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拼音(内蒙古大词典民族)
主要民族构成
蒙古族 内蒙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的“蒙兀”,元代文献中才开始汉译成“蒙古”。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蒙古族统治者改信喇嘛教。十六世纪以后,广大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不少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解放前居住在蒙古包,现多数已定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解放前每年一般7—8月间都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汉族 内蒙古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内蒙古各地。从先秦文献记载和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来看,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汉族人口有过几次大规模的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同时,自秦汉到清朝,历代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屯垦、移民、自然流入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相处,共同开发边疆。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内蒙古地区的汉族人口已达一定规模。内蒙古的汉族在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上除具有同全国各地汉族的共同点以外,由于长期同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相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丰富了汉民族的文化。内蒙古的汉族没有全民族的宗教,自汉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人信奉。自治区建立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内蒙古的汉族同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和兄弟民族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达斡尔族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区。“达斡尔”是达斡尔族的自称,由于音译的缘故,曾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古尔”等不同的写法。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达斡尔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清代,达斡尔族多使用满文,少数人兼用蒙古文和哈萨克文。辛亥革命以后至今,普遍使用汉文。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达斡尔族人死后,通常实行棺殓土葬。达斡尔族人民敬老互助和好客的风气很普遍。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也是春节,过法与汉族大体相同。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自治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区。鄂温克族发源于贝加尔湖流域,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即夏、商时期,鄂温克人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的人们。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迁徙而造成聚居地分散和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性。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鄂温克人口的一半多,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扎兰屯市(原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的鄂温克族,从事半农半猎,额尔古纳左旗的少数鄂温克族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北语支,但没有文字。解放前,鄂温克中的知识分子多通晓满、汉、蒙古文。如今牧区通用蒙,汉文,农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鄂温克族一般都信奉萨满教。牧区的鄂温克族同时也信喇嘛教,居住在陈巴尔虎等地的鄂温克人个别也有信东正教的。鄂温克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但与别的民族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婚优先现象。鄂温克族人死后,主要是土葬,也有放殉葬物的习惯。解放后,火葬开始实行和推广,!已被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鄂温克族节庆日,除了春节、清明节等外,还有敖包会。鄂温克族有许多禁忌的事项,如马鞍子、套马杆子不可侵犯,从不允许踩踏和从上边跨过去;骗马被视为是神仙骑乘的专马,不能出售、宰杀;骑马人进门前,马鞭子必须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认为是强盗等。这样的禁忌至今人们还遵守不变。
鄂伦春族 鄂伦春自治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区。鄂伦春族发源于黑龙江流域。鄂伦春的意思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们,一是山岭上的人。族名的解释,反映了他们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情况。鄂伦春族的经济,历史上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解放以后,鄂伦春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由单一的狩猎经济发展为农猎牧并举,多种经营。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但没有文字。鄂伦春族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一般都通用汉语文。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鄂伦春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和同一氏族禁止通婚的原则。鄂伦春族的丧葬主要是天葬,又称风葬,即把尸体放置在树本之上,也有实行土葬或者火葬的,火葬者多是得急病而死的人。鄂伦春族是个尊老好客的民族。鄂伦春人的节日,受周围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影响,主要是过春节,近几十年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鄂伦春族有许多禁忌,如对猛兽不直呼名字,叫虎为“宝如坎”(即神),叫熊为“阿玛哈” (即大爷);打猎不能做计划,因相信野兽的肩胛骨有预知的本领。
回族 居住在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散居内蒙古各地,但又相对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如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回族乡等。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呼伦贝尔、哲里木、锡林郭勒、巴彦淖尔7盟市的回族占全自治区回族总人口的84.9%。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以十三世纪初叶开始东来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并吸收一部分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等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回族最初使用的语言较多,曾同时使用过蒙古语、汉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明代后期汉语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同时在回族人民日常交往中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回族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在内蒙古居住的回族群众,也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回族人的生死婚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惯,无不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比如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不饮酒,死后不用棺材,而是以白布包身土葬等等,都是《古兰经》中的规定。
满族 居住在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偏多。东部4盟市满族的人口占全区满族人口的80.4%,并形成了相对的聚居区。如本峰市郊区关家营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等。满族发源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满族是“诸申” (女真)改为满洲后的简称。满族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十六世纪末借用蒙古字母创造成的。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后,大量满人入关,受环境的影响,普遍习用汉语。大量汉人移居关外,东北地区的满人也逐渐习用汉语。现在内蒙古除东部区一些边远乡村的极个别老年人会说满语外,绝大多数满族一般通用汉语汉文。满族信仰萨满教,所不同的是,满族的萨满多为职业萨满。满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满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清代以来,满汉长期杂居共处,互相学习吸收,只是在关外满族聚居的一些偏僻乡村中仍较多保持着满族固有的习俗。
朝鲜族 居住在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区,但东部地区的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偏多,东部4盟市的朝鲜族人口占自治区朝鲜族总人口的89.7%。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朝鲜族民族乡。朝鲜族的先民是十九世纪中叶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他们定居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民族。朝鲜族大多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尤其擅长种植水稻。散居在城市的朝鲜族从事各行各业。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聚居区的朝鲜族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散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语文。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在信教群众中相当一部分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也有少数人信仰佛教。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朝鲜族多数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市的则实行火葬。朝鲜族不分男女老少,均能歌善舞。男子喜欢摔跤和足球,各村各学校一般都有足球队,时常组织比赛。衣着一般喜欢素白色,显示出喜爱清净朴素的特性。喜欢吃泡菜、打糕、冷面和狗肉。朝鲜族的节日,除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以外,还有回甲节,即诞生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回婚节,即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这两个节日,儿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