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里走出来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他从剃头匠挑货郎到糖王)
他出身卑微,少时做过剃头匠,出国后做过挑货郎,日后成为糖王、银行家,是富甲一方的商人、银行家。
他的名字现在有些陌生,但在那个时代,他的名气绝对不亚于现在的李嘉诚、马云等商界大佬。
他就是黄奕住,一位从草根逆袭为著名商人、银行家,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商界传奇。
传奇的故事从头说起。
1868年12月7日,黄奕住出生于福建南安县金淘区楼下乡石笋村的一家贫苦农家,他的父母为了这个孩子能活下来,给他取了一个寓意“留住”的乳名——阿住,学名奕住。
黄奕住出生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依靠租种六亩田地养活家庭,母亲为人纺纱织布补贴家用。尽管这样,父母还是在他五六岁时送他到私塾学习。但随着三个弟弟及二个妹妹的出生,父母无力供他继续读书,只能辍学回家种田。
黄奕住的伯父是附近有名的“剃头匠”。黄奕住于是在12岁时拜伯父为师,学习理发,有了人生第一份职业。
从此,黄奕住每天挑着担子,走村串乡,上门为人服务。在闽南地区,黄奕住从事的剃头行业属于底层的“贱业”,没有地位,经常受人欺辱。
传说中,有一天,黄奕住为一当地财主理发,财主突然咳嗽,黄奕住手中的剃刀不小心轻微划伤他的额角。黄奕住当场赔礼道歉,可财主大发雷霆,先斥责谩骂,后又要找他要巨额赔偿,并且不依不饶。
黄奕住发誓要改变这受苦、受欺凌的命运。
他在为别人理发时,得知周围的乡亲通过下南洋发了财,便决定往南洋闯一闯,寻求出路。
1885年,17岁的黄奕住怀揣父母变卖祖产得来的36个银元,带着理发工具,告别家人,与几个同乡一路漂泊下了南洋。
临行前,黄奕住向父母叩别:父母大人,二老保重,我今番下南洋,不出人头地绝不回来见您们。
黄奕住先到新加坡,后辗转到印尼棉兰市,最终移居爪哇的三宝垄市。他白天在街头巷尾设小摊点为码头上的华工理发,夜晚宿住妈祖寺庙,成为当地有名的“剃头住”。
给人理发受累不小,收入不多,靠剃头一辈子也发不了财。黄奕住想,我背井离乡,难道只是混个糊口吗?家人怎么办?
老华侨魏嘉寿在理发时为他指点迷津:你要真想做点事,我给你指条路,可以改行做商贩,并愿意借给你5盾作本。
黄奕住听罢,豁然开窍,果断地放弃自己谋生多年的理发手艺。为表决心,他将所有理发工具忍痛扔进了大海,发誓要重新开始。
黄奕住在23岁那年有了第二份职业——挑货郎,当地俗称“走鬼”,于是在三宝垄市的大街小巷也就多了一个肩挑日用杂货、高声叫卖的商贩。
他每天肩挑着各种日杂及食品走在街上,并根据当地乡民的生活状况,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逐步取得了人们的信任,买卖进一步发展。
由于精心经营,他很快就在三宝垄花旗银行附近租下一个固定摊位,生意逐渐兴盛。
多年的经商历练和自身天赋,使他总能率先嗅到商机,发财的机会终于来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爪哇的甘蔗种植业有了较大发展,一时成为主要的糖业销售中心。
黄奕住意识到经营糖业生意有钱赚,便开始专门做糖业生意。
他以比较低的价格向中小榨糖者收购并转售至世界各地,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1910年,他在三宝垄繁华的商业街中街购置了一座较大的店屋,并正式成立了“日兴行”。
1914年夏,“一战”爆发,虽然爪哇离战区较远,但不少糖商仍担心战事影响出口,不愿收购蔗糖。
黄奕住胆识过人,倾其全部资本,乘势收购大量蔗糖。
1918年,“一战”结束,由于欧洲食品奇缺,糖果价格迅速上升,黄奕住抓住机遇将库存的蔗糖销售一空,获得了空前的暴利。
黄奕住的资产超过3000万盾,成为印尼首富,名副其实的“糖王”,他的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人名人录》。
然而,荷兰殖民政府在“一战”后加紧对印尼人民及华侨的盘剥,制定了所谓“战时所得税条例”,规定凡是从1914年起获利3000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战税”,要求黄奕住的“日兴行”补交各项“战税”1500万盾,这无异于明目张胆地抢钱。
要想少交也行,有政策规定:凡是荷兰籍国民,享有减税的权利。因此,当地政府官员以此动员黄奕住加入荷兰国籍;日本驻三宝垄领事也趁机拉拢黄奕住加入日本籍,以得到其保护。
面对抉择,黄奕住说,我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忍辱受人盘剥,寄人篱下,隶人国籍呢?天下事主要靠人为。
1919年4月5日,黄奕住陆续毅然决然地处理掉在印尼的全部产业,带着2300万美金回到祖国。
4月29日,在侨居印尼35年之后,黄奕住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漂泊海外的游子终于回了家。
黄奕住经过考察,选定厦门的鼓浪屿为居住地,因为这里离家乡南安很近,又是著名的侨乡。
黄奕住于是大兴土木,建造的“黄家花园”,由中楼、南楼和北楼三栋别墅组成,欧式风格兼含东南亚元素,展现了当年建筑装饰的顶尖水平,超越了鼓浪屿上各国领事馆建筑,拥有各种百年古木,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
这年6月,黄奕住在新住宅为母亲庆祝74岁生日,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离家时的誓言,衣锦还乡。
为了接济穷人,他在祝寿现场放了一个大木桶,里面装满涂上红颜色的银元,规定每人只能拿一个,手上沾有红颜色的不能再拿。
一时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人们纷纷传颂:若想富,要学黄奕住。
黄奕住回国后,可没闲着,又将精力集中到银行业。在30多年的商海沉浮中,他早已敏锐地认识到银行的重要性。
他于1920年来到上海,积极筹划成立银行。
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在上海成立,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银行,也是全国可发行钞票的三大银行之一。
中南银行创办以来,先后投资各项事业,如上海的新宇纺织公司、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等,这些企业的投资与创建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21年8月7日,黄奕住又在厦门市创办了日兴银行,沟通厦门与海外华侨的侨汇融资,成为厦门各银行之冠,为海外华侨日后在家乡置办房屋和兴办实业提供资金支持。
他由此又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银行家。
黄奕住有了钱,却没有忘记爱国爱乡。他乐善好施,倾尽了毕生财力。
黄奕住定居鼓浪屿后,发现全岛居民饮用水不卫生,就创办了厦门自来水公司,水质经专家检测评定为中国质量第一,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居民饮用自来水问题。
1920年黄奕住母亲去世,他“遵先慈遗命,设斗南学校于南安楼霞故乡”,所有学生免费入学,学习用具由学校发放,远道而来的学生有免费午餐,每个学生每年还有一套免费的校服。后来成立的斗南师范也是如此。
1928年初,黄奕住向厦门大学捐助图书、设备费用三万元。厦门大学刻有碑文:“奕住君,慷慨相助有益图书,其谊可著。” 黄奕住还在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时,捐赠10万元修建一座大楼,该楼命名为“群贤楼”。
他投资兴建厦门同文书院,一个人捐助一座教学楼,被命名为奕住楼。
他还先后对新加坡华侨中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倡捐巨资,累数十余万金”。
华北旱灾,黄奕住慷慨捐资三万元;福州发生水灾,他又积极捐助以体恤灾民,“毕生对四方之慈善事业劝募者,乐为之应,不胜枚举”。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淞沪会战失败,黄奕住在菲律宾积极倡导航空救国,慷慨捐款五万金,购买飞机馈赠国民党军队。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正式进入全面抗日战争,同年十月日军占领金门,厦门局势紧张,有人劝他加入外国国籍,以保护自身及财产安全。黄奕住听后愤怒地说道:“身为中国人,我决不能加入外国籍。吾无意时髦,共赴国难,何惧之有?
1945年6月15日,77岁的黄奕住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此时距离日本投降仅两个月。
一代传奇人生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他从“草根”逆袭成功的事迹一直荡气回肠,不断激励着无数不同时代的“草根”,怀揣梦想,自强不息。因为人们相信爱拼才会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