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聪明人(正解杞人忧天)
一、引言:
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都是出自《列子》一书,但其精神内涵被认知得很肤浅,亟待发掘。
一般人对“杞人忧天”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汉语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但道家重要典籍《列子·天瑞》又怎么会无聊到去记载一个无聊的事情呢?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真正理解“杞人忧天”的内涵。
二、“杞人忧天”由四个层次构成
01
忧天者,忧患意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是夏朝皇族大禹的直系后裔,历经了整个商朝的压迫,在周朝才得以象征性复国。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国无宁日,人无乐时,这也造就了杞国人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从杞人的祖先大禹开始就与洪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进而去担忧天地的稳定性,怕无处存身,因此寝食难安也是合情合理的。
杞人之忧是众人之忧,忧是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思考问题,进一步去解决问题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哲学模式。换句话说,杞人之忧代表了哲学的开端。
02
忧人者,人文关怀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炁耳,亡处亡炁。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炁,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炁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本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还是有热心人过来劝解开导,这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华夏的人文关怀在这里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通过一阵开导,得到的结果就是皆大欢喜。
当然忧人者未曾不忧天,只是忧人者在忧天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道家的“炁一元论”。整个宇宙都是由“炁”构成的,庄子也说“通天下一炁尔”,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人生活在这团炁中,本身就是一体的,所谓天塌地陷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又有什么好怕的。
03
忧思者,哲学思考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炁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炁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通过忧天忧人再进一步就是进入深深地思考,天崩地陷这种事情概率小,或许几万年不遇一次,但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现在可以不用担忧地球的消亡,但更长远的尺度看,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终归于无。如果后人不幸赶到那个时候,不得不去面对,那也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多少还是有点忧伤。
04
忘忧者,无容于心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列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弟子众多,当然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列子综合了“忧天者、忧人者、忧思者”的看法,提出道不可尽知,道不可尽言,莫若忘却烦恼,让忧愁无容于心,超然于物外。
三、总结
主流专家学者以为列子用这个故事嘲笑“杞人”的,反而凸显自己的那点一知半解是可笑的。
杞人忧天的故事代表了历史上华夏哲学的至高成就,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概括来说,就是要向“杞人”的忧患意识,向“杞人”的人文关怀,向“杞人”的哲学思考,向“杞人”的道德之理学习。
道法密码:
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