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西柳河屯村传销窝点(三河市西柳河屯)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周禹佳)坐落于潮白河左侧的西柳河屯村,隶属于三河市燕郊镇,距离首都只有40公里,京秦高铁和102国道穿村而过。312户、1105口人的村子里,有100多名大大小小的老板,是远近闻名的“老板村”,而现在,他们又多了一个称号——孝道村。

“村两委班子一直注重党建引领、文化兴村、经济支撑。我们要在新时代做好新农村工作,出实招、办实事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永远的使命。”西柳河屯村党支部书记康海利说,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的思想觉悟不断强化,干事热情更加高涨,赢得了全村百姓的一致认可。

三河市西柳河屯村传销窝点(三河市西柳河屯)(1)

图为11月12日,党员联系人卞超(左一)在李冬青家清扫垃圾。 通讯员周禹佳摄

●孝道传统滋润民心,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民风纯、家道正、国风雄,共圆梦… …”漫步在西柳河屯村,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一块“《家道》三字经”展板,这是村支部委员王毅自掏腰包制作的。

“百善孝为先,有孝心的人一定懂得善良,这样才能有好民风好村风!”王毅说,他制作展板的初心,就是为了让孝道文化传遍全村。就在今年的10月7日,重阳节,村两委班子还组织大家上门看望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送去牛奶和小米。

“我们现在主动把养老钱送到老人家中,一来方便慰问老人,二来还能看看老人的居住环境如何。”康海利告诉笔者,村里的年轻人如今有了新追求:互相比着谁对老人更好。

尊老敬老、孝老助老之风吹遍全村,7户村民被授予“新时代孝道之家”荣誉牌匾。

“人变富裕了,思想容易变。经济富裕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富足。”康海利说,自2002年起,村里便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如今藏书一万五千多册,涉及哲学、社科、语言等10多类。西柳人自办的半月刊《西柳天地》记录着村里的大情小事,村党支部创办的《美丽西柳》微信公众号今年4月上线,大家通过手机就可随时了解基层党建和人文动态。

西柳河屯村的文化兴村氛围,影响了村里的男女老少。39岁的康建东自发组织了“后起之秀”善行公益组织,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加入,从2017年的30多人到现在的70余人,队伍正不断壮大。他们免费为村民提供清明上坟扫墓的新土,为消防站的队员送去解暑的水果和矿泉水,资助承德市平泉县的一位贫困女孩……

三河市西柳河屯村传销窝点(三河市西柳河屯)(2)

图为11月12日,西柳河屯村村民在图书阅览室看书。 通讯员周禹佳摄

●从盯着看到带着干,面对面解决百姓难题

“这事您甭管了,我带着大家干!”几个月前,村委卞尚东拍着胸脯向支部书记康海利承诺。

村子别墅区的道路狭窄,错车是个大问题,村民希望可以拓宽道路、美化环境,村里便主动争取了镇里“一事一议惠民工程”政府补贴。9月底工程一开工,卞尚东就俯下身子带着大家一起干,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如今,别墅区内4条主干线已全部拓宽,新粉刷的墙壁干净明亮,可移动花池里的小麦冒出了绿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后,村两委班子制定了党员联系户制度,31位年轻党员被分成6组,每人联系8户家庭,宣传党的精神政策,解决百姓当下的难题,真正和百姓零距离接触,真正打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最后一公里。

党员卞超主动认领了村民李冬青家的帮扶工作。她家是村子中非贫困非低保的“双非”家庭,可实际上,日子过得却十分困难:丈夫离婚走了,70岁的老母亲双脚残疾不能站立,20岁的儿子智障难以自理,由于没有伤残和精神鉴定又无法领取到补助,一家三口只能靠51岁的李冬青一人支撑。

11月12日,笔者还未走进她家,便闻到一股腥臭味,卞超和几位年轻党员们正拿着铁锨扫把,清理院子里的垃圾。“村里免费带她儿子和母亲去医院做了鉴定,现在就等鉴定结果出来后为他们争取低保补助。”卞超说。

“村里还帮我落实了工作,现在每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还有额外的节假日补助和三险,让我对生活瞬间有了希望。”李冬青说着,脸上露出笑容。

三河市西柳河屯村传销窝点(三河市西柳河屯)(3)

图为西柳河屯村图书阅览室内收集的半月刊《西柳天地》合订本。 通讯员周禹佳摄

●村街环境大幅提升,乡村旅游助力经济发展

村里的铁路桥下安装了路灯,地下水线路改造完成,村南侧两条3公里长的狭窄小路拓宽了,村街上的私搭乱建拆净了……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西柳河屯村变美了、亮了、干净了、宽敞了,百姓的笑容也多了。

“村里环境这么好,离北京和燕郊又近,为何不尝试做乡村风情的民宿旅游?”村里第一间民宿的主人刘亚凤从2018年起萌生了这个新想法。在筹备过程中,她在院里种上鲜花树木,添置了娱乐设施,营造出绿色休闲的生活环境。

此时,一个“拦路虎”把她难住了——没有天然气,做饭和取暖成了大问题。令她没想到的是,村委班子得知后,主动跟燃气公司协商,免费给她家接上两个天然气口,还送了两个炉子。“省了将近2万元!”刘亚凤高兴地告诉笔者,如今“康佳居”民宿的生意不断,周六日和节假日都爆满,每个月收入约1万元左右。

“平时在家也是闲着,现在不出村还能挣个零花钱!”50岁的陈淑霞一边摘菜一边告诉笔者,刘亚凤平时忙不过来就找村里妇女过来帮忙,做做饭、铺铺床,也为大伙儿增加一份收入。

“做民宿旅游也不能单凭一个院子,客人还要看周边的环境,村里的环境好了,客人也就来了。”康海利说,“西柳河屯村如今有了新规划:别墅区主打休闲养生,南新区主打生态宜居,改造原村南区和原村北区,适应百姓生活娱乐。”

他们将继续改善村街环境,规划村街发展,打造一街一品,发展以休闲为主的民宿旅游,为乡村经济带来新活力。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