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和齐己是个怎样的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本文乃“语文数学英语”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晚唐诗人郑谷所写的《淮上与友人别》诗。淮是指淮河,古代的淮河地区地域很广,长江北岸,一直到淮河沿岸,如此广大地带一直东拉到扬州一带,都属于淮上地区。长江北岸也叫淮上,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反映长江风情的《舟过大通镇》,诗中“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之“淮上”即指此。而这里,郑诗所谓“淮上”,当然不是指那么一大片地区,也非指江北,而是指原淮上地区首府或治所所在地扬州。诗题的意思是,在扬州和友人分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看首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扬子江,就是长江;杨柳春,就是春天,春天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杨柳发芽抽枝变绿,从柳枝上就可以看出春天,以及可以看出不同春天的色彩,杨柳成了春天非常显著的表征。但杨柳在传统文学意象里,喻意离别或挽留等,因而这里还一层渲染之意。开头点明时令,也暗含一层离别之意。“杨花愁杀渡江人”,即到处都是飘飞的杨絮,让人眼前倍感凄迷,使离别的心情愈发缭乱、心神愈发不宁。本来,大好春光里,江风微送,柳色青青,美好而宜人,但是,却因为人心人情的改变,美丽的景致反成了触目惊心的所在。所谓杨絮就是柳絮,杨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江南的柳絮,它多得漫天飞舞;还有一种是北方的白杨,到了它吐花吐絮的时节,也是漫天飞舞,颇像层雪纷下,显得有厚度。“愁杀”,也作“愁煞”,言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杨花何以让渡江之人如此愁绪弥漫呢?
杨花
就是因为脱落于杨柳树身的杨花花絮,到处飞舞,满世界弥散,给人一种情境的渲染。而杨柳自身柔弱的特性,兼而远古以来就有折柳赠别或寄情的习惯,所以柳枝、柳絮,都会增加离别、惜别感伤的情绪。在一种典型的文化环境下,无论是送别的主人,还是送客的客人,大家都被浓浓的别愁所苦。何况,长江水面,浩阔无边,烟波动荡,也极容易给人前程邈远之忧,而引起人的情绪上的变化。诗作前两句,即景就情,为离别渲染了非常浓深的愁绪。
杨花花絮飞舞
再看“数声风笛离亭晚”。风笛,是风中的笛声;离亭就是驿亭,古时人们常在此类地方举行告别宴。是谁吹起了这凄婉的离别的哀笛呢?诗作说是风里送来的笛声,所以称“风笛”,笛音哀愁,似乎有一种人不催促天自催的味道,当然也是一个凄凉环境的渲染。“离亭晚”这三字,既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也暗示了送别的时间之久和最后分别的具体时间,是“到了傍晚”与“还在傍晚”。当然一提到“傍晚”二字,仍然要触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黄昏情结。傍晚的离别,是很浓很黯的色调、是感伤失落的色彩。
傍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是现场的道别。这场分别与一般分别略有不同,它不是主人对客人的送别,而是一个客人对另一个客人的送别。是啊,现在不要说谁送别谁,两个人都是客人,“我”送你,你送“我”;或者,不为主人而互为主人,你送“我”“我”送你而己,于是诗歌的意涵一下子就变得忧郁和深沉了。这是一层。再看,前途茫茫,后会无期。两人所要赶赴的地方,要么在烟波浩渺之外大西南(“潇湘”),要么山水兼程还在千山外的大西北(“秦”)潇湘,在湖南洞庭湖之南;秦,当然是指陕西关中一带,对于繁华富庶、生活宜人的扬州来说,大西南和大西北的旅途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因此还是道声珍重,相互支持、相互鼓劲吧。在悲抑之中还是有那么一丝慰藉。这是第二层。
洞庭湖
但是,诗歌里这一“君”字,还是颇为耐人寻味的。诗人到底还是强客为主,他带着双重身份,既送友人又被友人所送,但最后还是送了朋友。所以,“君向潇湘我向秦”,到底是在忧郁的背景上,硬朗地打上了慷慨、豪放的底色。不过,他的感情虽然格外真挚,但“君向潇湘”仍然难掩诗人的担忧和牵挂。“我向秦”,“我”也要穿过淮河以及茫茫中原,此外,还有黄河,还要翻山越岭,才能及达关中地区,这条路也是征途漫漫、风险重重。但诗人将自己征程的艰难咽进自己的心中,并没有露出任何难色。那么,如此分别,都互相道一声尊重吧。所以浓浓的友情,就是在一点一滴的春色里,在这惨淡的夕阳里,在这漫漫的路程里,渐渐地增加了长度、深度和厚度。这是第三层。故而,这首送别诗也特别能打动人心。
参考资料
《淮上与友人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