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肥胖的皇帝朱高炽(朱高炽皇后张氏)

女子干政弄权是一种本事,穿针引线则是一种智慧。

——开头

明朝是最后的汉王朝,其众多不同引人深究,例如其后宫。明朝的后宫与诸多前朝后宫相比显得不一般,这不一般表现在后宫对于权力的克制和谨慎。

明朝前三位皇后都没有走到太后这一步,加上君主强盛,所以看不出后宫在主幼母壮时的情形。一直到明仁宗皇后张氏,她是明朝首位从皇后走到太皇太后的后宫之主,经历了明朝最盛时期,对帝国这种极盛期有其不可忽视的助力。但张氏这种助力不能视之为干政,而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有限参政。在这种有限参政下,她需要面对朝里朝外以及大明江山。

明朝最肥胖的皇帝朱高炽(朱高炽皇后张氏)(1)

张氏

◎储位之争,张氏之助力

张氏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媳妇。在史书中没有详细介绍过她的家世,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门大户。

张麒,永城人。洪武二十年以女为燕世子妃,授兵马副指挥。

在《明史·外戚传》中,对于张氏父亲的介绍基本是很简单的。张氏为燕王世子朱高炽妃子时,才得以授兵马副指挥,而兵马副指挥在明代并不是多么高的职位,只能说明张氏父亲之前是个低级官吏。

不管张氏家世如何,她是燕王世子的正妻,如果没有什么变化的话,后来她就是燕王之妃,可是张氏的命运要随着她公公朱棣的命运变化而变化。

公元一四零二年,三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在南京坐上了皇位。公公成了皇帝,那么张氏的丈夫朱高炽也就成了皇子,但随之问题也来了,朱棣犹豫要不要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身为文科生的胖同学朱高炽不受朱棣喜爱,更喜欢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

在最后决定太子之位时,除了别的因素外,很重要一点因素是张氏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

当大臣解缙一句"好圣孙"无疑是帮助了朱高炽,也让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张氏所生的朱瞻基对于朱棣影响有多大,可以看一下。

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所以张氏对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有其不一样的帮助,虽然体现在朱瞻基身上,但毕竟是张氏所生,只能说明其是有福之人。

公元一四零四年,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张氏自然成为太子妃。张氏作为太子妃,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朱高炽。作为儿媳也深受公公婆婆喜欢。

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

可以推测,张氏"操妇道至谨"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作为儿媳得到公公朱棣和婆婆徐皇后的喜爱肯定也不是成为太子妃之后,所以不能不说他们对于张氏的喜爱,也是朱高炽能坐上太子之位的影响因素之一。

明朝最肥胖的皇帝朱高炽(朱高炽皇后张氏)(2)

朱瞻基

◎皇后到皇太后的迅速过渡

张氏的太子妃身份存在了很长时间,只因朱棣做了二十多年的的皇帝,张氏的丈夫朱高炽也在太子的位子上待了二十年。

公元一四二四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张氏也由太子妃成为中宫之主皇后,其子朱瞻基被立太子。

朱高炽是为明仁宗,朱高炽是为贤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仅是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但这不到一年的时间,皇后张氏对于军国大事接触了不少。

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朱高炽的去世,其对于政事的主张与态度无不影响着张氏,可以说是张氏接下来参政的重要参考。

公元一四二五年,张氏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张氏也在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后迅速成为太后。

明宣宗在位期间是明帝国仁宣之治的最核心时期,而这核心时期,作为太后的张氏是全程参与的。

参与一:辅国

朱瞻基做了皇帝,其许多政事都会征询张氏的意见。而这些征询无不打上仁宗执政的烙印,毕竟张氏也深受朱高炽的影响。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是时海内宁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物必先上皇太后。

参与二:谏君

在日常的生活中,张氏也非常注重给宣宗提提意见,可以说是时时让他警戒。

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参与三:慰臣

明宣宗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明朝的盛世时期,离不开众多肱股之臣,例如张辅和"三杨"等。身为太后的张氏也知道这些柱石之臣对于国家的意义,所以经常慰劳他们,让他们尽心尽力辅助宣宗。

五年春,帝奉皇太后谒陵,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士奇、荣、幼孜、溥,朝太后于行殿。太后慰劳之。帝又语士奇曰:"太后为朕言,先帝在青宫,惟卿不惮触忤,先帝能从,以不败事。又诲朕当受直言。"

参与四:制止外戚

按照明朝之前,一般女子做到太后的位子,其家族基本是显赫朝堂,会出现庞大的外戚集团。张氏作为太后,对外戚特别注意,避免他们壮大。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

张氏所做的一切,都是仁宣之治能成为明帝国的盛世时期的重要原因,一切为了皇家与大明的江山。

明朝最肥胖的皇帝朱高炽(朱高炽皇后张氏)(3)

仁宣之治

◎最后的参政

一四三五年,宣宗去世,其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张氏成为太皇太后。在宣宗驾崩后,关于皇位的继承,宫中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而朱祁镇才九岁。

宫中情景,张氏一清二楚,遂将孙子朱祁镇直接带到朝堂,确定其合法地位,平息谣言和安定人心。

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正因为如此,朱祁镇才坐稳了皇位,但新皇的年幼让不少朝臣想效仿前朝请张氏垂帘听政。面对朝臣的请求,张氏没有答应,而是采取另一种办法。

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张氏没有垂帘听政,而是为明英宗配了一个豪华辅政天团,其中有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这些都是宣宗时期的重臣,仁宣之治的推手和实操人。

对于这些重臣,张氏主要是打感情牌,来稳固他们对新皇的忠诚与竭力辅助。

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怆。

除了稳定辅臣外,张氏还震慑宦官势力,主要对象就是王振。

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王振被张氏吓得够呛,在张氏在世时,王振始终无法获得权力。

张氏用此模式保持了明英宗前八年左右的政治稳定,可以说是让仁宣之治得到一定程度上延续。

可惜走过三朝的张氏也到了生命的终点,而在其终点前,她依旧如同前面的后宫之主般关心明帝国的发展。

当大渐,召士奇、溥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

张氏没有听完杨士奇的三件事就去世了,在其遗诏中还不忘叮嘱大臣辅助英宗实施仁政。

明朝最肥胖的皇帝朱高炽(朱高炽皇后张氏)(4)

三杨

◎再来看张氏

张氏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朱明王朝,从燕王世子妃到太皇太后,其大半生都是为了丈夫、儿子和孙子。

仁宗的短暂的执政让张氏接触到不少政事,其仁政深刻的影响了张氏。辅助宣宗,让仁宣之治走向高潮。宣宗去世,稳定朝局,再次为英宗配置豪华辅政团队。

为英宗所做的一切,也不算辜负宣宗遗诏中任务,"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张氏有效地将仁宗、宣宗和英宗时期穿在了一起,她是仁宣之治辉煌的助力,也是在英宗前期将仁宣之治的辉煌延续的重要桥梁。

而张氏取得如此成果不是以垂帘听政或者摄政的模式取得的,可以说她是一种参政而不控权的模式去辅助皇帝,她只是适时的出现一下,做一些微调。

这也是明朝后宫跟其他朝代后宫不一样之处,没有庞大的外戚,没有女主干政,恰到好处的辅助和对权力的克制也能造就传奇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