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及道理100字(写材料用典典故大全)

写材料用典典故大全(50条)1.猝然临之而不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史典故及道理100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典故及道理100字(写材料用典典故大全)

历史典故及道理100字

写材料用典典故大全(50条)

1.猝然临之而不惊

2.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5.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6.善战者,求之于势

7.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8.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

9.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10.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11.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12.厚其基而求其高

13.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世不患无才,而患无识才用才之道

16.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17.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18.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19.习惯之初如蛛丝,习惯之成如绳索

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1.人人相善其群

2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3.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24.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

2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6.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27.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

2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9.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30.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3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2.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3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4.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

3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6.居官者,须精励敏捷以勤政;碌碌无能者,草木同朽

37.志不强者智不达,行不怠者事方成

38.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39.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40.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41.行百里者半九十

4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3.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44.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4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6.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47.廉者,政之本也

48.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49.以勇为主,以气为决

50.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1.猝然临之而不惊

【典故】出自宋代苏东坡《留侯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意思是: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

2.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典故】出自《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意思是:如果对待下属是用权势强逼来压人,强迫对方屈服听你的话,虽然对方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难免口服心不服、不以为然,而惟有以理服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典故】出自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4.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典故】出自《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意思是:大凡观察事物有疑惑,内心不确定,就会对外界事物认识不清;自己的思想混乱不清,那就不能判断是非。

5.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

意思是:学习是用来增长才干的,磨刀石是用来使刀刃锋利的。

6.善战者,求之于势

【典故】出自《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凭借、创造有利的态势。

7.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典故】出自先秦《六亲五法》,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於时而察於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

意思是:所以,通晓天时的,可以任用为官长;没有私心的,可以安排作官吏;通晓天时,善于用财,而又能任用官吏的,就可以奉为君主了。

8.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

【典故】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进趋者以适世为奇,役御者以合时为妙。

意思是:人才没有固定不变的价值,器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用处。人才同宝器一样,如果“适世”且“合时”就显得珍贵,否则就显得轻贱。

9.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典故】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意思是:能够打动人心之事物,没有什么能够超过情感的。

10.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典故】出自清代魏源《古微堂•治篇》,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意思是:鞋子的样式不必要相同,因为想要的是它能够合脚。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必要相同,因为希望的是它能有利于人民。

11.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典故】出自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意思是:流水碰到了暗礁,发出激荡的声音,人激发自己的志向,即胸怀大志,就能干一番大事业。

12.厚其基而求其高

【典故】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未通第十五》,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

意思是:筑城墙的先要原地打好基础,然后再考虑高度;抚养百姓的先要使百姓的家业打好底,然后再考虑生活宽裕。

13.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典故】出自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典故】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15.世不患无才,而患无识才用才之道

【典故】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

意思是:世上不愁没有人才,而是没有使用的方法。

16.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典故】出自宋代苏洵《审敌》,与知其势将有远祸,而度己不及见,谓可以寄之后人,以苟免吾身者也。然则错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意思是:为自身一人着想是愚蠢的,为天下人着想才是聪明人。

17.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典故】出自战国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观表》,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数。人事皆然。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意思是:欲望没有限度的人,心也是没有限度的;一旦人的心没有限度,那么他的所作所为也就难以预料了。

18.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典故】出自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

意思是:奢靡行为开始之时,也是危亡渐渐来临之际。

19.习惯之初如蛛丝,习惯之成如绳索

【典故】这是一句谚语,习惯之初如蛛丝,习惯之成如绳索。

意思是:开始接触的时候像蜘蛛丝那样复杂模糊,习惯以后就如绳索那样清楚坚定。

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典故】出自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思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21.人人相善其群

【典故】出自清代梁启超《论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

意思是:每个人独善其身是私德,每个人都友善相处是公德。

2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典故】出自南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意思是: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23.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典故】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24.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

【典故】出自《百战奇略·知战》,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

意思是:大凡要出兵讨伐敌人,对于交战的地点,必须预先料知明确;部队到达战区之日,也能调动敌人如期到来,这样对敌交战就能获胜。

2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典故】出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26.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典故】出自《孙子兵法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不放过敌人的漏洞,取得胜利。所以能打赢的军队先做到主动防御,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和敌人交战,而莽撞发动进攻的军队往往吃败仗。

27.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

【典故】出自宋代张孝祥《衡州新学记》,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意思是:管理国家的学问从学习产生,管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

2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典故】出自明代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意思是:志向不确立,天下的事情就没有能做成功的,即使会百种技能工艺,也没有不以志向为基础的。

29.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典故】出自南北朝庾信《徵调曲征调曲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羣盗奔。

意思是:吃到树上的果实就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就想到了河水的来源。后演化为成语“饮水思源”。

30.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典故】出自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冯道》,《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意思是:“礼义廉耻”这些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就像维系国家社会秩序平衡稳定的绳一样。人们如果不顾礼义廉耻的话,国家就会灭亡。

3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典故】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意思是: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32.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典故】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卷二十三·薄葬篇》,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意思是:对事物最好的证明是看看他是否有效,对理论最好的检验是看他有没有证据。

3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典故】出自《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34.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

【典故】出自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之四》,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

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意气相投,团结起来形成抗战的中流砥柱。

3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楚国隐士《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36.居官者,须精励敏捷以勤政;碌碌无能者,草木同朽

【典故】出自清代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居官者,须茹蘖饮冰以存心,正大光明以行事,精励敏捷以勤政,甘雨和风以宜民,斯事治而人悦矣。不然,败检不肖者,笑骂贻羞;碌碌无能者,草木同朽。

意思是:为官从政,必须全身心投入勤政为民,如果碌碌无为,就和草木一样了。

37.志不强者智不达,行不怠者事方成

【典故】出自战国墨翟《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意思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通达;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此处引申内涵,比喻事情只有去实践才能成功。

38.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典故】出自汉代王充《论衡·超奇》,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意思是:大凡重视通人,是看重他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39.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典故】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0.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典故】出自明代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意思是:世上的事情,因循守旧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大胆努力去做,也未必就困难。

41.行百里者半九十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秦王幡然警醒,坚持不懈,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意思是:一百里路程走九十里只能算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因此越要坚持到最后去争取胜利。

4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典故】出自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以千里马的一跃,却还不到十步,而老马走一步没多远,却不舍,相比之下,当然老马走的更远了。比喻作学问应该持之以恒。

43.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典故】出自元代揭傒斯《归舟》,汀洲春草遍,风雨独归时。大舸中下流,青山两岸移。鸦啼木郎庙,人祭水神祠。波浪争掀舞,艰难久自知。

意思是:船只在中流乘风破浪而下,两岸青山不断向后移行。

44.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典故】出自宋代苏洵《审敌》,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意思是: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就会变得愚蠢,一心为天下着想的人,就会变得聪明

4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典故】出自《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意思是:正气在内,气血充足,就算有邪来犯,也会不发病,将病邪消灭于无形中。

46.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典故】出自《宋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崔翰传。翰独奏曰:“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

意思是:崔瀚独自上奏说:“应当凭借的是形势,不可失去的是时机,夺取它很容易。”

47.廉者,政之本也

【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

意思是:廉洁,是为政的根本;谦让,是美德的主体。廉洁也是公正,谦让是一种美德。凡是血气方刚的人,都有争胜之心,蓄积财货就会生出灾害,只有正义才可以长久保存自己。喜欢纷争的人,他的灾祸就会不断,谦让的人才不会失去福分。

48.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典故】出自姜子牙《太公金匮》,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

意思是:事前谋划好再行动就会胜利,行动后再谋划就会败亡。

49.以勇为主,以气为决

【典故】出自宋代苏轼《策划二十二》,

意思是: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

意思是:作战以勇气为主,以气势决定胜负。

50.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典故】出自《易传·系辞》,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意思是:那么,什么是大业呢?使家国人民资财富有才能叫做大业,伟大的事业;什么是盛德呢?使事业局面日新才能称为盛德,卓著的功德。周易的本质,不过是不断生产创造,不断创新发展。能够创造示范、建树榜样,这可称之为乾;能够学习模仿、遵从效法,这可称之为坤。所谓的蓍占,就是通过穷极大衍之数,知晓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所谓的事务,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发展变化联系贯通起来;所谓的神奇,就是能够及时调整主动适应,努力做到及时应变,阴阳不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