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靠希望疗伤(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

(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订阅“刘润”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


失望靠希望疗伤(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1)

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

前些日子,在开封菜直播间和创业酵母创始人张丽俊(Cherry)老师聊组织管理时,我分享了一个观点:

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

什么意思呢?

我们平时在观察一件事情的时候,能观察到的,通常都只是表象。

比如:一个生活在清朝初年的人穿越到21世纪,看见人进入汽车后,汽车会动起来。

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汽车的动力来自于人。

他所处的环境限制了他的认知。

他的认知中,根本没有发动机的存在。

你亲眼看到的,往往和真相相差甚远。

比如:很多人坚信,一家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创业初始,就一直坚持用优秀的人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马云曾开玩笑说,阿里巴巴创业时,街上的人只要会走路,不是太残疾,我们都招回来了——很多公司在创业早期是很难招到优秀人才的,因为它们的前途并不明朗,不被很多人看好。

不仅国内如此。

在国外,谷歌在创业早期,甚至连投资人都不看好。

所以那时微软等大公司的人才是不太愿意冒着风险加入谷歌的,早期的谷歌就跟今天的创业公司一样,其实很难招到优秀的人。

和阿里巴巴一样,恰恰就是这些并非“最优秀”的人,带领谷歌获得了爆发性的成功。

因为谷歌获得了成功,才吸引了越来越多最优秀的人加入谷歌。

一旦一家公司成功了,一个人成功了,我们很容易陷入“偶像迷恋”,

总觉得对方身上似乎有着某种“神秘光环”,

所做的一切都是“绝对正确”,值得顶礼膜拜。

就是不知道,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那句经典名言: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到底有多少人认真听了进去。

前两年大家学小米时也出现过类似问题。

小米的大办公楼里有个非常大的滑梯,可以从三楼直接滑到一楼,很多来参观的企业看到之后极为震撼。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

“小米真是太好了,搞个大滑梯让员工下班时不用走楼梯,直接滑下来。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这好像也有点道理,因为大滑梯让员工的生活变得很有乐趣,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凝聚力。

所以他说:

我回去也要搞个大滑梯。

但,“大滑梯”真的能让这家企业获得成功吗?

大家看到一家公司很成功,容易变得特别盲从,

想要把它身上的所有东西都学下来,好像复制它的样子就可以复制它的成功。

至于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却往往没有梳理清楚。

当有人嗫嚅着小声提出质疑时,却瞬间被所有人的嘲笑声淹没。

人家都这么成功了,你还要质疑?

如果你不相信人家的成功,凭什么让人相信一个连成功都没有做到的你?

这像极了柏拉图洞穴隐喻:

一个洞穴里,有一群囚徒,他们的腿和脖子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

他们一生中没有见过别的东西。

在囚徒们的后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每天都有人扛着各种器具从火堆前面走过。

他们的影子,在火光的映照下,投射在囚徒们前方的洞壁上。

囚徒们每天都如同在看“皮影戏”。

影子,就是囚徒们唯一能看到的“现实”。

囚徒们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有一天,一个囚徒逃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真实的世界,回来告诉其它囚徒,

你们平日所见的、所深信不疑的,

只是“虚幻的影子”。

假的,全是假的!

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所有的囚徒,都认为他在胡言乱语,开始对他进行集体的攻击,绑架,甚至残忍的杀害。

当真相成为抨击的对象。

当“成功的经验”,成为顶礼膜拜的法典。

当沿着旧地图,企图找到新大陆。

最终的结局,就如同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皮影戏”。

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

你笑那戏,却不知道自己就是戏中人。

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

不要迷恋虚幻的影子。

走出洞穴,走出对“成功者”的盲从,看到成功背后的隐象。

你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更大的世界。

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失望靠希望疗伤(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2)


失望靠希望疗伤(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3)

80/20原理

经常有同学问,看到业内一家成功的公司,特别羡慕,恨不得立刻像素级模仿。

每当这时,我都会劝对方先冷静一下。

学习方法错了,剂量错了,解药甚至有可能变毒药。

我提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建议,“80/20”原理。

什么意思呢?

80%的价值来自于20%的因子,其余80%的因子只创造20%的价值。

当你在学习一家成功企业创始人的战略战术打法时,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团队的努力、归结为克服过的重大困难、归结为百折不挠的精神。

因为他在其中投入了80%的精力,他会误以为是这些事情创造了80%的价值。

这就是“当局者迷”。

并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真正知道自己怎么成功的,成功者的成功经验反而可能是一种毒药。

同时,人们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贡献、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分别问妻子和丈夫各自承担的家务劳动比例是多少,结果发现两个人的回答加起来的总和是130%。

显然,妻子和丈夫都高估了自己的贡献。

成功的企业也一样,成功很难从结果归因,当认为是做的事情创造了80%的价值时。

很有可能,只是运气好,不经意的决策,踩对了时代的节拍,导致企业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时代的红利,才是真正的80%。

第二个建议,建立知识体系,训练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我一直强烈建议训练的。

这种思维,实在太重要了。

只有不断的训练,才能看清成功企业当初到底在哪一点上做得很成功,并洞察做到这一点所需的前提条件。

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方法去看待成功的企业,也要用同样的方法努力研究那些失败的企业。

因为成功的路上可能有100个坑,成功企业很幸运地没有遇到其中的98个,并且跳过了最后的2个,

我们要学习它是怎么跳过这两个坑的,也要研究那些掉进另外98个坑的公司,让自己少走险路、弯路。

马云曾多次强调要研究倒下的人犯的错误。

成功企业可以“学”,但不要盲从各种看似权威的总结。

如果你学习它们今天的状态,却期望获得今天的成功,这是对因果关系的不理解。

因为是它们在过去做的一系列的决定,为今天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至于它们今天所做的努力和决定,其结果要到未来才能展现出来。

你要获得它们今天的成功,就要学习它们昨天的努力。

学习之前要掌握系统的思考方法,同时也要向失败倒下的企业们学习。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

失望靠希望疗伤(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4)


失望靠希望疗伤(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5)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第三个建议,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我曾经问一家公司: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他说:是产品。我们有这个产品,那个产品,都很不错。

我说,不,产品,从来都不会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

你有一只鹅,它每天下一只蛋。你把鹅蛋卖了,每天能赚不少钱。那么,你的鹅每天下的那只蛋,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吗?

当然不是。鹅蛋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那只鹅才是。

你的一个个产品,就是一只只鹅蛋。它们只是结果。它们不是核心竞争力,你为什么能做出这些产品,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你有一个打磨了无数次的做产品的独特流程?你创造了一种员工极度负责、眼睛里容不下一个bug的文化?你有一支投入了5年,一直研究底层技术的团队?你的设计师团队,每年去20个国家采风?

这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些东西,让你源源不断下蛋,产生新产品。

找到这些东西,然后把它们提炼出来,当做珍宝一样保护起来,不断的训练它们,直到别人无法超越,然后复制到每件产品上去。

下蛋,是鹅的工作;养鹅,是你的工作。关注鹅,而不是鹅蛋。

什么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消费者获益是“因”,企业获益是“果”。

只有你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你的梦想才有可能顺带实现。

只有你自己拥有强大的团队,深刻的用户洞察和供应链理解,强悍的研发能力,才有可能不会从结果来归因。

众生畏果,众生害怕结果,所以就想去改变结果。

自己的产品其实还没那么好,却总想归因到市场不够好,销售团队不够努力。

你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你要做的就是去分析原因,然后去改变原因。

只要改变了“因”,结果就会自然发生。

这就叫做: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去改变原因,而不是去改变结果。

失望靠希望疗伤(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6)


最后的话

不要被表象遮蔽双眼。

很多在大公司待过的人,自己走出来后,开始把之前的方法奉为圭臬,拿来辅导所有的企业。

他们相信,这就是绝对正确的,这就是成功的原因。

但那些所谓成功方法,往往都是表象。

在直播的过程中,张丽俊(Cherry)老师谈到她离开阿里之后,没有完全照搬原来的做法,而是继续总结,提炼自己的体系和模型。

我对这一做法,深表赞同。

经典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每个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经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模式,理解这个世界。

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会截然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顶级优秀的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

有时候,你不理解这个世界,错的,可能并不是世界,

错的,是你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