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绘画启蒙培训班(2岁要开始上绘画课)
孩子过了一岁,开始对画笔感兴趣了,看着孩子挥舞出的涂鸦轨迹,家长也会开心的对孩子说:“来,给你画个太阳吧。”
等到孩子两岁,依然在疯狂的到处画着,家长这时就会想:“我应该给孩子报个美术班了吧,让他跟老师系统的学习一下,别输在起跑线上。”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给孩子报了个兴趣班,让她画个画,她竟然说自己画不好,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画画了”。
小区里的一个宝妈跟我聊天说:“我家大宝都四岁了,以前没学过画画,我让他画一个,结果他说自己不会画。”
或许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 明明小的时候拿起笔就能画,长大后怎么就突然不会画了呢?
- 宝宝总让我给画画,可是我不会画,总怕教不好他,怎么办?
-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美术班?
关于绘画,日本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画家鸟居昭美在其力作《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中,介绍到:
绘画能力要在手、眼睛、语言的三种功能互相作用下,才能得以发展。
既然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为什么最后却不愿意,也不会画画了呢?
原来是错误的绘画方法,导致了想象力的缺乏,失去了绘画的乐趣,从而不愿再拿起画笔。
鸟居昭美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拔苗助长的行为有:
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
尤其是教孩子画形象画,是书中着重强调的大忌。
一、为什么不能教孩子画形象画?
因为孩子的画与大人的画不一样,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画。
一提到孩子的画,你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下面这些简笔画:
图片来源: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
其实,这些都不是孩子的画,只是大人所认为的孩子画,是大人想要教会孩子画的画。
以下两幅画,是同一个孩子在同一年龄段所画的,通过对比,你觉得哪幅图画更具有灵性,更能打动你?
图片来源: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
图片来源: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
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幅。是的,第一幅画《小爱》有着明显被大人教过的模仿痕迹,而第二幅画《汽车和街道》是家长停止教画形象后,孩子自己想象创造出来的。
所以真正的孩子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不同的展现特点的,例如:胡乱的涂鸦,无规律的线、点、圆、火柴人等等。
图片来源: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
图片来源: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
绘画活动是通过手部运动的结果,会依照孩子的认知和手眼协调发展的规律,而发生变化,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
莱温菲尔德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绘画发展阶段说”:
0-2岁,混乱涂鸦期
- 心理发展特征:
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婴儿期和学步期,皮亚杰将此时期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孩子通过自己不断发展的感官和运动能力,例如触摸、观察、动作控制等,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此阶段,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为绘画活动奠定了基础。
- 绘画特点:
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精细动作的发展还不成熟,所以无法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绘画大多都是孩子通过控制手部的运动,而留下的轨迹。孩子非常喜欢这种涂抹乱画的乐趣,此时还并不是有意图的去绘画。
3-6岁,象征图示期
- 心理发展特征:
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儿童早期,皮亚杰将此时期称为前运算阶段,典型的表现是运用符号思维和表征能力的急剧提高。
此阶段,孩子的情绪变得非常的丰富,他们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还能够学会控制和调节。并且他们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同时,也处于泛灵论阶段,即会认为无生命的物体同样具有生命意义;虽然概况能力增强,但是逻辑推理能力尚不成熟,不理解因果关系,只是通过事物表面去进行推理;也是语言的爆发期。
- 绘画特点:
3-4岁:进入控制涂鸦期,对绘画开始有了明确的意图,虽然还是涂鸦风,但是已经可以自己解释绘画的内容。
4-6岁:绘画有了形象概括性,不再是涂鸦风。由于他们还不能区分现实与幻想,所以会出现不符合现实的事物;对空间、大小、比例的理解也不成熟,所以会更多的使用单线条来表达,例如火柴人。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细节,并开始出现基底线。
7-11岁,写实主义时期
- 心理发展特征:
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儿童中期,皮亚杰将此时期称为具体运算阶段。与前运算阶段相比,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概念、因果关系、分类、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守恒、以及数的概念。
此阶段,孩子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符合逻辑,概括能力也更强。
语言方面,开始理解隐喻,并且喜欢比喻;情绪方面,进入了压抑自己的时期,表达也更加的平稳。喜欢与同伴交往,期望获得自尊感。
- 绘画特征:
6岁以后:开始进入写实主义时期。绘画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想象,更多的是开始符合现实的准确性了。主题上也喜欢与同伴保持一致。
9岁以后:真正进入写实主义时期。越来越多的遵循真实的细节。
10-12岁:能够成熟的表现出深度、比例、阴影和透视,可以胜任素描画所需要的技巧。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指导,大多数的人绘画发展则止步于此阶段。
通过以上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与绘画特点,可以看出孩子的绘画是遵循着心理与生理发育规律的。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精品课程《艺术治疗》课件 陈侃
在认知方式上,孩子和成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大人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衡量孩子的绘画。更不能在一旁指指点点,或者直接插手孩子的绘画过程。
绘画使用的语言是意象。在认知发展中,意象认知是先于言语的发展的。所以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拿起画笔来画画了,而画画的内容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意象思维。
所以绘画是孩子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和孩子的哭、笑一样,表达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是心灵的升华和情绪的容器。
鸟居昭美总结到:
绘画需要以下五种基本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
通过绘画,这五种能力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
二、教孩子画形象,会阻碍以下这些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孩子画形象后,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上了美术班之后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画画了?而没有上过美术班的孩子也依然不喜欢画画?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老师或家长,在教孩子画形象画。
每当孩子兴冲冲的跑到你跟前说:“给我画个画吧。”无论是否有绘画基础的家长,都会绞尽脑汁地满足孩子的愿望,按照要求给孩子画出各种形象画,孩子看了后就会特别开心。
但是当你要求孩子也照着画的时候,孩子却不愿动笔,或者画了几次后就不想再画了。
为什么呢?以画只小猫为例,当家长给孩子画出一只小猫后,小猫的具体形象就印在了孩子的脑子里。当他自己想要自己画猫的时候,由于总想模仿家长,但却达不到家长画的水平,自然就会打击孩子自信。
其次、教孩子画形象后,会影响孩子的动手能力
早期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这样说道:
游戏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动手制作和绘画等“造型游戏”是孩子最好的游戏。
而绘画活动,就是手的运动功能做主导。从最开始的涂鸦,到后来的写实绘画,都是孩子通过手的自由活动,来感受自己给外面的世界带来的变化。
如果家长过早的教孩子画形象,就会阻碍孩子了解、感受这种变化的乐趣。例如:孩子就无法感受到什么样的手运动,可以带来怎样的线条改变,久而久之,没有了乐趣,也就失去了动手的愿望。
第三、教孩子画形象后,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毕加索曾说过:“我花了四年画得像拉斐尔,但用一生,才像孩子一样画画。”
毕加索还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难得的是在长大后仍然保有这份创造力。”
或许绘画技巧精湛的人有很多,但是具有灵性和自由创造性的绘画者却少之又少。归根结底,是因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
当孩子想要通过绘画来表达的时候,会根据脑海中各种事物的认知,经过自己的想法进行重塑再造,最后在落笔画纸上。所以绘画是激发锻炼孩子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所以孩子所需要的绘画形象,应该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别人教出来的。
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树是长这样的,房子应该这样画,那么在孩子的脑海里,这些形象就会先入为主,阻碍孩子自由地发挥想象的能力。
而孩子的自由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只有孩子3-6岁这三年,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6岁以后开始进入写实主义时期,所以一旦错过,将会影响一生,很难再找回。
第四、教孩子画形象后,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
语言,可以让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例如:提到不在眼前的小花猫,你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只小花猫的形象。
通过语言的描述,可以引导孩子画出丰富多彩的画;而孩子画完画后,也会通过语言来解释描述所画的内容。所以语言与绘画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如果跟宝宝谈论一只小花猫,宝宝可能就会通过听到的语言,在脑海中想象出小花猫,再通过画笔表达出来。
而如果大人教孩子画出这只小花猫的形象,那么在以后,孩子就会直接模仿大人的形象画,而不是再依赖大人的语言描述了。
有了被教出来的形象后,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想象力,自然也不愿意再谈论画的内容。
最终会阻碍孩子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第五、教孩子画形象后,会影响孩子的真实表达
绘画是一种乐趣享受,是孩子在表达真实的自我。
如果教孩子画了形象,就像给孩子带上了有色眼镜,使孩子无法用自己真实的眼睛去看去观察,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无法概括出自己的感动,无法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精神世界。
没有感动,没有真实,也就失去了表达的乐趣。即使画的非常逼真,也只是技术纯熟而已,时间一长,自己都会觉得无趣。
三、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高质量陪伴孩子绘画?首先、不要教形象画
如果孩子总是要求给画个画,家长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呢?
其实,孩子说:“给我画个画吧”,并不是真的想让家长给画个画,只是想让家长做画画的这个动作。
而应画什么画,怎样画,只需要家长观察孩子目前是怎么画的,模仿孩子的画法就可以了。也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找到相应的绘画特点,与孩子一起画画。
例如:2岁的孩子让妈妈给画个花,如果妈妈观察到孩子目前总是乱画线圈。接下来妈妈只需要在纸上学着宝宝画的线圈的样子,一边画一边说:“这是朵花,多漂亮的花啊,五颜六色的”,就可以了。
当孩子看到妈妈画的花,跟自己画的一样,就会非常高兴,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画起花来。
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也给了孩子画画的自信心,鼓励她继续自己动手画画。
其次、不要给予评价
艺术的意义在于心灵的表达,而绘画可以让心灵以意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心灵表达的媒介。
大多数孩子喜欢绘画,只是自己喜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绘画,总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例如:考级、参赛、获奖等。而这种教育中必然包含了“好与坏”、“对与错”。
如果孩子一拿起画笔,就面临着各种对错的指点,甚至是被惩罚的可能,那么孩子还会对绘画有乐趣吗?
如果孩子对绘画失去乐趣,也就关闭了一条心灵的通道。
绘画是一种感觉,没有对错。如果自由表达被评价,要么迎合,要么叛逆。
所以在陪孩子画画的时候,家长要管住自己想要评判的嘴,收回自己想要指点的手,克服批判性评价,给孩子一个自由、安全的表达方式。
而针对孩子的鼓励,要鼓励孩子的创作过程,而不是结果。用“你画的很用心”、“画的很精致”,“画的很努力”、“画的很专注”,去代替“你画的真好”。因为“真好”也是一种评价。
第三、学会“听”画
前文中已经反复提到绘画是孩子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在讲述他们的感受和发现。所以作为家长,要学会“听”画,倾听和理解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内容。
上文中也提到了不同年龄段的绘画特点,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听”画方式也不同:
2岁半以前:画画没有意义,不用去询问。
2-4岁:问“这是什么”,仔细听孩子对画所赋予的意义。
4岁以后:问“他们在做什么”,听故事里的内容。
如果想要了解细节,让孩子更多的表述,可以接着问“然后呢”、“你觉得呢”等开放式问题。
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喋喋不休的一直问孩子“你在画什么呢?”,尤其是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不要打断孩子而专门去询问,家长需要做的只有在孩子画完画拿给你看,或者画的有些烦躁的时候,再去问孩子。
第四、忽略绘画技巧
绘画与其他技能(例如语言)不同,不存在学习敏感期。任何时候开始学都可以快速学会,晚年开始学画并成为大家的人不在少数。
而且绘画活动分为表达意愿和技能两个方面。
表达意愿是在6岁以前,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期,而刻板的绘画规则就像枷锁一样,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还会破坏孩子构筑自由和安全基础的过程。
而且在幼儿期,孩子的手指的筋骨还没有发育成熟,学习握笔都会受到影响;对空间、色彩、写实等技能的理解,也没有发育完善。如果孩子此时学习了绘画技巧,也只能是画的很像,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更别说创意了。所以过早的学习画法技巧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到底要不要上绘画兴趣班,一般来说,孩子在6岁开始进入写实主义时期,如果喜欢画画的孩子,会有学习画法技能的要求,所以6-7岁是孩子开始学习绘画技巧的适合年龄。
而到了9岁,孩子进入真正的写实主义期,开始画大人画,是非常适合学习技巧的。
如果在6岁以前想给孩子报绘画兴趣班,就要注意考察教学方式方法,要选择能够培养孩子自由想象力的,或者会带着孩子做绘画游戏的培训机构。
第五、丰富孩子的生活有的家长会有疑问,如果不教孩子画形象,孩子什么都不会画怎么办?
绘画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家长不教孩子画形象,但是要教给孩子观察和感受身边的事物与美好。尤其在孩子的涂鸦期,如果放任不管,有可能孩子到了5岁还是在乱涂鸦的阶段。
绘画也是心灵的感动,想要孩子画出有活力、充满感动的画,就要让孩子首先有这样的感受与感动。如果总是在家看电视,会缺少内心的感动,以及想要画画的热情。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带孩子多去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多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丰富生活的经历;多玩水和沙子,锻炼手部的造型能力;多给孩子讲故事,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多跟孩子聊天,引导孩子画画的兴趣。
最后总结:
孩子的想象力只有3-6岁的三年关键期,如果使用了错误的启蒙教育方法,会导致孩子的想象力受到束缚,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回了。
在绘画陪伴中,家长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失误,就是教给孩子画形象画,最终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是语言能力,以及真实的自我表达。
绘画是孩子的手、眼和语言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涂鸦热情,理解孩子的绘画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绘画的过程与结果。
要学会“听”画的内容,不要带有批判性。
要丰富孩子的生活,从而丰富孩子内心的活力与感动。
参考书籍:
[1] 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M].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出版年∶2018-04-01
[2] 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2(提高版):孩子的画如何看、怎么教 》[M].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出版年∶2018-04-01
[3] 陈侃.《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 》[M].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19-05-01
[3] [美] 黛安娜·帕帕拉 等 著,郝嘉佳 等 译.《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第11版)》[M].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年∶2013-01-0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