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书电子书(品易中天品三国)

汉末三国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从古至今有无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去记叙、分析、演义。但是近些年来人们之间的讨论的确很是“不和谐”,如自称历史科普的《历史是一群喵》被迫停更。对于“三国热”,以及网上流行的各种或成熟,或不成熟的观点令我想起来了一位凭借汉末三国文化而大获成功的美学教授——易中天先生。

易中天先生依旧活跃于网络,仍引起了很多争议。曾经的他在百家讲坛,说汉末,品三国,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在这些节目中,易中天先生凭着自己风趣幽默,带有口音的语言,把一个个历史人物“好像”说活了,尤其是品三国,激起了人们对一些曾经不是很关注的历史人物(如祢衡、郭嘉等人)的浓厚兴趣。可以说是当时很多如笔者一样,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历史爱好者非常喜欢的节目,对于科普那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有着一定的社会贡献。而且其具有类似布罗代尔式的“长时段”,在最后的几集节目中,将三国乱世放在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析(应当是受到了历史学大家田余庆老师的影响)。难得可贵的是,由于易中天先生在读史中很喜欢引用历史文献原文,对当时的人们对《三国志》等史书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易中天品三国书电子书(品易中天品三国)(1)

可是不得不说,早在当时,易中天对三国的解读就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而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回看,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就是将历史过于简单化。易中天先生将曹操、孙权、刘备等三国君主比喻成公司的老总。而那些谋士、武将是给他们打工或者说是待业的人才。双方的选择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现代化市场性的选择关系,充满了一种经济性的、市侩性的思考方式。出仕做官就像现代求职者具有追求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时候甚至还有点“厚黑学”的感觉。而真正的历史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很多现代好历史的人经常把今天的一些事物和古代的一些事情互相简单带入,这当然方便理解,比如皇帝是一个国家的“董事长”,丞相是一个国家的“总经理”,只是这个比喻不恰当的部分就是皇帝的这个所谓“企业”(就像很多历史概念,实际上人们研究历史时,为了研究方便也会构建一些“历史专用名词”,如历史学家将以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上层统治者政治集团,称为“关陇军事贵族”,这个历史名词很重要,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白什么情况不适用)。所以,这种“化约”在科普中,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易中天先生并没有解决,比如在他的解读中,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待价而沽的人,而不综合考虑时代和诸葛亮的个人(如琅琊人身份与曹操对徐州的屠戮)。这正如当今的一些网友以自己的成功学经验套用古人的思想,有点“乞丐想象皇帝用金饭碗要饭的”错误。

其次就是一些言论的确有些不合适,比如那句对曹操的赞赏,评价之:“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句话在赞赏了“真”的同时,忽视了“善”和“原则”。“真”与“善”的确不好兼得,但也不是对立的。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今网络,这种言论最终被一些人“曲解”,不少人说出了刘备携民渡江是真小人(最可笑的是“肉盾论”这种奇葩的谬论)。好在易中天先生有所反思,在一期访谈节目中,他谈到有一位老教授就自己的这个观点提出了异议,指出这个观点涉及到了社会道德底线与原则的问题。对公共道德的忌惮,即便不一定出自真心。但确实是社会底线,而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践踏底线则是道德的彻底沦丧。

易中天品三国书电子书(品易中天品三国)(2)

易中天品三国实际还是有一些硬伤的,比如他说诸葛亮的打扮是三国演义塑造的。并引用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说明诸葛亮的那身打扮是周瑜的。引用诗歌,的确是十分正确的。古人曾概括史料旁征博引的原因:“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腴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但实际上在魏晋时期的一部笔记小说(这里说的小说,不是明代意义的那种)《语林》中提到了诸葛亮挥动羽扇、乘坐车子,头戴葛巾的打扮:“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三军皆随其进止。”当然,笔者并不是说这一条史料一定是真的。而是易中天先生引用了诗句作为最早的记载,却没有引用相对出现更早的笔记小说,论述问题是不完善的。

以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实际上都可以说是小的瑕疵。要知道,当年易中天品三国是在网络不发达的2006年,当时的人们讨论历史还多以网文,小说等作为根据。可以说当时的这档节目含金量还是很高的,笔者在当时也是十分的痴迷。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看来,以上所说的问题或是并不存在、或是瑕不掩瑜。不过,我下面所提及的一个问题的确是实打实的了。那就是易中天先生过分的批判《三国演义》,甚至到了“污蔑”的地步。

易中天品三国书电子书(品易中天品三国)(3)

诚然,《三国演义》的确是一部历史小说,所描绘的一些故事,并不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而是加入了作者的艺术加工。比如,开篇的桃园三结义。这种结义方式,就有一些学者指出是辽代以后才会出现的。对于当时的历史还原上,也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失真,比如对一些官名地名的疏忽。开篇就是幽州太守刘焉出榜,作为一州长官,刘焉怎么可能只是一个太守呢?作为“历史”小说的确不应该,但这些不是罗贯中的问题,要知道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即便市民文和印刷业得到了发展。详细完备的资料也是很难如今天般获得的,我们今日获得一本书,或者是参考一些学者的论文,非常方便。甚至还出现了电子资料库这样查找文献逆天的神器,只需要输入几个字,就可以检索出相关字词在哪些历史文献中出现。但是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并没有今天这样的图书馆,也没有这样的电子设备,出现一些这类的错误确实是无法避免的。不能因为这个就否认了这本书的优秀。至于一些“张冠李戴”的批判,也是不成立的。《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只是他作为历史章回体小说,算是特殊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一些叙述的确影响了一些人对历史的判断。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适当的艺术加工是可以被允许的。虽说文史同源,“文之将史,其流一也”,但的确两者是不同的。

而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有着淡淡的,对《三国演义》的“鄙视”。甚至在有一次节目中,在主持人讨论一个历史事件时,他竟然说出了粗鄙之语来评价《三国演义》。历史小说《说岳全传》也有“岳飞死后,岳雷扫北,直捣黄龙,消灭金国”的小说情节,难道我们也要辱骂吗?易中天先生如果是仅仅纠正人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的这个情况,我认为是十分恰当的。而刻意的去辱骂《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文学巨著。以历史记载的要求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就不敢恭维了。这就像我们可以要求一道葱爆羊肉里有肉,但是我们怎么也不可能要求这菜里有牛肉吧?这也是我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系列所存在的问题中最大的一个不满。为了彻底决裂演义,导致了易中天先生在去“脸谱化”时,在撕掉一些因《三国演义》而贴上的标签后,自己或有意或无意地贴上了新的标签。诸葛亮走下了神坛,郭嘉却走上了神坛。

这也造成了至今网上一大批人开始讨伐《三国演义》,充满戾气,阴阳怪调地说,读《三国演义》的人不如读《三国志》的人。罗贯中也变成了“罗灌水”。但是,不可否认《三国演义》的优秀。试问一下,没有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又有几个人会去了解三国这个时代,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谁愿意去看《三国志》?那些持“罗灌水”论的人又有几人读过这两本书?读懂了吗?文言文过关吗?《三国志》的史料解析正确吗?其实,如果我们可以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也能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

易中天品三国书电子书(品易中天品三国)(4)

要知道罗贯中先生参加过可是元末的农民大起义,做过当时的军阀张士诚的幕僚。目睹过很多古代战争,虽然说它所目睹的古代战争和汉末三国并不相同。但这这会让他在驾驭宏大的战争场面时游刃有余。

对于细节,《三国演义》处理得也很到位。正如有一次,笔者在听当代历史小说家马伯庸先生的讲座时提到的,历史记载不可能面面俱到,《三国演义》的细节描写想象十分合理,如描写三顾茅庐这个历史事件时,十分符合当时的人物活动与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历史(要知道马亲王的历史小说写作中是十分认真的,为细节真实,经常仔细考据)。

当然,以上完全是个人的一家之言,对于易中天先生的解读,或褒或贬,都是基于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如有谬误,还望指正。

撰稿人:无知有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