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闽菜豆腐教学(看馋了记忆中的闽清)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文辉 通讯员 陈鸿
芝溪,是闽清县梅溪中游的一条主要支流,位于闽清西南部,发源于后佳,流经上莲、池园、白中3个乡镇21个村,至白中珠中汇入梅溪。
闽清池园镇山清水秀,水质良好,黄豆品种优良,因此当地的居民制得一手好豆腐。这里乡宴的头一道菜,是一碗豆腐,当地人叫“炣豆腐”,也叫“池园炣豆腐”。“池园炣豆腐”是始于道光年间的一道闽清名菜,作为闽清县一道传统的地方特色菜肴,被列入该县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更受重视。这一碗久久弥漫在闽清游子心中的家乡味道是如何制作的呢?
今天,海都记者就带您一起走进池园井后村,探访池园炣豆腐第三代传承人吴广振,让他讲述记忆中的“池园炣豆腐”制作秘诀。
家里办酒席准要磨豆做豆腐
在制作池园炣豆腐的池园井后村小吃店内,记者看到池园炣豆腐第三代传承人吴广振正在准备食材,他说:“炣豆腐最主要一个是高汤。高汤要鸡汤、鸭汤、排骨汤好几种混合的。过程中要用我们自己熬制的猪油,这点很关键。豆腐要用手掰着下锅,才会更加入味……”
葱花、虾米,泡好的干香菇、墨鱼干、海蛎干、蛏干,五花肉丁……只见桌上摆满了各种辅料,还有佳肴精髓所在的“高汤”和少不了的主角“豆腐”。
“池园炣豆腐”与其说是菜还不如说是煲。“炣”是半煮半焖,小火慢煨的意思。确切地说,池园的炣豆腐是一道羹菜。
炣豆腐这道菜,是池园乡土宴席上不可或缺的菜品。吴广振说,过去池园人在办酒席的前一天一准都在磨豆子,专门为第二天的酒席提前制作豆腐。独特的山水与物产,使得这里的豆腐口感细腻,豆香浓郁,让人一见倾心。
炣豆腐除了豆腐之外,还有许多配料,海蛎干、蛏干、香菇、黄花菜、五花肉等。池园地处戴云山脉,菌菇等山珍物产丰富,海产品干货来源便利,也给炣豆腐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山珍与海味融为一体。一碗外表诱人、内里滚烫的炣豆腐,不仅暖心暖胃,而且满嘴留香。对于从小吃到大的闽清人而言,一碗炣豆腐,是他们无法忘却的记忆。
熬煮过程需要用小火慢烹
怎么做出好豆腐?吴广振分享了他的经验。“必须使用池园豆腐。池园豆腐使用的是本地优质的井水,采用纯手工制作,这样做出来的口感与市面上机器生产出来的截然不同,吃过的人都说好。”
而好豆腐就要从最初的黄豆开始一路讲究过去——挑选优质的黄豆泡软后磨制豆浆,经石膏点化成形后上架子压制,豆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软,太老就失去了鲜嫩的口感,太嫰则含水太高,容易煮成粥状,失去豆腐的形状。
吴广振介绍,对于池园炣豆腐,很多人对“炣”这个字眼比较陌生,其实这里头也有讲究。“很多外地人都以为是‘烤’,只是发音接近而已。”吴广振说,豆腐做起来是用汤水半焖半煮,池园的土话叫慢慢“炣”,含有小水泡汤慢火煨烧的意思,因此叫“炣豆腐”也许更加贴切些。
谈话间,吴广振已经上锅开火。在豆腐下锅之前,吴广振先用冷锅冷油将配料炸出香味。等油吸收到配料里的味道并融合后,加适量高汤文火慢煮一会才下豆腐——豆腐本身极易煮烂,所以熬煮的过程中需要用小火慢烹,为防止干锅还必须用锅铲细心翻动;熬一会后把用淀粉勾芡过的肉末下锅,让豆腐更加有鲜味儿。
池园炣豆腐 已传承了上百年
在豆腐充分吸收“高汤”和佐料的精华后,加入适量盐巴、鸡精等调料。起锅前再用溶好的淀粉勾芡,而勾芡要求黏而不稠,既有汤的滋味又不能结块。装碗上桌之前撒上葱花、油香花生仁点缀。一碗让人满嘴留香的地道池园炣豆腐就做好了。只见豆腐形状嫩而不散,颜色清冽见白,惹人食欲大开。
“豆腐很嫩,再撒上脆酥的花生,吃上一口特别香。”热气腾腾的炣豆腐端上桌,市民毛女士已经等不及要吃上一口。
据了解,在闽清,池园炣豆腐已经传承了100多年,始于道光年间龙井吴氏先祖。吴广振说,“我们先祖独创了这道地方特色美食。但是以前用料比较简单,现在一般要用到十几种配料,最主要的就是海鲜干货。”
原来,池园镇本地的水质好,也有很多海鲜干货,而炣豆腐便是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山珍与海味融为一体,让传统的豆腐大放异彩。
美食的延续,不仅要创新,还需传承。“现在推出真空包装了,销往全国各地,更适合大家外出携带,加热就可以吃上,很方便。”吴广振说道,把家乡的味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