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科技今日净流入(双环科技迎联碱景气周期一季度预盈近2亿)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数码科技今日净流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码科技今日净流入(双环科技迎联碱景气周期一季度预盈近2亿)

数码科技今日净流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

在剥离不良资产、成功摘星脱帽后,双环科技(000707.SZ)的发展势头似乎越来越好了。

双环科技日前发布公告,预计一季度净利润1.85亿—2亿元。

而就在不久前,双环科技成功实现摘星脱帽。3月24日晚间,公司自3月28日开市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双环”变更为“双环科技”, 公司股票将于3月25日停牌一天,并于3月28日开市起复牌。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剥离了不良资产后,公司总负债由33.28亿元降低至15.98亿元,资产负债率由2020年的109.74%降低至73.06%,净资产由-2.9亿元增长至5.89亿元。

联碱景气推动业绩大增

公开资料显示, 双环科技是在湖北双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湖北省化工厂)所属部分生产单位合成氨厂、联碱厂、盐厂、热电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由湖北双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物产总公司、湖北省化工厂红双环实业公司共同作为发起人,1993年12月成立。

一度因为净利润连续亏损、净资产为负而面临退市的双环科技,在2021年迎来了化工行业的高景气周期。同时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后,资产债务减少以及利息等负担减轻,也是其摘星脱帽的重要原因。

目前,双环科技生产销售的主导产品为纯碱和氯化铵(合称“联碱”)。其中,纯碱的下游用于玻璃生产占比较大,因此与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联系密切。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影响玻璃和纯碱需求,但另一方面光伏玻璃的增长拉动纯碱需求。而氯化铵是氮肥的一种,在工业领域也可用于电池、电镀等领域。

2021年,双环科技纯碱、氯化铵设计产能均为110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7.68%、98.93%。全年公司生产纯碱107.45万吨,较2020年上涨2.72%、氯化铵108.82万吨,较2020年上涨3.5%。

由于整体行情向好,2021年上半年,双环科技纯碱、氯化铵平均售价分别为1356.7元/吨、664. 89元/吨,下半年大幅增长,分别为2117.37元/吨,1034.16元/吨。

全年来看,公司联碱实现营收30.6亿元,同比增长33.12%,毛利率22.27%,同比增长22.97%。

由于产品营收大幅增长的原因,2021年全年,双环科技实现营收30.64亿元,同比增长71.66%,净利润4.23亿元,扣非净利润4.22亿元,双双成功实现扭亏。

2022年一季度,公司公告,预计一季度净利润1.85亿—2亿元,上年同期亏损3820万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公司主导产品纯碱、氯化铵产品销价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销量小幅上涨。2021年7月公司完成重大资产出售,本报告期公司的有息债务等负担较去年同期减轻。

剥离不良资产摘星脱帽

1997年,双环科技上市,但公司的路走得并不算顺利,业绩常年盈亏交替,2016年、2017年,其曾因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被戴帽。2018年5月2日,公司股票正式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由“双环科技”变更为“*ST双环”。

2020年,双环科技的净利润一度亏损4.8亿元。至2020年底,公司总资产约30亿元,净资产为亏损2.9亿元,面临严峻的退市压力。

不过,事情在2021年迎来了转机。

2021年3月9日,双环科技间接控股股东宜化集团与宏泰集团签署了纾困重组协议。宜化集团拟向宏泰集团划转双环集团16.037%股权。划转后宜化集团持有双环集团66%股权,宏泰集团持有34%股权。

通过重组,双环科技剥离部分生产设备及房地产业务,包括出售置业公司100%股权、兰花沁裕46.8%股权、合成氨生产装置的主要设备和盐碱氨肥钙联产装置主要设备等。近日,公司也成功实现脱帽摘星。

4月13日,双环科技涨停收盘,收盘价13.35元/股,市值61.96亿元。

如今,双环科技主导产品下游汽车、光伏玻璃等行业发展正盛,其是否能够复刻同出一脉的“老大哥”湖北宜化2021年的发展脉络,值得期待。

新洋丰拟投60亿延伸磷化工产业链 2021年净利12.1亿同比增28.2%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受益于化肥行业景气,拉动了磷复肥行业巨头新洋丰(000902.SZ)业绩的大幅增长。

4月12日,新洋丰发布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02亿元,同比增长17.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增长28.22%。

新洋丰表示,未来五年,公司坚持创新驱动、高举绿色战略,在发展主业的情况下,发展磷酸铁第二增长曲线,加强产业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协同作用,在上游资源端稳步推进矿山建设,在市场端针对国内薄弱区域完善产能布局,持续推进磷资源特别是磷石膏转化利用。

行业龙头地位凸显

新洋丰创立于于1982年,一直深耕磷化工领域,从一家乡办小磷肥厂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磷复肥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磷复肥、新型肥料、磷酸铁、磷石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现代农业产业解决方案提供业务,拥有完善的磷复肥产业链。

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磷复肥销量461.40万吨、常规复合肥销量292.83万吨、新型复合肥销量90.34万吨。其中,新型复合肥销量同比增长25.44%,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1.71%,较2020年增加3.86%。

公司凭借多年打造的一体化成本优势、渠道客户黏性和产品自主创新,构筑了稳固的经营护城河,从而实现复合肥销量连续稳定增长,由2015年的260.67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383.1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6.63%,累计增幅为46.99%,市占率由2015年的4.56%提升至2021年的7.96%。

近年来,新洋丰紧跟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要求,着力开拓新型肥料市场,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战略,针对新型肥料的研发、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分别打造了高效的研发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和市场营销团队。经过近两年的技术和研发积累,公司新型肥料销量由2016年的33.56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90.34万吨,5年时间增长了169.23%,年复合增长率21.91%。

在产能建设方面,2021年公司新增复合肥产能逾50万吨。公司表示,未来几年,还将视市场需求和现有产能利用率情况投建新型肥产能,丰富新型肥产品品类。

丰富磷化工产业链产品布局

4月11日晚,新洋丰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洋丰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拟在江西瑞昌市投资建设磷化工及磷矿伴生氟硅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60亿元。

公告显示,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磷化工、氟硅化工和新能源材料三大产业,其中磷化工项目包括选矿150万吨、磷酸30万吨、净化磷酸25万吨、硫酸90万吨、高档阻燃剂10万吨、磷酸二氢钾10万吨、150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氟硅化工项目包括无水氟化氢3万吨、白炭黑2万吨;新能源材料项目为六氟磷酸锂1万吨。

新洋丰表示,本次投资的项目不仅可以延伸磷化工产业链,强化公司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与竞争优势,而且有助于公司把握锂电新能源行业重要的发展机遇,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丰富产业布局,提高盈利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本项目符合公司产品市场开拓需求及继续做大做强磷复肥主业的战略目标,有助于巩固公司在磷化工行业的领先优势,符合公司的长远规划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为丰富磷化工产业链的产品布局,2021年,新洋丰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行业,拓展磷化工产业链,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满足国内外对磷酸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公司及全资子公司预计投资60亿元建设30万吨磷酸铁、15万吨磷酸铁锂及相关配套项目,其中投资25—30亿元,与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分别设立合资公司建设20万吨磷酸铁及相关配套项目,拟以参股形式投资格林美牵头建设的不小于1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同时,与湖北宜都签署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磷酸铁、5万吨磷酸铁锂及配套10万吨精制磷酸生产线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以扩大公司在磷化工产业链的经营规模,发挥与现有磷矿石、磷复肥业务的高度协同作用,巩固公司在磷化工行业的领先优势,提升综合盈利能力。

新洋丰表示,向新能源和精细磷化工转型升级是公司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布局,依托企业丰富的磷矿资源和近40年从事磷化工的生产积淀,迅速抢占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高地,不仅有利于巩固肥料主业的行业领先地位,更有助于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继肥料主业之后的第二主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拓宽未来的盈利空间。形成从单一的磷复肥产业,升级为磷复肥、新能源双主业和磷石膏建材一辅业的“两主一辅”产业格局。

久之洋2021年净利7809万增14.6% 激光测、照产品营收增幅达88%

2022-04-14 07:25:5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久之洋(300516.SZ)近日发布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营业收入约7.29亿元,同比增加0.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809.45万元,同比增加14.61%;基本每股收益0.4339元,同比增加14.64%。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9元(含税)、不送红股、不转增。

营收净利双双增长

久之洋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红外、激光传感器等单机配套的事业部,并于2016年登陆创业板。

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909.60万元,营业利润7728.90万元,利润总额7728.42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09.45万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88%,营业利润同比增长9.1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14.61%,对于业绩增长原因,久之洋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收入及成本支出相对稳定,受增值税退税存在时间性差异的影响,报告期内取得的退税收益增加。

久之洋的业务主要有四块,分别为红外热像仪,激光测、照产品,光学系统和星体跟踪器等。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激光测、照业务和光学系统业务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激光测、照产品2021年营业收入增加2799万元,同比增幅达88.08%;光学系统2021年营业收入增加4807万元,同比增幅达64.89%。

报告期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合计405.24万元。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180000000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9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0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净资产为11.9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25%,资产负债率为21.90%。

聚焦三大方向持续自主创新

背靠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久之洋在技术研发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起,久之洋营收基本呈现增长趋势,持续向好的业绩,以及充裕的现金流,背后都是久之洋技术优势作为支撑。而为了保持这一优势,久之洋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21年,公司科研生产任务保持饱满状态,全年承担科研生产任务数百余项,按计划完成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电视镜头等产品生产和交付。

2021年公司申报专利5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7项;专利授权21项;申报软件著作权2项;征集科技论文61篇,装备科技报告9篇。公司分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第五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智能红外环保监测装置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市军民融合示范单位等称号。

财报资料显示,2017年至2020年,久之洋研发费用分别为5991万、7255万、6032万元、7321万元。公司2022年1月接受机构调研的反馈显示,公司围绕“单机系统化、系统智能化”的创新思路,聚焦红外技术、激光技术、光学工程三大方向,持续自主创新,每年研发投入支出约7000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0%左右。

在人才队伍方面,公司现有员工35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约60%,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约65%,员工平均年龄34岁。

久之洋表示,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将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理论驱动,促进光电智能,核心自主,创新系统体制,切实提高自主可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以做强;通过做精内部管控体系,构建信息化科研生产能力体系,提升研发生产效能,增强公司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体系以做优;发挥平台优势,借力资本市场,通过“技术+产业 资本”实现市场以做大,推动公司循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经营计划上,该公司将扩大民品投入,围绕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围绕防务产业和应用产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推出新产品快速抢占市场。还将开拓非船市场和维修领域市场;紧盯新一代星体跟踪器需求,保持星体跟踪器产品主要供应商地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