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有什么观点(这就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忠告)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身上有很多标签。
横跨新旧两个世界,学问博涉中西古今,有人说他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孤本”。因为体察历史变迁,思考人类命运,其兼济天下的精神也赢得了“知识分子的良心”的美誉。他的一生,与中国的历史和命运紧密相连。
“史学是时间的科学”,这是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提出的观点。
许倬云这一生都在对抗时间。他已经92岁了,很多时候必须与身体战斗,这种与时间的对抗,似乎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今年年初,许倬云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跟大家共同努力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了”。
尽管如此,他仍然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执着地寻找解决方案。而今年,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向年轻人们“尽义务”。
新年的时候,他录制了一段视频,里面是一些想对年轻人说的话。“我们每个人要想想未来该怎么做,要想想现在该怎么做。世界如同过去一样,永远有许多难测的风云要来,你时时刻刻要准备自己面临风云,不要乱,不要慌。”
不要乱,不要慌,这就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忠告。
而且,他最近更聚焦了一些——9月15日,受知乎邀请,许倬云以《如何与工作相处》为主题,为中国的年轻人带来了一次充满洞见的开学演讲,回答了年轻人关于工作和人生的提问。
很多话,是一个历史学家穿越近百年的人生智慧。
(一)在“松弛感”的年代,让工作雕塑自己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新词汇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地火起来。从“打工人”、“996”,再到“内卷”、“躺平”,而最近在被内卷和焦虑不断裹挟的年轻人中,“松弛感”成为了新的顶流。
什么是“松弛感”?
有人觉得这个词切中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情绪——如果用尽全力也无力掌控,索性就放手而行。但也有观点认为,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才会有“松弛”的空间。这对一些拥有了资本的年轻人或许是一种自然的松弛,但对于更多的年轻人而言,松弛意味着不再向往未知,转身投向消极的安稳,其实也就是“躺平”的进化版本。
每个人对“松弛感”有每个人的理解,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松弛感的背后,其实是当下年轻人们对人与工作和人生的一种反思和提炼。
“松弛感”不应该等同于躺平,而应该是一种积极舒适的松弛感。这就是许倬云首先想对年轻人们说的,工作有其重要的意义。
历史学家是从细节中思考时代的人。
在许倬云看来,当下的时代,是在人类历史上快速改变的时代,过去的组织、结构和价值都因为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趋同效应下,带来融合和挤压,用他的话说,“每次大转变都会有变化,可是没有这次急迫,急迫地压在我们的心灵上”。
他很理解当下年轻人的这种“价值危机”,“因为现在社会化的格式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怎么办?
别焦虑,如果纵观历史,人们其实一直在思考人与工作的关系,并总结了工作的正向价值。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就曾经说,劳作中,努力和满足感相继出现,疲劳和恢复的循环带来持久的快乐。工作也需要和他人合作,给人一种共同协力感。
许倬云的观点看起来则更宏大。但如果目光穿透工作这件事,会发现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是维持一定的规律的一部分。
每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生活的常识与素质,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会处理突发困难,形成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工作不仅是维持你的生活,也是让你带进社会的一个角落,是一个连线”。
工作可能会带来焦虑,带来内卷,但工作更是人生的一种价值,带来人的尊严。这是我的理解。
许倬云工作到92岁了,在他看来,他从工作中更获得了许多种人生,汇聚成自己传奇的人生。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是被工作塑造的。
(二)我给出唯一灵药:自己掌握自己
对于年轻人们而言,理解工作的意义可能并非难事,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与工作相处。
稻盛和夫的境界是“和工作谈恋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这显然是一个不一般的境界,可遇不可求。
那么,基本要求应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就是普通人应该怎样才能与工作相处得更好、更融洽,而不是说觉得工作是对人生的一种消耗?
许倬云的理解是,首先是尽其责。
任何一份工作不管任务大小,都是一长串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任何工作都是个缺口所在”。其次是投入,尽一分力,收一分果,就像“敬业”的“敬”字,意味着不糟蹋它、不浪费它。
在这样一个相处的基础之上,不断积累、不断磨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高,会离目标渐走渐近——工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
人生就是修炼,工作也是修行。
这是许倬云眼中最好的和工作相处的方式。
有知乎网友向许倬云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年轻人中有一些普遍现象,一个叫躺平,还有一个字叫摆烂。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许倬云给出唯一的“灵药”,是“自己掌握自己”,“你的生命是你的,你的人生是你的。你创造,你糟蹋,是你负你的责任,不能怪别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能够让年轻人静止睡觉的社会很少。时间是补不回来的,躺平下来,时间不会原谅你。因此年轻人要做的,就是跟上时代,“浪在往前走,不要被浪丢在后面,你可以做个冲浪儿,你不要做个海滩上的晒太阳人”。
但如何跟上时代?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在每个人自己,只能是自己掌自己的舵,“狂风大浪,你挺得住。和风,你不要躲懒,你有你的定见”。
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每一次叩问,都隐含着对当下的思索。当一个人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也会得到独一无二的答案。历史学家如此,我们普通人也一样。
在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写的《工作的意义》中,他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期间人与工作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工作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未来的前景、我们住哪里以及我们同谁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调节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塑造我们在诸多方面的价值观。
许倬云则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
在他看来,每次你尽心尽力做好一个事情,就等于拿你自己当做雕刻的一个艺术品。“你在一块木头上多雕了几刀,使这个木头逐渐呈现出生命;你拿这个石块雕刻,逐渐逐渐的变成是一个动作、两个动作之间的呼应,变成动作之间的感情——这个都是在雕塑你自己,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工作把自己雕刻成一件艺术品,这是许倬云的期望,也是他的谆谆教诲。
(三)开学演讲背后的「人生一课」
每年9月年轻人总会面临两个问题:开学和就业。这场知乎和许倬云带来的特殊演讲,作为“知乎职场季”系列活动之一,既是颇具指导意义的职场策略教育,更是著作等身却仍没有停止思考的史学大家为年轻人们上的重要“人生一课”。
对于许倬云而言,历史既是关于时间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科学,作为历史学者,把所学所悟所得反馈给社会是责任,他希望年轻人不能找不到目的和人生意义而无所适从,不能成为“单向度的人”。
而对于知乎这样以专业深度的内容讨论著称的优质内容社区而言,也是责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知乎被讨论最多的,是一个问答社区的内容生态和商业模式,但知乎更看重的,其实是一种更为广大和深远的“获得感”。
此次“知乎职场季”系列活动正是知乎获得感的一次绝佳体现。
在知乎站内,“职场”一直是知乎用户的高关注、高讨论内容。而疫情三年,国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们对于世界、人生、自我有了新的理解。而知乎想做的,正是通过优质内容,帮助年轻人们职场自我提升。
换句话说,知乎和许倬云一样,也注意到了当代年轻人职业问题里的焦虑,并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人和一个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和缓解它。
或许有人会觉得,知乎获得感的特征“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对于其他社区,尤其是知识类社区依旧适用。但知乎的获得感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因为知乎走得更远了一些。
此前众多内容平台围绕职场的内容生态大多集中于“信息”,知乎当然也重视这点。比如此次知乎“职场季”站内发起的“职场进化论”圆桌活动,聚焦25-30岁的职场人群关注的职业规划、求职宝典、职场进阶、薪酬福利、劳动权益、职场心理相关专业讨论。
但知乎觉得,仅仅是解决年轻人的信息差还远远不够。
这是一种怎样的基础设施?答案或许不仅是知识普惠,还有职业观、人生观的引导和建立。
举个例子,不久前知乎出品了一个职场节目《我所向往的职业啊》,通过对程序员黄玄职业生活的真实记录,让人更好地认识程序员群体的真实面貌,还有其职业生涯的复杂路程。最终讨论到的,不仅是职业本身的职场干货和技能方法论,还有职业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向往一个职业的精神内核。
如果说《我所向往的职业啊》闪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此次联手许倬云的开学演讲,更是通过许倬云深邃的观察视角,将年轻人们带入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共同探讨人生。
而在接下来的职场季活动中,知乎还陆续邀请到冬奥冠军徐梦桃、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资深电影人关雅荻、知名企业家冯仑等多位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的嘉宾,借助他们积累的学术理论、行业认知和资源,一起探讨工作的意义。
成为基础设施,这才是一个内容社区应有的光泽与质地。
(四)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有过一个有关工作的预言——生活在2030年的人每周只需要工作 15个小时,会比生活在一百年前富裕八倍,人们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等待消磨。
在所有关于工作的预言里,这或许是最为有名的。但就现实来看,凯恩斯的预言似乎是失效了。
凯恩斯的预言,原因无外乎是技术进步。但事实是,人们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时还更多。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多的中间层次、生产链条与控制,新工作的产生速度远高于旧工作的消失速度。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一个青年不可能没有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自己年轻时觉得都无法迈过去的坎,迈过去后,觉得不过如此。
这就是人生,这需要我们自己的修炼,有时更需要他人的提点。我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像知乎邀请许倬云先生作开学演讲,怎么看待内卷,怎么看待躺平,怎么看待松弛感,在当下这个社会,更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这不是鸡汤,而是人生的智慧,许倬云开玩笑说,他要为年轻人多“尽义务”,这应该也是知乎正想做的。
人生路漫长,且行且珍惜。总有些事,功德无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