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龙岗书院简介(书院四川绣川书院)
一路看下来,修复的绣川书院有三进院落,每进院落都有正厅和配房,每个房间内都有专题,只是门楣上没有匾额,里面也无主题介绍。
第一进院落
祭孔之所
大写的人
鼓上的院名
在第一进院落的右上方,其正厅悬挂着孔子像和祭器,应是祭孔之地。这是该书院原就有的设置,只是文献中没有记载祭孔所处的房间。
音乐室
第一进院落的正厅,里面摆放着几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这几尊像外涂金漆,想来是寓意金榜题名,室内还布置了许多展板,上面介绍绣川书院历届学员。其实那时已有金堂儒学,只是学额太少,更多的学子只能到书院去读书。按照嘉庆版《金堂县志·学校》中的所载:“金堂儒学复设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附学生员不限额。岁贡生每二年贡一人,拔贡生每逢酉年取一人,入学旧额:岁科试各取文童八名,岁试取武童八名。乾隆三十九年,知县陈大文请增学额,督学吴奏准,以松茂所裁学分拨各县,金堂得增额一名,凡岁科两试,文武童各取进九名。”
名贤堂
金堂县学的学生仅四十余人,乾隆三十九年,知县陈大文向上级要求增加学额,得到了督学的批准。在那个时代增加学额很不容易,督学是把其他县裁减下来的一名学额增加给了金堂县。费了这么多的努力,仅增额一人,同时还是由别的县划拨来的,可见那时学额限制是何等之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陈大文特地写了篇《金堂县请增学额记》:
金堂,故下邑也,不在赤畿望紧之列。然入其境,风气清淑,水泉宽土田沃,庐舍修整,于竹木繁荫间,远近时闻弦诵声,盖士生其间亦彬彬焉。质有其文,不让于名区大郡。余于辛卯冬承乏兹土,为之劝课农桑,清理庶狱,甫踰月而尘牍尽埽,乃得进其子弟而训课之,则县庠、乡塾济济焉。问其应童子试者,凡千五百余人问其学额,则每考取八名而已。校其艺业,颇觉可观而多堪造就者,盖其额则仍旧额,其人则沐浴于国家百余年敎养之泽,迥非昔比矣。环顾桥门之观,听窃思所以慰之,而无端以发,爰稽旧牍,有乾隆二十七年议裁松茂学额增补他属者,尙余其二,而未有所归也。余乃欣然,即以是为邑人请,时侍读吴公以江左名儒奉命视学全蜀,下车多所厘定,若与余有黙契焉者。遂以类入告,将松茂裁余之二名,分拨金堂、德阳两学,奉旨俞允。余盖请其二而获一焉,夫额增一名,至少也,然一岁增一人,十岁则增十人,百年可增百人矣。
学员名单
陈大文说金堂虽非大县,但这里山清水秀,士人大多有教养,他们的水平不在大都市士子之下。乾隆三十六年,陈大文到金堂任县令,他首先解决农业问题,接下来清理狱中积案,之后他开始整治本县的教育。他了解到金堂每次参加考试的学生达一千五百多人,但每次能够录取的名次仅八名,致使很多优秀学子难以出人头地。
现代化屏幕
但是朝廷的规定很严格,增加学额绝非易事,但这位陈县令还是想办法解决,他翻看以往的公牍文件,发现乾隆二十七年松茂地区得以增加学额。陈县令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他想办法给上级打报告,要求将松茂余下的两个学额分拨给金堂。这件事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最终的结果是金堂和德阳各得到一个学额。
第二进院落
虽然仅增加了一个学额,但陈大文还是很高兴,他觉得请二而得一,已经是很好的结果。虽然听起来很少,但把眼光放长远的话,一年增加一人,百年就可增加百人,金堂县能多出百位生员,他觉得这是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
而今我在这里看到了绣川书院历届学员名录,不知道这些人中有哪些人又考上了儒学,由此而取得功名。
其实即使上了儒学,或者入书院苦读,并不能保证最终会取得功名,一路的考试一路的过关斩将,真正能够成为天子门生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
科举制度介绍
局促的考棚
这里有一间展室布置成了考场的模样,每当我看到那些学子坐在狭窄的考棚内苦思冥想作文章,都忍不住设身处地地想象着他们的艰辛,要想做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何其难哉!
科考阶梯
这里以展板的形式列出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阶梯。我觉得望而却步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最为恰当,后代的戏曲常常会演某位穷书生考取状元抱得美人归的故事,好像那些穷秀才辞别所爱的女人,前往朝廷考个状元有如探囊取物。这种误导使观众轻视了科举之难,也降低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讲堂
第三进正堂布置成了讲堂的模样:一位老师端坐在那里讲学,侧边以绘画的形式展示着学子们听讲的情形,但这些学生们或坐或站,没有正襟危坐者,更像是在进行辩论。其侧旁则布置成了课堂式样,里面摆放着课桌和坐椅。还有一个房间的坐椅均为太师椅,想来这是县领导视察书院时所坐之处。
讲师
辩论
从整体看,绣川书院布局完整,唯一的缺憾乃是未设书楼,按史料记载,绣川书院当年有不小的藏书量,《金堂县志·学校》中载有当地举人傅育贤所写《绣川书院藏书跋》,此文称:
闻之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书院之设,固士子学道之所,而六经为载道之书,虽纪言纪事,要皆以道为经纬,士不通经,无以明道,不读史,亦难以洞澈乎道。则藏书,书院诚事之,至切至要,不容或缓者也。康熈庚子年,前邑侯陈公舜明始迁书院于邑东门内,形势轩厰,洵建学之胜地也。乾隆辛未年,邑侯滇栋张公南瑛于院前后栽种柏树,迄今浓阴满,无异召伯甘棠也。旋捐俸金,庀良材建讲堂三间、大门三间,以为讲道论德之所。至辛巳年,邑侯豫章饶公学曦广建学舍,为诸生肄业之所,则学道有其地矣。尤为书院计长久,广置学田,每年束脩膏火皆给田中,则学道有其需矣。而书院之藏书未备,士虽有志于道,欲通经而无经可读。欲稽古而无史可诵,求道无资,诚院中之缺典也。今岁癸丑,邑侯刘公大镛,以江左鸿儒出为良宰,署篆金邑,一心以敎养斯民为兢兢,其善政未易悉数,尤留心书院,延请明师,训饬士子,每月不惮劬劳,勤于考课,每至书院輙喟然叹曰:院中之藏书未备,诸生将何所依据?以为入道之资,遂购罗经史,藏之院中,从前所缺略者,今则盈笥充架,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俾诸生尊闻行知,学道有其资,古所谓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其刘公之谓欤?夫刘公固不愧学道爱人之君子矣。诸生敬业于斯,宜仰体邑侯藏书乐育之至意,朝乾夕惕,人各孜孜以穷经,日惟勉勉以读史。师道立则善人多,将见一邑中人文蔚起,凤举蛟腾,于此验良宰之遗泽,孔长当亦刘公所厚望也夫。
太师椅
书院的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课外,更多者则需要读书自习,就考试的范围而言,主旨不出儒家经典,故学校所备之书主要是正经正史。傅育贤在文中讲到了康熙至乾隆间的县令为本县的硬件设施所作的贡献,后来刘大镛当上了金堂知县,他请来名师给学子们授课,并且这位刘县令每个月都抽出时间来书院视察,他发现书院跌藏书太少,于是出资购买一些儒家经典和史书赠给书院。
对于绣川书院所藏之书的名目,该文中列出:“《上谕》一部,共二十四卷,《御纂周易折中》一部,共二十二卷,《钦定书经传说彚纂》一部,共二十一卷,《钦定诗经传说彚纂》一部,共二十一卷,《钦定春秋传说彚纂》一部,共三十八卷,《御纂性理精义》一部,共十二卷,《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一部,共八十六卷。”
从数量上看,似乎不多,想来只是简要列明,否则的话,《成都市青白江区志》中不会将藏书列为绣川书院四最之一。
其实一座书院能够延续长久,最重要的条件则是需要有长年的资金保障,在古代,民以食为天,所以学校给校长及老师的薪酬均是以粮食来计价,有些甚至直接发放粮食,绣川书院也是如此。同治四年,绣川书院制订了《公议单程十四则》,其第一条即称:“山长束脩、火食、节礼、夫马,共谷壹佰石。”
山长即校长,束脩即工资,山长是年薪制,除薪水外还有火食费,年节还有礼物,另外还有交通费,一年下来共计稻谷一百石。想来这个待遇很不错,以此体现了该书院的尊师。山长之外绣川书院还有斋长:“斋长二人,各薪水谷拾石。礼吏、礼书、纸礼工资,谷各贰石伍斗。束房收卷、送榜身资,谷贰石伍斗。看司身资,谷肆石。(共需谷叁拾壹石伍斗)。”
斋长大致相当于班主任,他们的薪水比山长差了很多,余外学员还有奖学金:“文生正课捌名,每名膏火谷肆斗;副课捌名,每名膏火谷贰斗;童生正课拾贰名,每名膏火谷叁斗;副课贰拾肆名,每名膏火谷壹斗伍升。生童奖赏谷,第一名壹斗伍升,第贰名壹斗,第叁名伍升。(一课共需谷拾贰石陆斗。)每年定于二月初二日开课,斋长先期禀请悬牌后,即按月照办,以考满十课为度。(十课通共需谷壹佰贰拾陆石。)如遇乡试岁科耽延,务须乘间考足,万一时穷势促不暇考,余一课即以第九课算双课,余两课即以第八、第七课算双课,余三课即以第七、第六、第五课算双课,再有余课,以此推算。总以十课膏火奖赀给足为考足,斋长不得支吾不给。”
除此之外,领导来视察书院需要摆酒席,也需要一定的招待费。这么大的经费开支,其主要来自于书院所拥有的田产,关于田产的来由,《金堂县志》中简述说:“五十八年癸丑,知县刘大镛劝输南乡川主庙水田十一亩三分又七分零三毫,以上书院田共计三百二十八亩八分三毫,岁共收租三百四十四石一斗。又地租银二两八钱三分,除每年输纳条粮外,余租悉归。值年董事收支修脯膏火奬赏及一切杂用,岁底报销,历有档案可稽,若有积余,设法生息,以备永远修葺之费。”
县令的赠予、乡绅的捐助,使得绣川书院拥有大片田产,地租收入成为了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该书院所得的地租之多,甚至除开支之外还有不少的盈余,以至于他们在嘉庆五年还办了一个培风会。该会的目的就是有管理地花费绣川书院地租盈余,他们在同治四年撰写了《培风会记》,该记中称:
是会创始于嘉庆五年,阖邑绅士四十余人,协议商酌,禀请绣川书院余租,每年拨拾石,子母权息,以作文武庙岁修之费。有余即以培植土林。具禀前邑侯刘立案,至嘉庆十年,续请增拨,又蒙谢主批允,均刊碑竖书院大门内。迄今六十余年,蓄积饶裕,渐增田亩,前议规条,次第举行,会名“培风”,诚不虚矣。
该记列出了几十条可列支的内容,比如:“乡试中式文武举人,每名给花红银拾六两,进京会试者,每名于请领咨文后,无分新旧科名,给银贰拾四两。”
乡试中能考中文举和武举者,每人能得到十六两奖励,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也能得到资金补助。如果能考取功名,就能得到更大的奖励:“会试中式者每名给花红银叁拾二两,馆选者每名加倍增给,鼎甲及第每名给银贰百四十两,如建立及第坊,帮银捌拾两。”
考中进士者奖励三十二两,考中状元二百四十两白银,如果回家乡建状元牌坊,还能补贴八十两白银。想来这样的奖励措施更多的是鼓励学子们努力向上考取更好的名次,真正能够得到这个奖励者,估计没几人。更何况,我也不知道金堂县哪位举子最终考中了状元。
院景
一路参观下来,让我感觉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在修复绣川书院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只是书院乃是古代的讲学之地,修缮完好后作为游览场所,让游客观览古代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如果能在这里开班讲学,同时游客在参观时可以坐在后面旁听,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更能观览者留下深刻印象。期待下次再来参观该书院时,能在这里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