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至今几年(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人扣留)
引言
众所周知,文明的发展,不但要依靠内在的自生动力,也要靠互相交流与学习。只有通过文明的交往,人类的智慧才得以交流,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何况,人类生来就具备渴求新知的好奇心,对外的求知也是常态。清朝的“闭关锁国”,妄图与外界隔绝,独善其身。清朝上到皇帝大臣,下到百姓商人,都与外国少有外来,到头来,西方的军事、工业实力飞速发展,而中国却成为了列强们垂涎欲滴的“肥肉”,任人宰割。
01
近年来,“丝绸之路”这一词被各国的媒体反复提及,“丝绸之路”生于中国,这个词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丝绸之路”本是中国古代对古代其他国家在文明、贸易等领域进行远距离、跨国跨地域的交流,此举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由“丝绸之路”来看,古代中国人乐于与其他民族学习交往,古代中国不畏惧开放,也不畏惧被模仿和学习。丝绸之路就得以形成于这梯田海航之中,不仅是所经之地,汉朝也引进了许多新的商品,树立了大国之风范,可谓是互惠互利。
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时期,提及“丝绸之路”,就不得不让人想到“张骞”这个人。
历史上,张骞被称作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汉代鼎鼎有名的外交家,曾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西域,可不是安定之地,常年有匈奴、游牧盘踞,危机四伏。张骞可谓是身负重任,稍有不慎便会落入虎口。并且,张骞率人出使西域,带路人还是一名匈奴人。
事实上,张骞出使西域,确实曾落入虎口——在穿过河西走廊时,张骞等一百多人都被匈奴抓去,张骞被困在了匈奴盘踞之地,但一困就是十年之久。古话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匈奴国与西汉国多有纠葛,早就势不两立,张骞一旦被抓,很可能就是性命难保。
然而,有惊无险的是,张骞虽然被抓到匈奴国十年,匈奴却未曾伤害他,留下他一条性命。
02
为了防止张骞趁其不备,私自逃跑,匈奴人还曾逼迫张骞娶妻生子,想借家眷与骨肉,将其拴住,如此来看,张骞实乃是当时的人生赢家。
其实,张骞从未想过在匈奴国成家立业,他心有朝廷,日思夜想要逃脱匈奴的控制,想来想去,只得“佯顺”。
就这样,在匈奴国待的十多年里,张骞的身边日夜有一名淑女佳丽服侍左右,此女想必也是被逼无奈,张骞便与她生儿育女,也使得匈奴人放下了戒备。
终于,在公元前128年,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张骞与其部分手下觅得了机会,骑着快马一路朝西域奔驰而去,成功逃脱了匈奴的控制。张骞出使西域的本意,是要抵达“大月氏国”,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忘记当初的使命,坚决要抵达大月氏国。
大月氏国本就想与西汉王朝两国修好,也不愿再同匈奴国纷争乱斗下去,便与西汉结为了盟友。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顺利完成,可回国途中,又遭匈奴劫持,不过,恰逢匈奴内乱,张骞等人一年后就逃离了匈奴国,回到了汉朝。
张骞回汉朝之后,汉朝举兵攻打匈奴国,迫使其撤离了河西走廊,因此,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此次的出行要顺利得多,阵容也就愈加豪华,不仅如此,张骞等人还运来了许多汉朝的珍宝,譬如金银珠宝、丝绸布匹等。由于此次通商贸易,汉朝的丝绸货物货量大,又深得影响力,故张骞出使各国的路线,被称作是“丝绸之路”。
至于张骞之前的妻儿,在张骞的努力下,他们最终在封地得以安家,他与家人团聚,但妻子已经年迈多病,不久便去世了。张骞也在出使西域五年后病故。如今,张骞的后人在河南的一座小镇上多达三千人,可谓是子孙后代丰茂。
结语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倡议被提出,自此中国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中,与多国共同发展。希望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千年丝绸之路能够再次焕发生机,在广袤的大地中生根发芽,在浩瀚的汪洋中乘风破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