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红色经典弘扬长征精神(铭记这些故事传承长征精神)
“女红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柔软的肩膀承载起革命重担和民族大义。她们为坚定信仰而战,超越战事无常和生理极限,历尽苦难淬火成钢!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她们”在烽火岁月中对真理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无不展现“她们”在血雨腥风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贵州遵义土城镇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为主题的纪念馆,记录和展示了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10年间中国女红军的感人事迹。蔡畅、邓颖超、贺子珍、康克清、李坚真、刘英、李贞、李伯钊……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的一面墙上,镌刻了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而这些仅仅是女红军群体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不知姓名、不知年龄的女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馆内的另一面照片墙上,展示着数百位女红军的照片,她们中的在世者每离开一位,墙上的照片就由彩色变成黑白。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对于女同志参加长征,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当时规定了3个条件:
一是共产党员,政治可靠;
二是有独立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
三是要身强体壮,能适应艰苦的环境。
经过严格筛选和把关,最终确定参加长征的女同志共有32人:
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刘英、刘群先、李坚真、李伯钊、钱希均、陈慧清、廖似光、谢飞、周越华、邓六金、金维映、危秀英、杨厚珍、吴富莲、钟月林、甘棠、肖月华、危拱之、李建华、王泉媛、李桂英、谢小梅、曾玉、刘彩香、丘一涵、吴仲廉、彭儒、黄长娇。
出发时,彭儒、黄长娇因病留在中央苏区,最后只有30名女红军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3000余人打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号,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成为人数最少的一支长征队伍。其中,周东屏、戴觉敏、曾继兰、曹宗凯、田喜兰、余国清、张秀兰等7名女红军都是随军医院的护士。战斗中,她们不顾个人安危,转移伤员,包扎护理,悉心照料。部队缺少药品,他们就到荒山野地里采集草药,为战士们疗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七仙女”。
后来,曾继兰、曹宗凯牺牲在长征路上,另外5人坚持走到了陕北。 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等率红二方面军(红2、红6军团)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实施战略转移。出发前,红2、红6军团对部队中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及医院、兵工厂等不便于长途行军的人员与单位都作了妥善安置。
随队长征的女红军有李贞、戚元德、陈琮英、蹇先任、蹇先佛、周雪林、马忆湘、陈罗英、石芝、杜玉珍、杜永新、陈琼英、曾纪林、张士美、胡自强、张金莲等21位。这些女红军没有单独编队,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而是被分散在各个单位中。她们中有干部、机要员、宣传队员、护理员、炊事员等,有的是姐妹,有的是母女。她们大多走到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终点——宁夏隆德将台堡。其中李贞,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人强渡嘉陵江,撤离川陕苏区,开始长征。红四方面军中有一支成建制的妇女作战部队——妇女独立师。最初,妇女独立师有2000多人,是长征队伍中女红军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包括张琴秋、林月琴、汪荣华、王定国、何莲芝、王长德、李开芬、王新兰、张文、张明秀、苏风、陈真仁、何曼秋、秦仪华、杨磊、蒲文清、李玉兰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妇女独立师缩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下辖3个营9个连,共1300余人,随红四方面军总部渡过黄河,奉命进行西征。经过半年多的浴血奋战,
妇女团在祁连山全军覆没,只有数十人历经种种磨难后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中。 妇女是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生力军。长征路上,这群红军女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与生命极限进行顽强抗争,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她们是中华民族的女英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女儿。红四方面军中有许多的女红军,她们绝大多数来自川东北地区。她们在川陕苏区、在长征路上、在西征途中顽强拼搏、英勇战斗,虽历尽千难万险,但初心始终不移,她们为党和人民披肝沥胆,为革命甘洒热血抛头颅,在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铭记这些故事,传承长征精神,红色血脉必将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