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屈原以前就有的节日(还有他们与端午有渊源)

端午节在屈原以前就有的节日(还有他们与端午有渊源)(1)

《午瑞图》 郎世宁(清)

端午节在屈原以前就有的节日(还有他们与端午有渊源)(2)

《画端阳景》 孙克弘(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逢端午,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历史名人是屈原。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与端午习俗有关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端午纪念屈原

始于汉,唐代成为主流

在我国,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约定成俗,但当时的习俗是以驱瘟辟邪为主。把纪念屈原融入端午习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随后,人们又将端午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联系起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则说:“屈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人们将贮米竹筒投入水中,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不再伤害屈原的躯体。后来的粽子便是从竹筒贮米演变而来。

基于上述种种传闻,自唐代以后,端午节纪念屈原便成为流传最广的主流说法。

不过,端午节作为综合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要节日,其涉及的历史名人还有不少,并非仅仅是纪念屈原这样单一。

“涛神”伍子胥

划龙舟食粽子或源于他

伍子胥一夜白头、五战破郢等故事,在戏剧舞台上已被演绎了无数次,但他与端午节的关系却鲜为人知。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自刎后,吴王夫差派人将他的尸首装入皮革袋,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然而伍子胥的尸首却不沉没,而是“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当地百姓以为是伍子胥显灵,便尊他为“涛神”“波神”“伍神”。每逢夏历五月五日,众人合力划船,逆流而上,迎接“伍神”。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钱塘江流域。

由于伍子胥尸沉江之事比屈原投江早,有些文献认为,端午节划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源于伍子胥,而非屈原。如《荆楚岁时记》称:“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而浙东一带的历史文献,还认为五月五日吃粽子也与屈原无关:“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孝女曹娥

其父之事故与“伍子胥”有关

自伍子胥被尊为“涛神”后,五月五日划龙舟便相沿成习。此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此外,东汉邯郸淳《曹娥碑》、晋《会稽典录》等也有类似记载,并说明曹娥之父所迎之“神”就是“伍君”,即伍子胥。汉安二年为公元143年,可见竞渡迎“涛神”之俗在东汉已出现。

人们感动于曹娥对父亲的深情,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竞渡活动并投食江中,以示纪念。

越王勾践

以龙舟竞渡为名操练水军

据历史文献记载,越王勾践战败被吴王软禁三年,回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于是“缮甲兵,治须虑”,积蓄粮草,准备伐吴。“须虑”是当时越人对船的称呼。《越绝书》云:“越人谓船为须虑。”

传说越王勾践把“须虑”造好后,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操练水军,而竟渡所用之船正是龙舟。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舟是也。”

为何越王勾践挑此日操练水军?《吴越春秋》认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意思是,越王勾践造龙舟竞渡操练水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故于此日操练水军。

苍梧太守陈临

因推诚至公深受爱戴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引《后汉书》云:“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由于陈临为官推诚至公,心系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卸任后,当地百姓每年五月五月至东城门举行纪念陈临的端午文化活动。此事在南北朝仍广为流传,如北齐魏收《五日诗》云:“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因想苍梧郡,此日祀陈君。”

介子推

“不生火做饭”或因他而起

有关介子推的传说,多与寒食节及清明节有关。不知何故,后人又将五月五日一些地方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与他联系起来。

最早记载这种习俗的是东汉蔡邕的《琴操》:“介子绥(推)……抱木而烧死,(晋)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晋代陆翙的《邺中记》也说:“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此处的并州指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及河北部分地区。但宋代的《太平御览》却否认此说:“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及作五色缕,五色辛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