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入粤始祖有哪些(深圳下沙黄氏的始祖黄峭山)
据清光绪十五年修订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曾任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黄峭山共娶上官、吴、郑三氏,生二十一子。为保全家族,晚年的黄峭山命三房各留长子一人,其余儿子各带家产一份、《黄氏家谱》一套,各自外出谋生,并写诗一首:“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作为日后黄氏后裔相认的凭证。至今海内外黄氏后裔相认,仍皆以背诵此诗为凭。
南宋时期,黄峭山第十四世孙黄默堂辗转迁徙,来到下沙开基立村,成为下沙黄氏的一世祖。黄默堂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卒于南宋理宗淳佑八年(1248年)。墓位于现深圳市内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佑八年。该墓2002年9月15日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村内现存的九世祖“黄思铭公世祠”始建于明代,现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沙黄氏从黄默堂算起,现已传至第29代。
《黄氏家谱》中载有家训十条,第三条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应立祠堂,置祀产,春秋时节令我族人咸集祠堂,举行典礼,弘扬仁孝之德,除却蠢愚之念。
下沙黄氏子孙牢记祖宗遗训,年年祭祖,世代相传,形成习俗。并由简到繁,由最初简单的祭拜,逐步发展为成熟、完整的祭典仪式。
下沙黄氏祭祖习俗始于黄默堂到下沙立村时。最初的祭祀较为简单,只是按照先祖黄峭山《骏马》诗中“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的遗训,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重要节气和春节、重阳等节日在祖宗牌位前摆上水果、点心、肴馔等进行祭拜。
南宋淳佑年间,黄默堂去世后,墓庐建于下沙村北的莲花山,下沙黄氏有了祖先墓地,才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到墓地祭祖。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当时黄氏到下沙时间还不长,正处于创业初期,人口少,家底薄,生活艰难。因此祭祀规模小,供品不多,仪式也不完整。主要是在墓前烧香、跪拜、祈祷,没有正式的祭文和各种执事人员,供品只有肴馔、酒、香烛、纸钱等少数几样。
到第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发展时期,人丁兴旺,经济发展,农耕和养蚝业都已接近近代规模,后来六个自然村的雏形也于那时形成。整个下沙村已经基本成型。在黄思铭的带领下,墓地祭祖开始趋于仪式化,有了主祭人,有了三跪九叩的仪式;祭祀规模也逐渐变得宏大,参加祭典的人数大大增加,供品越来越丰富,并出现了金猪(烤猪)等兽类供品。黄思铭为黄氏家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黄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黄思铭去世后,其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地、祠堂等祭祀场地基本完备,每年春秋两季,墓祭、祠祭的祭典仪式也臻于完善、成熟,并代代延续至今。
下沙黄氏宗亲祭典以“敦亲睦族,弘扬祖德”为宗旨,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春祭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时间为重阳节。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其中拜墓为农历九月十五日,拜祠堂为九月十六日。祭祀地点为莲花山的黄默堂墓地和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
下沙黄氏宗亲祭典,是祭祖习俗代表,其历史悠久,形式规范,保存完好,影响广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07年6月,下沙传统“祭祖仪式”,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