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

谭嗣同(1865-1898)

谭嗣同这个名字对于国人来说绝不至陌生,他在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题壁诗句、临行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慷慨陈词,映现了中华儿女自古相承的铮铮铁骨,也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豪迈情怀。

自其殉难以来,维新志士、六君子之首、佛学彗星、湘学代表等多少盛誉加诸其身,却仍不足以概括这位铁血男儿短暂却又壮阔的一生。

世宦名门,玉树芝兰

谭嗣同(1865.3.10 - 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一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人。

谭氏一门自谭嗣同曾祖经义起几代皆获封光禄大夫,其父继洵更是官至湖北巡抚,为总揽一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故而谭家虽非极尽煊赫,却也是名副其实的世宦之家。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谭嗣同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光绪元年(1875),年仅十岁的他拜名儒欧阳中鹄为师,系统地学习传统知识,并深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后更与同门唐才常相识,成为生死患难的挚友。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2)

浏阳谭嗣同故居

然而,即使家境优渥,谭嗣同童年也并不顺遂。十二岁时,京城发生白喉瘟疫,谭母徐五缘、大哥嗣贻、二姐嗣淑皆不幸病亡,谭嗣同自己也一度染病危殆,却终得回转,因此父亲继洵为其取字“复生”。“少更多难,五日三丧。惟亲与故,岁以凋谢。”(《湘痕词八篇并叙》)至亲的相继离去给年幼的谭嗣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而后又为跋扈善妒的继母所虐待,更是十分凄苦。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些苦痛也极大地磨砺了谭嗣同的心志,使他日益形成了坚毅刚正的品格。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梁启超《谭嗣同传》

壮游四海,矢志救国

谭嗣同少年时,随父亲辗转于各地任所,十年之间,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游历途中,他不仅观览名山大川,对古书中的记载进行实地查证,还深入地了解了社会民情,对当时政权的衰朽与百姓的疾苦深感忧愤。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3)

谭嗣同(左二)与长沙时务学堂教习合影

虎视龙兴竟若何,千秋劫急感山河。终南巨刃摩天起,怪底关中战伐多。

——谭嗣同《陕西道中·其二》

甲午战争后,主权沦丧,国将不国,康有为等人发动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此次“公车上书”虽未被接收,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维新变法思潮也日益盛行起来。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4)

《马关条约》原件

谭嗣同一方面深为国难而震动,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叹,同时也受到维新思想的感召,于是决心抛弃旧学,开始探索真正能够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思纬壹壶台短书——报贝元徵》《兴算学议——上欧阳中鹄书》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中,他鲜明地展露出自身思想的变化,提出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富国之术等主张,并开始积极投身到维新变法的实践之中。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5)

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左)和梁启超

投身变法,慷慨赴死

1896年初,谭嗣同在京城经由吴樵与梁启超、麦孟华等相识,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自云“始备闻一切微言大义,竟与嗣同冥思者十同八九”(《治事篇第十·湘粤》),并在梁的介绍下,对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而后,他又南下筹设时务学堂以及新学团体南学会,还创办《湘报》等新闻刊物配合维新运动的宣传,在抨击封建专制、宣扬维新思想及民权平等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6)

1896年,谭嗣同(右一)与梁启超、宋恕、汪康年、

孙宝瑄、吴嘉瑞、胡庸等“七贤”于上海合影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正式开始,并在数月之间先后发布上百条诏令,以革除旧弊、建立新规。谭嗣同被皇帝擢拔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刘光第、林旭共同参预新政。

然而好景不长,当光绪帝根据维新派建议,准备开懋勤殿“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时,立刻受到慈禧等守旧势力的打压。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7)

光绪皇帝像

9月15日,皇帝召见杨锐,赐衣带诏,内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言。谭嗣同等认为当时诸将中只有袁世凯谙通中外形势且支持变法,便奏请光绪结以恩遇,从而能在危机之时获得援助,谭嗣同本人也亲自夜访袁世凯,劝其助行新政,袁虽当面表示应允,却暗自将全部计划告知荣禄,将维新派推入绝境。几日后,慈禧以光绪生病为由,重新“临朝训政”,并着手清算维新人士。

在许多同道纷纷寻求避难之所时,谭嗣同却始终从容以对,几番谋救皇帝无果后,他更是将生死抛诸度外,只模仿父亲口吻写下“责子书”使家人免受牵累。他曾对劝自己逃离的友人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8)

“戊戌六君子”画像

9月28日,谭嗣同与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于北京菜市口遇难,行刑之时,他始终“慷慨神气不少变”,可谓烈矣!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9)

“戊戌六君子”殉难现场

国学通才,思想巨擘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0)

话剧《北京法源寺》中的谭嗣同(图左)

谭嗣同在世虽仅有三十三年,却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将科学、哲学、宗教冶为一炉”,融合先秦诸子、宋明理学、船山学派,乃至佛家、基督教,理算等等,构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为挽救国家民族寻找出路,对后世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谭嗣同早期受桐城派的影响,又汲取六朝文章之长,语言骈散结合、恣意纵横,体现了古典散文集大成阶段的风采。后来,他又提倡“言文合一”,倡导报章文体的写作,成为近代文界革命的先声。

此外,谭嗣同在诗歌上也颇有建树,有长吉、太白之遗风,且其存世作品诸体皆备,情怀壮烈豪迈,在晚清诗坛独具一格。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1)

谭嗣同手书扇面

谭嗣同的学问人品不论在同代还是后世都备受推崇。如梁启超就曾在致严复的书信中称:“侪辈之中,见有浏阳谭君复生者,其慧不攘穗卿(夏曾佑),而力过之,真异才也。著《仁学》三卷,仅见其上卷,已为中国旧学所无矣。此君前年在都与穗卿同职之,彼时觉无以异于常人,近则深有得于佛学,一日千里,不可量也。”

梁启超不仅亲自为其写作传记,还在自己《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学术思想史专著中,将谭嗣同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人一起作为当代学术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这无疑也是对于谭嗣同学术思想价值与地位的极大认可。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2)

《仁学》书影

结语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3)

谭嗣同雕像

时至今日,谭嗣同殉难已过去百余年,但他的壮烈事迹从不曾湮灭。身为宦门公子的谭嗣同,本可以做一个“富贵闲人”消闲度日,或是选择闭目塞听,在他所钟情的学海中徜徉,但为了心中的大道,为了拯救衰朽落后的国家与深受苦难的人民,他却能毅然舍身,也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尽的魅力。最后,就以章士钊的一首诗为这位维新志士传奇而壮烈的一生作结:

初擎文字向河山,生杀茫茫一瞬间。

马后桃花马前雪,回首应是鬼门关。

耕莘十载茫茫里,一相成汤敢仰看。

学问功名存一鼎,误烹郦蒯亦无难。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4)

谭嗣同墓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5)

谭嗣同(1865 -1898),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少时博览群书,“淹通群经”,凡经世致用之学,不论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皆感兴趣。喜读王夫子著作,受到爱国主义的启蒙。多次科考不第,此间游历西北、东南各地,观察风土,结交名士,思索救国良策。自甲午战争后,日益发愤提倡新学。1897年与熊希龄等在长沙筹设时务学堂。次年与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湘报》、发起湖南不缠足会等,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戊戌政变起,与林旭等六人同在北京菜市口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的英雄故事30字左右(男儿到死心如铁)(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