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诸葛亮的诗有哪些(被誉为悲壮雄劲)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在之后的岁月里,诸葛亮一直为蜀国尽心尽责,无论是在历史演义还是在真实历史的记载中,诸葛亮都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后世无数人,无数的文人墨客,发自真心地写下了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文章。
在所有的诗人中,诗圣杜甫绝对是最推崇诸葛亮的人物之一。杜甫一生,写下了十几首关于诸葛亮的诗篇,比如《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都表现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而在这些诗作中,最为经典和著名的,便是下面这首《蜀相》,甚至在所有吟咏诸葛亮的诗歌中,也称得上是绝唱,《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价这首诗为:“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
《蜀相》这首诗,根据仇兆鳌的注,写于公元760年的春天,当时的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颠沛流离的寓居生活,初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了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的都城,城西北有诸葛亮的神庙,世称武侯祠,作为诸葛亮的大粉丝,杜甫自然不会放弃前往拜访的机会。所以我想,他定居之后的第一件事,或许便是去瞻仰武侯祠。在这种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一直都有着“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是却一生坎坷,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写下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彻底平息。而在他之前几年的颠沛流离中,目睹了国势的衰落和人民的疾苦,生灵涂炭的景象对杜甫影响很深,在这种报国无门的心情之下,更增加了对诸葛亮的仰慕敬重之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诗,以“蜀相”为题,而不是“武侯祠”,由此可见,其写作真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诸葛亮早已作古,杜甫瞻仰诸葛亮的祠堂,又必然要以祠堂引入。
(1)首联-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也就是今天的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蜀汉建国后,诸葛亮在成都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无数功勋,诸葛亮死后若干年,晋代的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这所丞相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很多地方都被破坏的严重,唯独武侯祠完整无损,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敬重。“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称呼,成都因为盛产蜀锦,且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因此而得名,成都地近锦江,风景如画,或许也是得名锦官城的原因之一。
杜甫以问句开篇,足见他是专程来访的,杜甫初到成都,环境不熟,所以才会用一个“寻”字。那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杜甫在首联中,开门见山,一问一答,为我们渲染了寻找武侯祠的过程。
(2)颔联-承接着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写到映阶草碧、隔叶黄鹂,这是承接首联而来,色彩鲜亮、音韵嘹亮,无限盎然之意尽皆表现了出来。不过,有人曾说,杜甫这首诗是写诸葛亮的,此二句却主写祠堂景象,既无必要,也不精彩,是杜甫的一处败笔。
我说,非也非也,这绝非败笔。要知道,以杜甫的大才,想把整首诗写成诸葛亮的“传记”,一点也不难,君不见《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乎?岂非概括力极强的诸葛孔明肖像?
但是杜甫初来成都安定后,怀着一腔倾慕,曲曲折折寻到武侯祠,他第一眼所见,一定和其他人一样,是武侯祠巍峨的殿宇、凛然的遗像,但是杜甫没有写这些,而是关注到了台阶前的碧草、树木中的黄鹂,这正是杜甫的独到之处!正因为他是看完了殿宇、雕像之后,才会感到百感交集,所以才以台前的碧草写寂寞难言之心,以黄鹂的呖呖之声表现内心的荒凉落寞,所以我们在仔细品味之下,似乎能看到一个满怀心事的老诗人,徘徊于武侯祠之中,时而叹息、时而垂泪。用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这正是杜甫一片诗心的体现!
(3)颈联-转正因为颔联的一片心事,才使得颈联显得更加厚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刘备曾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到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谓“频烦”,有郑重的意思,“天下计”是指一统天下的谋略,也便是诸葛亮为刘备所设计的方略,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然后谋图天下;“两朝”者,正是刘备、刘禅父子两代的基业,“开”是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辅佐刘禅守成谋事,“老臣心”,正是诸葛亮尽忠蜀汉,死而后已的精神。
面对荒凉的武侯祠,杜甫写出了诸葛亮为天下计的一片丹心,这不也是杜甫的一片丹心吗?心怀华夏,拯苍生于水火之中。从这两句中我们能看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也能够看到杜甫的徘徊和叹息,甚至眼角的那一颗老泪。
颔联的这两句,是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高度概括、对他坚韧不拔忠诚不渝的高度赞扬,也是杜甫因之敬仰诸葛亮的缘由之一,杜甫用浓墨重彩的一笔,写下了这些感情。另外,杜甫在此处的写法上也有创新,除了符合律诗“宜乎一浓一淡”的写法外,还有便是将议论入诗,本来,抒情诗歌中很少夹带议论,但是杜甫却一反常规,将议论入抒情诗,这是杜诗的独到。
(4)尾联-合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伐魏,在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八月时,终于积劳过度,病死在军中了,可以说,真正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令后世无数有志之士,也包括杜甫自己,充满了叹息和景仰之情。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究竟指的是什么人?我觉得周汝昌先生分析的最好:“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尾联的二句,能激起千古失意英雄的共鸣,比如,唐代的改革家王叔文、宋代的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的时候,都愤然吟诵杜甫的这两句诗,由此足见,英雄之间的共鸣。这两句由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经久不衰。
杜甫的这首诗,以高度的概括力,写出了意蕴深厚的感情,情景交融,起承转合之间,写出了令人动容的诗句,读罢余味不绝,有一唱三叹的美感,人称杜甫的诗是“沉郁顿挫”,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