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心得400字 一场改变历史的战役

书写历史的战役——《长津湖》读后

《长津湖》,作者王筠,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播讲刘慧。这是 在“学习强国”APP里发现了“听长书”里发现的。一经发现,我就没管每天的最高计分情况,一直认认真真的听完了。

长津湖战役心得400字 一场改变历史的战役(1)

因为一直对这段历史很有兴趣,之前也了解过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史实,绝不是一无所知的,甚至同时在喜马拉雅还有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全史》的作品已经听到了最新更新的章节,还在虔诚的等待作者的进一步更新。

以前要了解这段历史,似乎还需要专门去找,是能够找到的,只不过这些东西并不是浮在面上,现在以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材料一下都涌了出来,只不过每个都基本是片段或者瞬间,某个战例或者某段战果的。但是不管是什么,我只要看到了,就会全文阅读,也就会在这一篇篇的文字或者音频中,一次次的被拉回那个残酷但是有充满血性的年代。

以小说的形式介绍《长津湖》,以前没有见到过。实际上在我之前阅读的抗美援朝历史中,讲西线的多一些,讲英勇事迹的多一些,讲失败的有,但是相对比较不太好找,虽然你只要找是肯定能找到的,比如砥平里战斗,是志愿军的一次大惨败,还有白马山三十八军失利等等。但是,关于长津湖,详尽描述相对还是少,真的就是双方都不愿意提起的一场战役,但是,历史是不能改写的,这又确实是一场改变了历史的战役,或者说奠定一段历史基调的战役。

小说里面的那些主要情节,都在战史上有真实的例证,只不过人物的姓名都是杜撰,虽然也还是能够看出真实人名,比如师长黄天柱,实际上原型就是是五十八师师长黄朝天,前卫营司号员*阿毛,也是上海人,也是在最后的黄草岭冰雕连里牺牲的,历史上也有个宋阿毛,司号员,还留下一张千古唏嘘的字条。

长津湖战役心得400字 一场改变历史的战役(2)

天寒地冻,部队没有吃的,冻伤减员大,买老百姓的土豆,遇到当过抗联战士的朝鲜老乡,攻击下碣隅里美军机场,死鹰岭争夺战,黄草岭冰雕连,俘虏美军救援队两百四十人,以轻机枪击落美军油挑子战斗轰炸机,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只不过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连队而已,小说这么处理是可以的,这样能使得这些线索更加的集中,阅读起来更加方便,而其中的某些细节做些艺术处理也都可以的, 比如对欧阳云逸教导员的塑造,无铁锤、李大个儿、孙友壮,包括对师医院的那几个医生护士,还有师文工队转过来的导演和演员,人物形象都是比较丰满可信的。

死鹰岭拉锯战我个人认为是写的很精彩的,中美双方的前线指挥员因为锣声信号的冲锋与反冲锋,体现了双方的智慧和战术素养,英勇善战机动灵活的新四军传统和强大火力与王牌部队的战术素养都得到较好的体现。

小说并没有一味夸大或者说是渲染志愿军的战绩与战果,相反是写的比较客观真实甚至是展现了残酷。入朝时的前卫营是个加强营,大编制,有八百多人,进攻发起前因为冻伤减员,能战斗的只有六百余人,第一仗攻击下碣隅里美军机场的夜战,两场攻击下来只剩下三百多人,死鹰岭拉锯战打下来只剩下百十来人。这时候全师缩编成了十二个连,交给前卫营长吴铁锤三个连在下碣隅里到新兴里的路上打伏击,战果不错,俘虏了美军陆战一师北上援助的师部部队两百四十人,这时候也只剩下百十来人,这些人中,营长吴铁锤押送俘虏到后方,教导员欧阳云逸带着队伍到了黄草岭。

黄草岭就是著名的水门桥的南方道路旁的山脊。水门桥被炸了三次,强大的美国工业力量三天之内重新架好了钢铁桥梁,却没有在前面遇到阻击,使得陆战一师的主力能够从容撤退了,水门桥前的黄草岭上阻击部队全部在攻击之前冻死在阵地上了。

历史上在黄草岭的冰雕连并不一定是这个原来的前卫营留下来的, 但是这事情是真事。吴铁锤营长回到自己部队的时候,怒不可遏,组织了当时费尽全力追击到这里的零散的志愿军战士百十来人继续进行追击,最后英勇牺牲。小说的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而几个主要人物的最后结果其实在前面已经陆续交代了。阿毛的字条没有出现在小说里,这可能是作者的匠心吧。

小说里并没有讲述美军第七师北极熊团的覆灭,只是提到这一点,对于杨根思也有一定描述,可惜也不是重点,但是这些略写恰恰反映出那场战役的宏大与艰苦。

正式这些难以想象的艰苦,让交战双方都不愿意再提起这场改变了历史走向的战役。因为从这里,美国人不得不承认,打到鸭绿江边并伺机攻击占领中国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已经让他们狼狈不堪了,继续走只能是从一个灾难走向另一个灾难;同时,志愿军也认识的,美帝是纸老虎没错,但是人家的武器先进、火力猛、后勤保障非常有力,围住了容易,打掉却很不容易。这让志司在制定新一步的战略目标时清醒了很多。

从战略局势上看,美军经过长津湖丑陋狼狈的“向南进攻”,从此也再没有踏回北朝鲜一步,一直被驱赶到三七线附近,最后反攻也只在三八线附近与中朝军队对峙,无疑是在这个战役中是失败的一方,虽然从战损伤亡人数上,志愿军差不多是美军的一倍,还么有计算三万多冻伤,但是战略目的的达到与否才是战役成败的关键衡量。

听完这部小说,真的是思绪万千啊。前辈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那种高昂的革命斗志,那种争先恐后的战斗意志,那种让美国人胆寒和后怕的无时无处不在的昂然气息,让坐在办公室舒适的靠椅上,惬意的在电脑上敲字的我汗颜。

现在的人,很多无法理解老兵们的豁达与不争,陷入到自己无穷无尽的各种烦恼和困惑不能自拔,看看长津湖长眠的英雄们,我们有什么理由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