电影《雷雨》(1984)小人书封面

作为《雷雨》原著本身的意义,主要是在揭示周朴园这个封建性资本家族的毁灭。悲剧主角周朴园的悲剧性在于,他力图以其信奉的伦理纲纪维系下去的这个“金玉其外”的体面家族,无法摆脱它“败絮其中”的内在矛盾,仅仅延续到其第二代就彻底腐朽而自行溃败了——它以周萍自杀为标志,可说是“二世而亡”。

周朴园对被他赶走的前妻“亡灵”的忏悔与悼念,作为一种涅赫留道夫式的“道德自我完善”,可能不全是虚伪的。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21)

电影《雷雨》(1984)剧照

也许,也正是这种忏悔与悼念成为一种呼唤,最终招致这个“亡灵”的家人及其自身重新来到他的面前,进而把他及其整个周氏家族一同带向了另一个世界。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而致使药碗摔得粉碎,可以说是这个家族的全部封建的资本的伦理关系从根底动摇的先兆;全剧死的死、疯的疯的悲惨结局,则是其全线崩溃、走向死亡的完成。

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改变成“皇宫戏”后,所面对的人物关系,不管是他的创作班底还是他个人,对《雷雨》的改编始终“无能为力”。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22)

电影《雷雨》(1984)剧照,从左至右:梁同裕、马晓伟、秦怡

巩俐当年离开后,张艺谋起用的章子怡酷似巩俐,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而他对女性的审美,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宫女们的身材,似曾相识。

如果说,一个男人始终以你为影子,去衡量别的女人美与不美,这或许是件能令你感动的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些相似的样貌,就能暂时填补这个男人的内心,让他不去找寻活生生的你,那么,你所认为他仍然思念的你,实际上并非真正的你,而只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个影像罢了,一个满足他心理需求的“物”,而并非“人”。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23)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剧照,互相伤害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生态链,这个指向不一定就是权,而是欲望的满足

这种状况,有点像《雷雨》中周朴元始终供奉着前妻的那张画像,当前妻变成一个老太婆回来时,他却恨不得她赶紧消失。幸而巩俐没有变成一个老太婆。

巩俐始终想把“她伤害的一个女人”和“自己被遗弃”的事实变成记忆中的“幸福”,因为重遇让每个人都知道“逢场作戏”的重要性了,毕竟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时候会去伤害另一个人,也许这是成长中才能体会到的“无奈”和“喜哀”。

雷雨鲁大海性格特征(孙道临改编雷雨成功了吗)(24)

电影《雷雨》(1984)里繁漪的扮演者顾永菲以电影中的造型上了1983年第10期《大众电影》封面

  • 电影《茶馆》京腔京味还原时代本貌“北京人艺”群星灿烂成绝唱
  • 《我这一辈子》半个世纪的变迁 铸就平民史诗 石挥自沉黄浦江
  • 吴贻弓和《城南旧事》大时代的小故事 一曲离别的童年挽歌
  • 《骆驼祥子》出卖力气就能改变命运?斯琴高娃揽“鸡”抱“花”
  • 光芒绽放——阮玲玉背后的民国“联华影业”的辉煌时代
  • 跨越时代的《青青电影》研究民国电影的重要史料
  • 《国魂》影史上被“视而不见”的佳片 歌颂文天祥爱国气节被曲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