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郡是哪个省市(州郡省市)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后来工作太忙,没去。”感觉这并不是个段子,而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现状。若肉身受限难以离开,是不是精神上仍可以偶尔出出轨?不是说好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吗?
基于这个由头,后面想努力找话题聊聊我国各省市的一些历史文化故事,从老家安徽开始。虽然知道全国各地历史沿袭复杂,文化浩瀚久远,凭一己之力难成体系。但所谓无知者无畏,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应该还是可以的。
说是众所周知,但相信也没几个人能记得住,那就是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之类。为此网络上有人还编了背诵口诀。
今天,就先简略的说说历史上的省级行政区名称发展沿袭,至少知道我们现在的省、市概念是如何而来的。
想必古人对地理的认知,应该是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山川河流定位到行政建制管理的过程。比如上古的几大姓多数就是以河流命名的,如姬、姜姓等,而发展到后面有城邑邦国概念之后,许多部族又往往喜欢以封土为氏。使这些原本属于血缘标识的内容或多或少打上了地理的标签。·
第一位在全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灭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但貌似步子迈得有点大,二世而亡。楚汉争霸时,楚霸王还开了会倒车,又回到了封建制。大汉建立者刘邦则比较灵活,选择了“退一步,进三步”的“郡国并行制”策略:以郡县制为主导,保留局部分封。后世历朝历代各有差别,但也大体延续了这种模式。
若说秦始皇开启郡县制,让“郡”成为古代行政区域重要名称的话,那另一行政用词“州”对后世影响则更加深远!如今全国各地诸多城市,名称仍保留着州的印记。
在封建诸侯国之外,古人最早对华夏疆域提出行政地理概念记录的应该是《尚书》。
《尚书.舜典》说,舜在位时,将天下划分为十二州(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设十二牧。至于哪十二州,不可考。
《尚书·禹贡》又记载,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且令各地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象征九州。至于大禹为啥没延续他前辈的行政划定,也不知情。
《禹贡》托名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在很长古时非常权威。但其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却是远远超出他那个时代古人的地理边界认知的。系后人编纂的可能性更大。
按现代考究,信史前人类活动范围应该相对有限。《说文解字》:“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州”与 “洲”通。若大禹若真划定“九州”,那也更大可能是治水时,圈定了九个河流环绕的山丘。
但无论如何,自夏朝之后,九鼎作为三朝王权至高无上与国家统一的象征,成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图腾。九州与其深度绑定便逐步有了疆域的正统性。到春秋战国时,还先后发生了楚庄王“问鼎中原”与秦武王“举鼎而亡”的著名历史事件。九州也就逐渐演变成为古代华夏地域的代称了。
秦汉之后,大一统王朝统治区域也与《禹贡》所载九州范围基本等同,“汉地九州”这个地理概念基本上也就固化了下来。后世两千多年,无论各王朝如何更替行政区划如何变迁,但只要自认为华夏政权正统,基本都认同“九州”的框架概念。
但古代各个时期行政区域称谓设置却各有不同:秦汉为“郡”,隋朝为“州”,唐朝设 “道”,元朝则创“行省”概念,宋朝又称“路”,明清谓“布政使司”等。
而我们现在所熟称的“省”,便是源自于元朝的“行省”概念。
这需要先从古代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说起,这套源起于汉代,最终确立于隋唐的政权管控机制是古时中国一套相对成熟的政治管理体系。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虽然历代职能多有变化,但基本沿袭。
13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旷古烁今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其孙忽必烈南下中原,伐金灭宋建立元朝,是为元世祖。为了加强元朝广阔疆域的中央集权统治,他一方面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总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于是,逐步形成了元代“行省”制行政区划。后续明清基本沿袭了元朝的做法,演化为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名称:“省”。
至于“市”的称谓出现,则又是打开国门后近代新确立的一个行政区划概念。由民国政府基于反清反旧考虑于1921年立法设立,并逐步延伸概念推广至全国。
以上,便是我国历史上各主要行政区称谓大致沿袭,以及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省、市行政区称谓的由来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