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妖和狐族有什么区别(狐妖兽也鬼所乘之)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狐狸形象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狐狸形象的描绘,不同的时代又有着不同的见解。《白虎通义》认为九尾白狐是“子孙繁息”的象征。东晋干宝《搜神记》却记载了:

“狐者, 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 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这两个褒贬不一的记载明显昭示了狐狸形象的变化,因此,狐狸从瑞兽向妖兽的转变原因就很值得探究了。

狐妖和狐族有什么区别(狐妖兽也鬼所乘之)(1)

一、远古时期,狐狸被人奉为图腾,所以这一时期的狐狸大多以高深莫测或者神圣高洁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即便是到了先秦时期,狐狸形象的政治意义依然重大,主流观点依然认为狐狸是神兽、瑞兽

古代社会的人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都充满 了好奇感、神秘感和恐惧感,正因为如此,他们希望能够借助自然界的某些事物来保护自己和部落,在他们眼里希望这样的事物能是强大和无所不能的,加上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图腾也就这样产生了。

狐狸是最早的部落图腾之一, 在《山海经·南山经》中有记载:

狐妖和狐族有什么区别(狐妖兽也鬼所乘之)(2)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 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这里能吃人的狐狸形象给人以非常恐怖的印象,令人产生恐惧感,出于对自身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人们就希望狐狸不要吃自己,从而赋予其超自然的力量,以期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狐狸的形象也就由畏惧转变成了敬畏,也就成了部落图腾。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关于大禹娶九尾白狐的事迹是我国古代最早关于狐狸图腾的故事:

相传大禹到了三十岁还是没有娶妻,直到有一天他走到涂山遇见了一直白色的九尾狐。这只九尾狐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介绍给了大禹,女娇与大禹两人一见钟情。后来女娇与大禹成婚为他生下了儿子启,这也是夏朝的开创者。自此以后,九尾白狐就成了夏朝的图腾。

对狐狸求保护崇拜,使其成为图腾只是狐狸形象的一种走向,另一走向就是神圣性象征,前引大禹娶九尾白狐中的九尾白狐即被认为具有“君王”象征 的意味。九尾狐之被认为是吉祥物是战国时代就有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载:

“宣王时,鸟化为狐,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

九尾狐之所以作为贡品和 祭品,说明此时狐已被视为吉祥之物。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数的极限,徐整解释说:

“数起于一,立于三, 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

狐有九尾不但与远古时期人们对生殖的崇拜有关,更以九增加了其神秘色彩,九尾,对应的就有九个阴户,于生殖和繁衍的作用不言而喻。

狐妖和狐族有什么区别(狐妖兽也鬼所乘之)(3)

在先秦典籍中,把狐当作君王象征已经很普遍,《说文解字》记载:

“狐 …… 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在这类记载中,九尾狐或是当作王者的符瑞:即得九尾狐者可以王天下。在文学作品《诗经》中狐狸形象也多次出现,当然,作品中的狐有些就是自然界中的狐狸,有些是象征一般的贵族,但更有象征君王的狐狸形象出现。

比如在《诗经·南风》就将尊贵的周襄王比作雄狐。先秦时代对狐狸的神圣化和符号化,尤其是神 圣化,由于特别符合儒家的“天人感应”观,被封建统 治者不断强化,现代学者研究认为,瑞狐的符命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应帝王之兴、应帝王之德、应国民之利、 应星象之运。

狐妖和狐族有什么区别(狐妖兽也鬼所乘之)(4)

这种观念,多是迎合封建统治者 的政治需要,同时,也证明了狐狸在封建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影响深远。

二、从西汉开始,狐狸形象逐渐开始邪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志怪小说对狐狸形象的描写,狐性中的邪恶、狡猾等负面形象开始逐渐深入人心,“狐女阿紫”的出现,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高潮

狐狸成为妖兽始于西汉,但狐狸能害人的特征 则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前引《山海经·南山经》 中写到狐狸能吃人就是一个证明,只是到了汉代,狐狸成为妖兽的特征主要是“作祟”。

西汉以后,东汉的许慎和魏晋的干宝都认为狐狸是“妖兽”,狐狸的地位已经逐渐下降到与鬼怪同样低下,狐性之淫、柔、疑、诈等观念就逐渐深入人心,作祟成为狐狸在人们观念里的 一个最主要特征。

狐狸精形象无论后世如何世俗化和人格化,作祟害人始终是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征,这也是人们害怕狐狸精的最主要原因。

《易林》中记载:

“老狼白驴,长尾大狐。前颠却踬,进退遇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犬部》云:

“狐,妖兽也,鬼所乘之”。

即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正如前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对狐狸精形象的描写也于此时狐狸形象跌落神坛有着很大的关联。志怪小说中的狐狸形象,从神性上滑落,转而具有了妖性,完成从神到妖的转变。

然而,魏晋以前的妖狐均未人形化,仍为兽体。狐狸形象幻化成人形其实在先秦来说只是象征性的图腾和君主符号,而到了这个时期,狐狸幻化成人形已经是完美的人,但这一时期,以男性居多。

如在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的狐妖故事里多是雄狐,干宝 的《搜神记》中的狐妖故事中也多是如此,而且有了性淫和聪明的特征,当然,这离不开狐狸自身特征。

虽如此,但自从有“阿紫原型”之后,狐狸幻化成女性 的观念就更加流行起来,而且性淫特征更加鲜明。干宝《搜神记》中记载一只聪明的狐狸,它敢于和当时著名的张华进行辩论,虽最后死 于张华之手,但从其辩论过程来看,张华也不得不佩服其才识,

狐妖和狐族有什么区别(狐妖兽也鬼所乘之)(5)

“华见其总角风流,……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

这也体现了狐狸的聪敏特征。

狐被视为狐妖、狐狸精在唐宋时较盛, 但在清代蒲松龄的鬼狐故事中, 却有所改变, 在一百一十三篇狐精之故事中, 形象各异、 性格各异。

从整体来看, 蒲松龄的狐故事中, 他们不仅是狐妖, 而 且有向人性发展的趋势, 将人类社会中人与动物这一二元关系 引向统一。蒲松龄笔下狐精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美丽善良、有才 情、侠肝义胆的报恩型, 另一种则是复仇或者突出狐之“淫”的特 点而魅人的害人型。

例如《聊斋志异》卷十四《凤仙》中的姊妹就是以祸祟男人、淫杀男人为己任。卷十七《阿琐》中的女狐, 杀了董生又杀王生, 百般魅人而不知耻, 使男人知其杀人而不自持, 纵性乱交, 及体衰精竭, 毫无人性。这种惑人至死毫无人性的妖 狐, 实际上也是人世中穷凶极恶的色狼、淫妇丑恶形象的再现。

由此, 在人们的世俗观念中, 往往就把那些善于与男人交 往、以色诱人、性感美丽的女子都称之为“狐狸精”。

三、狐狸从瑞兽向妖兽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魏晋时期儒家文化的衰落所导致的普罗大众对传统封建思想的逆反造成的,而狐狸逐渐被定型为女性也与当时人们对人心释怀的渴望有关

狐作为妖兽的文化观念, 其确立当在魏晋,。狐狸由瑞兽到妖兽, 从中国古代思想信仰的发展演变来看, 当与汉代谶纬思想 的衰落, 魏晋以来道教之流行修炼之术有很大关系, 体现出儒家文化在此时的衰落和道家文化的兴起。

除了道教的影响之外, 应该也与汉代以后推行的思想传统有关,汉代以后,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被儒学家们的伦理纲常名教所禁锢、人性被束缚窒息。

在这种传统专制思想的影响下,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体现 为一方面是对女性实行了更为严厉的性禁忌, 对女子性开放进行贬斥, 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性要求释怀的心理趋向。

这一专制禁闭与需要释放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专制制度下人性的扭曲, “狐”这一蕴含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动物便成为包容此种矛盾的载体, 而人对狐性也存在着鄙弃后的畏惧与企羡中的向往的矛盾心理。

此外,狐狸形象的世俗化,人格化也是其从瑞兽向妖兽转变的重要原因。

狐妖和狐族有什么区别(狐妖兽也鬼所乘之)(6)

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恐惧感没有那么强烈,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加强了,因此,狐狸形象就逐渐从图腾和象征性中解脱出来,更多的依据狐狸形象特征,让其进入艺术作品当中,虽然它的神圣性象征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强化。

汉画中的狐狸象征着生殖崇拜,这在汉代成为整个社会的崇信,但对于儒家来说,这实在是让人很难堪的事情,可又不得不对此有所回应,因此,这些儒家学者就按照固有的政治伦理学思路,将其上升到政治层面,认为这是统治者的道德。

而因为狐狸优美的身姿,大而清澈的眼眸,挺拔的鼻子,狡猾的性格,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秀丽的美女,因此在世俗化的文学创作中,狐狸也很容易被赋予这样人格化的形象。

除了中国,韩日欧美等国家也有狐狸精形象,比如韩国就有“九尾狐”形象,日本就有“狐妻”形象,法国的“列那狐”是世界最为著名的狐狸形象,但这些国家的狐狸形象,在丰富性与复杂性方面和我们传统狐狸精形象有比较大的距离,而这一些正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

《说文解字》

《搜神记》

《九尾狐新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