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千佛崖好玩吗 你不知道的阆中千佛天目山
刘先澄/文
距阆中城东七十公里的千佛镇狮子乡,有一座巍峨的天目山。虽远离市尘,清幽寂静,千余年来却名见经籍,是道教尊崇的胜地。
2017年5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行在距302线不远的道口下车,沿着松柏掩映的小道盘旋而上。丛丛青草簇拥着束束山花,茸茸的松针和散落的松果铺垫着脚窝石坎。隐隐的清香仿佛涤尽了世间尘俗,使我们这些惯常伏案的城里人倍觉清新爽惬,心旷神怡。古人写天目山的诗句不由得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盘空蹑翠到山颠,竹殿云楼势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旧碑文灭不知年。八州物象通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曾随云水此山游,行尽层峰更上楼。九月登临须有意,七年歧路亦堪愁。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暂热炉香不须去,伫陪天仗入神州。
这两首题名《题唐福观》的诗,是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的著名道士杜光庭(这位仁兄写过多部道家文集。著名的《墉城集仙录》、《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均出自他手——民俗君注),于广明二年(881)随唐僖宗入蜀,居阆中天目山唐福观时所作。唐福观又名福唐观,清道光《保宁府志》载:“福唐观在天目山,金仙公修道处,吴赤鸟七年(244)敕置集灵观,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改为天目观,(僖宗)中和二年(882)改福康观”。
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在阆中云台山和唐福观研习道书。他写成传世名著《抱朴子》,为道教构建了修炼成仙的理论,为现存体系最完整的“神仙家言”,也留传下来“人间得失,世事减否”的许多史料,以及对化学、医学药发展卓有贡献的诸多记载。杜光庭步葛洪遗踪来天目山修道,后隐居于青城山白云溪,蜀主王建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葛洪与杜光庭的遗迹与诗文,给烟霞缠绕的天目山凭添了神秘和灵气。
杜光庭是在“树红树碧”的秋天“行尽层峰更上楼”的。今天攀越初夏的漫山苍翠,穿过绵延百米的古老寨墙,来到峰颠看时,当年的竹殿云楼早已没有了;峰顶是一个广逾百亩的大坝。我们从蓊蓊郁郁中攀登上来,豁然眼亮。四望群山,泥丸腾波,云蒸霞蔚,双眼仿佛看得格外幽远,脑际也浮现着联翩的想象。此时,只觉得自己似乎也是开了“天目”的。
向导把我们带到顶点大坝的中心,说古庙唐福观就建在这里。大殿前原有“玉女池”,无论天旱地裂,池水充盈不涸。池中有龙柱,名“拴龙柱”,雄伟挺拔,雕缕精致,形如华表。可惜这些都被沧桑岁月湮灭了。只见大殿遗址处已是一户农家。玉女池填平作了院坝,坝边留存着拆掉龙柱后余下的的数节长逾1米的方形龙纹石雕,还有两节搬去砌了田坎。石雕的半缕空工艺和巨大的体量,还可想见当年的胜景。听说石碑还在,大家一阵欣喜,可惜被农家翻过来砌作洗衣台,文字面朝下,无法一睹真容。
站在这个两米多长的大洗衣台前,人们惋惜又觉得侥幸,感慨不已,再三要求村支书和农户尽早抢救古碑,妥善保护。离唐福观遗址不远处,原有“天目”、“天溪”两个古洞,也都填平作了农田,坎上还砌着两个石狮的残身。作向导的区、乡领导和村支书介绍说,乡老龄协会协助村委会制订了挖掘天目山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的初步规划。到将来,天目山上的竹殿云楼和玉女池、龙柱、古碑等古迹,都要逐步恢复,山顶大坝将建成生态农业观光园,与“唐福观”相映生辉。山腰的红军石刻标语群将修亭阁罩护,形成景点。山下坝子上原有的佛教“祥云寺”和石刻佛像,也列入了修复计划。到那时,天目山重现古时“上有观、下有寺”的胜景,红军遗址也更放光辉,将形成阆中古城东北旅游支线上的一处重要景区。村支书介绍说,根据实际情况和先易后难、配套实施的思路,开发计划的第一步是先把龙吟山景点打造出来。
龙吟山是与天目山相望的一座山峰,山势突兀,树木繁荫。山上有寨,寨门尚存。山顶原有华佗庙,周围三县市百姓,逢年过节便来此山祭祀三国名医华佗,世代相沿。每年春节,前来登山游览、纪念华佗的游客每天成千上万。村委会在老龄协会支持下,筹资修复了华佗庙,还计划完善一些配套的游览设施,以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旅游景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