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提琴一年的费用大概是多少(从小提琴之乡到深圳)

2007年至今,郭宏的“303提琴坊”在深圳乐器城已经开业15年。不同于乐器城里大部分琴行,303店铺面积很小,也没有现代的装潢,小小的空间里摆满了手工提琴,一张木头工作台和一台儿子的钢琴,就基本把门店填满。303也没有销售,大部分时候,郭宏的妻子聂阿姨一个人在店里。早上10点钟开门,傍晚6点半下班,过的是和“深圳速度”不太在一个节奏上的生活。

郭宏则在江苏老家和深圳两边跑,深圳天气潮湿不适合做琴,郭宏在老家把琴做好发到深圳,聂阿姨在店里做最后的装配和试音。多年以来,两夫妻就过着这样简单纯粹的生活,聂阿姨对丈夫有着很朴实的崇拜,“他的技术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对琴的钻研精神我非常佩服”。

学大提琴一年的费用大概是多少(从小提琴之乡到深圳)(1)

生于中国小提琴之乡的手艺人

郭宏出生在被称作“中国提琴之乡”的江苏泰兴溪桥,2010年,溪桥镇被并入黄桥镇,联合周边数个乡镇,形成“中国小提琴之乡”。在新闻报道里,这里每年造出全球30%的小提琴,是小提琴老品牌“凤灵”的诞生地。

在郭宏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上海提琴厂五名工匠和一名演奏家来到黄桥,开办起乐器作坊,黄桥的提琴制造史也就此开幕。到1984年,溪桥乐器厂拿下上海提琴厂联营协议,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

郭宏也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段经由朋友介绍到提琴厂里工作,他从小学习木工,对那个时候到溪桥年轻人来说,进入提琴厂,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们的动机都很朴素,“和爱好没有什么关系,纯粹就是为了赚钱养家”。郭宏至今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农民”,老老实实做好自己能做的手艺活。

流水线的提琴厂里,制琴师傅们常常只熟练制琴的一道工序,不停磨练把一道工序做到极致,这样的师傅,今天在黄桥也依然有很多。他们无法做出一把完整的提琴,但却能把当中的某个步骤做到最好,他们往返于各个提琴厂和家庭作坊间打零工,用这半生学到的本事糊口。

而包括郭宏在内的另外一小部分人,他们在流水线的作业里感受到钻研的乐趣,开始对提琴制作的全流程进行探索,成为专业的提琴制琴师。这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工艺,需要长时间的沉心静气的学习和探索,“没有耐心、静不下来的人是做不了这件事的”。

学大提琴一年的费用大概是多少(从小提琴之乡到深圳)(2)

200道工序打造一把手工琴可以为琴废寝忘食

要完成一把手工提琴的制作,从选料、刨板,再到上胶、刷漆、装配,中间的工序有近200道,每道工序都要花费制琴师很长的时间去打磨学习,和机械琴完全不同。

选料极考验制琴师的功底,好的制琴师拿到一块木头料子,就能判断出这块料子的好坏。好的木料可遇不可求,几乎每个好的制琴师都对好料有近乎狂热的坚持,聂阿姨说,郭宏看到好的材料,“如果不买回家会睡不着,会一直念叨到最后去买下那块料为止”。

刨板是制琴里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了提琴的弧度,直接影响着提琴的声音。机械琴的用数控刨板,往往都是用一套死板的标准批量生产相同的琴,而有经验的手工制琴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每块木料最适合的弧度和尺寸,这样的工艺和经验,是流水线制造的机械琴无法取代的。

2020年,一位客人向郭宏定制了一把好琴,为了做好这把琴,郭宏先用一般的材料试了无数次刨板的弧度,再用几块好料试了刨板,最后才选了弧度最漂亮的一块。这几乎是所有手工制琴师都要经历的过程,重复单调地做一个步骤,直到做出好东西为止,郭宏逐渐在其中找到乐趣,坚持下来。

手工制琴不仅是对耐心和技巧的考验,更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产物。手工琴的木头需要自然风干,要自然吸收一年四季的干燥和潮湿,想要定制一把风干得较好的琴,至少需要提前三年以上下定。而在郭宏的仓库里,多得是风干了几年十几年的琴,“等待有缘人来买”。

制琴师的学习是终生的。郭宏至今也没有停止对自己技巧的打磨,只要在溪桥,他就时常和身边制琴的朋友交流,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向老师傅请教,或者去上课,“老家懂行的人很多,大家有作品会互相分享讨论,做琴是需要一直学习的”。

卖琴全看缘分,希望做出自己的口碑

做琴是一门学问,卖琴也是一门学问,聂阿姨觉得自家琴行在卖琴这门功课上,一直做得不是很好。2002年,郭宏第一次来到深圳,决定在深圳发展,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市场潜力。但聂阿姨觉得,“我们两个始终还是农民,不懂营销,性子太直,营销肯定是比不过那些专业的琴行销售”。

303提琴坊门口的墙壁上,是毛笔字体写的“随缘”二字,聂阿姨说,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卖琴的准则,给来店的客人推荐什么琴,全看缘分,“我只会推荐最适合他们的琴”。初初学琴的琴童来买小琴,聂阿姨绝对不推荐买贵琴,“拉一年就要换琴了,买贵琴太不划算,我不会这样推荐家长”。还有一些工作后又想重拾小提琴的成人,也会来店里挑琴,“这种我也一般不会给他们推荐很好的琴,如果他们小时候的琴调调可以用,我会推荐他们修一修,毕竟只是兴趣爱好”。

聂阿姨开门做生意,讲缘分,也讲实在,遇到欣赏和肯定自家琴的人,她会特别高兴,虽然是赖以为生的行当,但聂阿姨也很看重从这份工作里得到的欣赏和肯定,“之前说江苏琴垃圾的声音很多,现在其实也有,但我们能在深圳生存这么多年,其实我觉得就已经打破了那个说法”。聂阿姨对大富大贵没有渴求,更希望能顺着丈夫做琴的节奏,做出303细水长流的口碑。

今年春节,郭家大儿子开始学制琴,但夫妻俩觉得年轻人“懒、没耐性”,要真正学成可能很难。郭宏对自己的制琴技艺能否传承到儿子身上抱着佛系心态,“能学就学,学不来也正常”。但聂阿姨对此似乎有着更深的情怀,“木头和琴都是我老公的最爱,不希望未来我们两个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些木头宝贝被随意处理”。

统筹:南都记者 陈荣梅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吴灵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 | 生活如水,劳动是花——致敬每一位劳动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