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感人场景(三峡移民卢安林的回家行囊)

通讯员 张明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行李塞得满满当当,春节将至,和往年一样,41岁的卢安林再一次踏上返乡的列车。家在离济南1000多公里外的重庆忠县,从南至北,离家21年的时光见证了一名三峡移民的生活史。

三峡移民感人场景(三峡移民卢安林的回家行囊)(1)

1998年,因响应“三峡水库建设”需要,大专毕业的卢安林孤身一人从老家忠县迁移到了济南市商河县。因移民为水库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商河当地政府对卢安林非常照顾,为其安排了玉皇庙镇城镇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主要负责环境卫生和市场秩序。因为态度和蔼,经常为商户解决问题,卢安林被商户们亲切地称为“老卢”。

21年间,卢安林在商河娶妻生子,如今女儿年满16岁,儿子刚满1岁,每逢春节,卢安林都会回老家过年。今年春节,考虑到孩子太小,卢安林选择全家乘高铁返乡。

三峡移民感人场景(三峡移民卢安林的回家行囊)(2)

“老卢,年前最后一趟出摊,给你带了点俺家磨的豆腐,回家捎着啊!”

“带不了带不了,你卖了一年煎饼挣点钱不易,豆腐留着自家吃就行,谢谢你了老陈。”

1月21日6时,在玉皇庙镇,市容管理员卢安林谢绝了煎饼摊老陈的好意,继续维持早餐的排队秩序。一天后,他顺利买到了G1831次列车的车票。

三峡移民感人场景(三峡移民卢安林的回家行囊)(3)

“现在购票太方便了”卢安林说,“18年前我回家的时候排了两天两夜才买到一张站票”。卢安林给女儿讲起了1998年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那一年,卢安林刚满19岁,当时乘坐的是一趟绿皮火车,因为人多,他只能站在厕所里,期间只喝了一次水,经历了两天的颠簸后,最终到达商河。如今乘坐高铁只需要12个小时就能到重庆。往年回家过年,都要在寒风中提前很长时间排队买票,有时轮到自己了却没有直达的车,只能中途换乘。现如今,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直接买好了回家的车票,真是方便极了。

这趟回家,卢安林带了四个大包袱,里面装的全是山东特产,“红枣是给‘老汉儿’(父亲)的,煎饼是带给孃孃(母亲)的,大明湖绿茶是带给姑父的,ipad是带给外甥女的,青岛鱿鱼片和海鲜是带给姐姐的,对了,我还给‘老汉儿’买了一部最新型的手机,让他在家里可以和我视频说话”。

三峡移民感人场景(三峡移民卢安林的回家行囊)(4)

1月28日小年这天,卢安林和家人踏上了返乡列车。一上车,他就被车上的设施吸引了,“我们那时候坐火车的时候,窗户还是老式的两层玻璃窗,喝水都是定时定量供应,座位也没有那么宽”。

“吃水饺咯!”11时30分,列车长温金凯为卢安林和其他乘客送上了香气扑鼻的饺子,他热情地招呼着:“今天小年了,正好大家都在路上,吃点水饺图个好兆头。”

19时16分,G1831次列车到达重庆,到达后卢安林与家人找了家宾馆休息一下后,再转长途车前往忠县,“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不怕路途遥远,我只要家的团圆”。(经济部编)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