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厝小时候的回忆(九旬老人解开古厝档案)
90岁的孙宝珍,从小在西湖畔古厝中长大,她特意找到海都报,讲述古厝的百年趣事和昔日民俗
N海都记者 石磊磊 包华 实习生 吴疆
为了保护后营巷27号弄8—9号等古厝,福州市和鼓楼区的相关部门,取消了规划路(详见海都报1月4日A01版)。这些古厝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昨日,原居住在后营巷27号弄8—9号的孙宝珍老人,联系海都报,讲述古厝往事。老人今年90岁,兄弟姐妹四人都在这座古厝中长大,直到去年4月为支持旧屋区改造,才依依不舍地搬离了老宅。
孙宝珍老人是海都报的老读者。2012年,海都报报道了福州的孙家后人(和老人同宗),到古厝寻亲一事(详见海都报7月15日A21版),她珍藏了当年的海都报。
古厝曾相连 天井是亲友聚会场所
300多年前,孙氏先祖隐姓埋名四处避难。300多年后,凭着“祖厝在西门街,祖墓在祭酒岭”的暗语,孙氏后人寻找宗亲,先后找到8000多名宗亲,并在后营巷找到了祖宅。
孙宝珍老人说,她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经90岁了。在她的记忆中,后营巷居住着多户孙姓人家,自记事起,他们一家就住在后营巷27号弄8—9号,按长辈们传下来的说法,孙家的先祖是朝廷官员,老宅最早建于明代,且在祭酒岭有他们的亲戚。
上世纪80年代,孙宝珍在老宅生活的老照片
今年90岁的孙宝珍和儿子陈先生回到老宅,向记者介绍尘封往事
孙宝珍的父亲名叫孙祖盛,有4名子女,除了抗战期间,她随父亲到南平,其余的时光都是在古厝中度过的。上世纪50年代,古厝内的8号和9号还是相连的,里面还有宽阔的天井,供亲友相聚、孩童玩耍。
据老人回忆,9号大院也是亲友聚餐的场所,逢年过节,古厝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亲友在此办过婚宴。
古井古榕 留下传统民俗古厝的建造历史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不过古厝中留下了不少老福州人的民俗。
孙宝珍的儿子陈权,生于上世纪50年代。陈权说,古厝中留下了不少老物件,比如在9号后院,有一口古井,曾是家庭的水源和“冰箱”,“早先井水清澈,夏天,我们会将西瓜装在网兜里,放在古井里冷藏。后来,井水受到附近工厂的影响,就封上盖子,不再使用了。”
陈权回忆,最有趣的是8号中的古榕,约70年前还只是假山旁的一棵小树,现在却长成了参天大树。还有,古厝旁原有一片菜园,有几株本地白枣树,承载了孙家后人满满的回忆。此外,院落里还保留着明代砖块、石墩等。
陈权说,希望相关部门能妥善保护古厝,他们一家也希望古厝修复后,还能常回家看看。
孙宝珍回忆,老宅边的榕树在她小时候还只是一棵小树,如今已长成苍天大树
福州市名城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旧屋区改造时,古厝将以历史建筑的标准,进行保护和修缮,也会联系孙家后人,梳理古厝的历史和文化,还原古厝中福州的传统民俗。
编辑:李梦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