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的三个典故卧薪尝胆(楚庄王38史上循吏第一人孙叔敖)
#历史故事#
孙叔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贤相,他既是一位循吏,也是一位廉吏,在他的身上,辉映着一位古代官员的超高级人格魅力。
孙叔敖的一生,是谦恭的一生,他常常向他人求教,并时刻铭记于心,成为一生的行动准则。有一次,他听说在狐丘之地有一位老者,知识渊博,人民都很爱戴他,便去登门拜访。史料记载了这则故事,这便是《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故事。
狐丘丈人见令尹亲自来访,他知道孙叔敖当上令尹不久便做了大量的惠民利国实事,所以非常感动,也很欣慰。他与孙叔敖一边喝茶,一边攀谈起来,两人聊了很多国计民生的大事,许多对孙叔敖非常有启发意义。孙叔敖向狐丘丈人求教为官之道,狐丘丈人说:“老夫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令尹大人可知?”
孙叔敖道:“愿闻其祥。”
狐丘丈人于是解释道:“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沉默了,现在自己已经是楚王的红人,甚至已经活在楚国人民的一片叫好中,位高权重,爵位不可谓不高,官职不可谓不大,俸䘵不可谓不多,这就是三利啊。但这三利背后,还深含着这样的隐患:来自人们的嫉妒,来自领导的不满,来自同僚的怨恨,这就是三害啊。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害,其实是一则非常经典的哲学道理,所谓祸福相伏,正是如此。后来,庄子关于塞翁失马的寓言,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孙叔敖牢牢记住了这三利三害,他下定决心,自己一定不能将这三利转化成三害。是的,三利他都已经客观存在了,他要做的便是破解这里面的三害隐患。
爵位虽高,但心系百姓,多走基层,亲近民众,多做替民解困之事。
官职虽大,但为人低调,谦虚谨慎,慎小慎微,多施兴国强邦之策。
俸䘵虽多,但不贪不敛,体恤贫苦,好善乐施,多行雪中送炭之义。
孙叔敖把自己的想法对狐丘丈人讲了,狐丘丈人感慨道:“令尹如此,估计连尧舜也做不到吧。”
但孙叔敖做到了。史料记载,孙叔敖一生清廉,生活上极其俭朴,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穿帛衣,自家的马也不食粟,生活之简朴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展现在人民面前的楚国一国令尹,是一个“粝饼菜甍,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的形象。
他将自己的绝大多数俸䘵都用于治理水患和救济穷人上,史料记载他为国为民耗尽了家业,到后来去世时,“家无余财,妻子穷困,负薪而食”,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孙叔敖去世后,儿子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由于家里实在太过于贫苦,孙叔敖的儿子不得不去找他父亲的好朋友以求救济。堂堂一国之相的家啊,这样的人,古今中外,还有出其右者乎?所以,《吕氏春秋》、《荀子·非相》把孙叔敖列为圣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