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

一次偶然的寻古游玩,让我认识了一件古代床上用品。2020年,在河北临漳故邺附近游玩时遇见一物。初看此物乃汉白玉石材质雕刻而成,上刻一头蹲卧姿势的狮鼻瑞兽,阔口爆目,只有两爪,一爪伏地,一爪挠头,头上有卷鬃,颚下有鱼须,尻部似狐尾,尾巴由后向右前方顺身微弯。整体观察,似一头叫不上名字的四不像怪兽,半蹲半伏状在方台上挠头静思,形态憨厚可掬、表情萌宝喜人。身下为长方体石台,台高20公分。总体评价该物,除石兽精雕细琢外,台面部分雕刻工艺并不算精细。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1)

北朝时期的茵镇

初阅,此物古朴典雅,造型独特,颇有邺都古风,但不知何用。

说来可笑,再细琢磨,脑中浮现出了《水浒传》书中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情景。这回书里好像有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龙虎山,宣请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层层封符,又命人等在封魔井口抬取了“镇魔石镇”,放跑了天罡地煞一百单八妖魔,正应了“遇洪而开这句谶语”使宋大乱,遂致大祸。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2)

水浒传图片

此石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封魔石镇?

不得不说,好奇是探索未知的动力。经走访渊博之士和查阅相关资料,终于得知此石的名字和实用价值。此物乃邺都时期某朝王相高官贵族就寝榻上使用的生活物品~茵镇。

《说文解字》中解释:“镇,博压也。

镇者,压物之器,如镇纸、镇尺。风水学有镇宅、镇鬼、镇魔、宫殿衙门前狮镇、海河边的朝天吼镇、石牛镇等物品,都称为“镇”。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3)

镇纸

茵镇就是在茵席边角起到压住不让茵席卷起或移动的镇压饰物。

魏晋以前还没有床,古人餐食歇憩均是席地而坐,进屋脱履后都是坐在草席上。王室贵胄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需铺席,这些席就需要用镇来压住边角不卷不移不挂。

据史料记载:镇在古代被人们广泛使用。至西汉时,镇的使用及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河北满城汉墓曾出土铜坐人像镇和错银铜豹镇,系压帷账或席角之用镇,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

事出必有因,造物必有用。此物的出现是迎合当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不便而为解决问题的产物。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4)

北方的鼓镇

既然叫“茵”镇,茵为何物? 茵乃我国古人就寝使用的不可缺少的案下和卧室榻上用品。是用芦苇秆、麦积秆、竹篾、稻草等物编织而成的铺垫型坐卧具,席或褥。

当时无床,还不能叫床上用品。充其量称为榻卧品。

既然榻卧席褥如此粗糙,肯定会给古人带来不少的麻烦。古人穿衣讲究衣冠楚楚。衣袍、官服层层繁琐,多为丝织麻结手工缝制而成。难免在起身、落座、就寝、穿衣时被粗糙的席褥边角扯挂勾扎。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不?古人便想出了用铜器、玉石、青石等刻塑之物铸造和雕刻出了形状各异的动物或所谓的瑞兽镇压榻卧席褥器物,形成了古人卧榻席褥的镇压之附属器物~茵镇。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5)

南方玉镇

茵镇又称席镇,为古代贵族生活的日常起居必备用品。

它的出现,既解决了实际生活问题,还起到了古人向往祥瑞、辟邪、美观的作用。

初知其名,必亲睹其物。获悉邺城博物馆有收藏并展出,吾为解钦慕之情,驱车观之。

该馆保存有东魏时期到北齐时期的北朝茵镇多方,其中有汉白玉石狮茵镇、兔纽覆莲圆形茵镇、兔纽长方茵镇、汉白玉蟠螭茵镇、红纹石玄武蟠螭茵镇、青石料兔茵镇等多方。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6)

白石头蹲狮茵镇

该白石头蹲狮茵镇为下方上物型茵镇。下部用白石料打砌成方镇,方镇上蹲坐着一头石狮。昂首斜视,双目呈微眯状,高傲可爱。两耳微压鬃毛顺贴两肩,鼻孔张开上扬,嘴唇颇长,两牙暴露于外,面部似愠怒又呆萌。两前肢支撑有力呈立状,狮抓弩张。后肢蹲卧方镇上,胸部部分尤其夸张,胸肌十分发达,类似蛋白粉肌肉男,十分好看。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7)

北朝时期玉兔茵镇

此镇为汉白玉材质,造型为全卧式兔形石雕。下呈长方形镇,方镇之上兔首低缩曲卧在前地面,四肢呈卧窝状,两目圆睁,双耳伏地,全身弓状,形态动感十足,形象可掬,就像卧在草丛中的野兔,随时准备着跳跃。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形容它再恰当不过。它又像王孙贵族家饲养的宠物,让人不禁想轻抚其身。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8)

北朝时期的蟠螭茵镇

初看,貌似地龙,布展牌上注为“蟠螭”,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无角的早期龙,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古代属瑞兽的一种。

该茵镇用汉白玉材质雕琢而成,下部为正方形镇基,上刻蟠螭首尾接盘而伏于镇基,昂首欲吼,双目怒睁,两耳紧贴脖颈。一爪压身下,两爪弯曲抓地,全身雕刻线条流畅,有环形纹装饰点缀,尾部微卷曲,整体雕琢既生动又略带懒散,有着极高的石刻水准。

上述几方茵镇具北朝时期的“茵镇”代表性。别的几方今天不再一一细考。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9)

南方的茵镇

南朝同样也用茵镇,不过南、北朝还是有差异的。

北方的茵镇粗旷硕大,多以石质计。而南方的茵镇精雕细琢、外貌精细,金属、石质多元化计。共同之处是外观素材都采用了各种动物和祥瑞兽造型。

南朝姚察所撰的《汉书训纂》中云:瑱,谓珠玉压座为饰也。

玉瑱一词《周礼·弁师》中可寻见。可见南朝最初的镇是用玉石材质所雕刻而成,随着时间推移,南方工匠的多元化、精细性的匠心精神就彰显的淋漓尽致了。延续到后期,茵镇的材质已经演变成了多样化精加工物品。

因此,南方出土的玉、石材质的茵镇十分少见,反而青铜材质的茵镇居多,也有铁质、铅质、金质、银质、鎏金等工艺材质。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10)

石狮

从南方出土的茵镇材质可鉴,茵镇绝非普通百姓使用之物。那么百姓就不用茵镇吗?

当然要用,只是材质上不讲究罢了。用青石、白石、汉白玉、粗雕成型的方形或圆形石压住席褥起到实际作用也就是了。

可以确定的是,茵镇也非只有南、北朝具有,如: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出土的较罕见的“春秋玉镇”,沈阳博物馆展出的辽代“石狮茵镇”等等……

在古代茵镇在礼仪中也尤为重要,《论语》中有曰:“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因此可见,如果当时没有茵镇固定席褥,不小心移动或拉歪席子,还可能引出礼仪上的冲突。

《楚辞》中就有描述茵镇的。如“瑶席兮玉镇,疏石兰兮为芳”等句。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所著《楚辞章句》中注解曰:“以白玉镇坐席也。

为什么现代人见得此物相识甚少了呢?

据查阅相关资料,虽然床在古代早已有之,但一直未被所普及。

唐以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通商贸易扩大,西域地区的家具及起居形式逐渐东进,新进的生活文化被逐渐渲染,西域的外来物种成为社会风尚而流行,也被各界高层所争相模仿。有上仿必有下效。渐渐地,古人便不再席地而坐,室内开始摆设桌椅、卧榻等,后续几朝再受土炕、胡床等影响,茵镇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消失。

虞朝文化遗址(邺时期古代榻上必不可少的用品)(11)

床的出现让茵镇消失

但宋朝时期的北方契丹族及别的少数民族因受游牧、生活环境的限制,仍沿袭了席地而坐,使用茵镇。

这类镇在外观上已无美观可言,仍延续了名字叫镇,只是起到压茵作用还方便搬迁就是极好的了。

后来,后来的后来,英语叫朗朗阿狗的将来,此物已在人类的生活中悄然消失。

2022-4-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