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民致富的路子(边境线上支部强)
“要想富,找支部;要想富得快,还靠党员带。”这句话是富宁县边境村寨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也从侧面道出了:在富宁县的边境线上,不仅有一批产业兴、边民富的美丽乡村,还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致富带头人,他们心中都有一本符合村寨实际的产业经、致富经。
罗金福:带领群众养牛 过上“牛”日子
牛棚村是富宁县田蓬镇边境线上的一个寨子,罗金福是村里的党员,还是牛棚村小组的组长。近年来,他凭着一股“牛劲”,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展肉牛养殖,发家致富。“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罗金福本着这样的理念,带动村民一同发展致富,使得牛棚村小组成了富宁边境线上有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2015年3月27日,由罗金福发起成立了金福养牛合作社,注册社员69人,其中5人是建档立卡户。合作社以服务社员为宗旨,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采用“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因为当地生态环境好,所以合作社的牛肉品质好,可以销售到广西和广东,市场前景广阔。合作社养牛不仅为农户提供了家门口的养殖工作,还为群众解决了外出务工无人照料自家饲养牛的烦恼,并为群众提供销售渠道,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如今,牛棚村家家户户养牛,实现了致富增收,户户盖新房。“我们下一步还要在村里搞绿化、建文化墙、传承芦笙舞,传承苗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村里不仅产业发展要‘牛’,传承民族文化振兴乡村也要‘牛’。”罗金福这样设想着牛棚村的未来。
方天元:发展木耳种植 建起家门口的产业
2014年以前,木贵村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如何留住他们,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是被评为“云南百名好支书”的富宁县木央镇木贵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方天元经常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方天元在2014年黑木耳项目引进木央镇种植发展时,第一个报名试种,自学食用菌种植技术,带头种植黑木耳。大胆尝试立体栽培黑木耳,使木耳种植不受气候条件、场地、资源等限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黑木耳种植生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占地多等增加产业发展成本的问题。通过一年多的探索总结,走出了一条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组织 合作社 群众”的发展模式,实现木贵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带领群众走上一条兴村富民的产业路子。
“现在,我们村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产业。在木贵村木耳种植基地,每天有二三十人在工作,采木耳的工人一天可以收入200元,还有部分散工,最低一天也能收入100元。因为木耳种植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只有半年,未来,我们还要种球盖菇、黑皮鸡枞、竹荪等食用菌来补这半年时间的空当。在家门口有了产业,村里人有了事做,外出务工人员就能回到家来和我们一起发展好这个产业。”方天元对此充满信心。
李显江:种养结合 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
茂密的甘蔗林、金黄的油菜花、美观大方的三层小楼,还有高高飘扬在屋顶的五星红旗。小路上,有村民放着牛群,俨然一个南国世外桃源。这里是富宁边境线上最美的村寨——木央镇大坪村委会上寨小组。
在村民吴忠文家小楼前的院子里,有猪圈,有牛圈,还有马圈,大大小小的圈舍里都养殖着牲畜。吴忠文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屋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种有30多亩甘蔗,一年产甘蔗200多吨,收入十分可观。
“在上寨小组像吴忠文这样富裕的人家还有很多。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海拔高的地方种甘蔗、生姜,海拔低的地方种芒果。中药材种植方面,我们还种有三七、白芨等。这些作物的种植都是党员干部带头种,成功了,群众再跟着种。在养殖方面,村民也养殖猪、牛等牲畜。现在村民们每家在产业收入上至少有三项,产业多样化带来了收入多元化。未来,上寨小组还会更美,村民的日子也还会越过越好。”大坪村党总支书记、致富带头人李显江说。
“党组织强起来、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边防固起来”是富宁县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所取得的经验。田蓬镇、木央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并发展食用菌、甘蔗种植、生猪、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采用“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建设好幸福美丽繁荣和谐的新农村。(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航)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