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指标(北京大城市病治理走过关键五年)

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朱竞若 贺勇) 北京超大城市治理,走过了关键五年五年前,快速发展的北京,资源容量接近极限,“大城市病”让千万人纠结烦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指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指标(北京大城市病治理走过关键五年)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指标

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朱竞若 贺勇) 北京超大城市治理,走过了关键五年。五年前,快速发展的北京,资源容量接近极限,“大城市病”让千万人纠结烦恼。

2014年2月26日,视察北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五年间,书记先后四次视察北京,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波澜壮阔的首都画卷,翻开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篇章。

首都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把的深邃思考和战略擘画,化为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五年协同发展,五年强身健体,首都生态环境发生根本逆转:雾霾渐除,蓝天回归,“首堵”退出热词,黑臭水体变成涓涓清流,“留白增绿”让城市清新明亮。首都发展格局,发生历史性变革:城市发展告别“摊大饼”,都与城相互呼应,“一核两翼”打开广阔空间,协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旧城改造进入历史,老城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推进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转型发展的首都,减重负,展新颜。

聚焦核心任务

扎实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治城如治水,宜疏而忌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这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转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其中,区域性批发市场搬迁是疏解的难点,往往产权关系复杂、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协调困难。

大红门,曾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随着45家市场的疏解,饱受诟病的拥堵、脏乱、喧嚣逐渐破解,同时也为北京南城“留白增绿”留出大片空间,15.6平方公里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

真刀真枪,敢于亮剑。五年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大红门、动物园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全市累计疏解提升台账内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

海淀区建材城东路10号院,曾经的北京市第五机床厂一跃变身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区。过去5年,这里经历了四次腾退,从“三高”工业到绿色产业、从“要我疏解”到“我要疏解”的转变,正是北京主动作为、实现减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聚到疏,因舍而得。北京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严把新增产业准入关,截至2018年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16万件,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8年,北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有望连续13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考核任务,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左右、位居全国第一。绿色发展,敢当首善!

疏解提升,空间重塑。新的城市总规勾勒出北京未来的发展路径:严格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双控”,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2017年的2945平方公里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平均每年减量约30平方公里!全市上下对“都”与“城”、“舍”与“得”的关系理解愈发深刻,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的氛围愈发浓厚。

要素畅流,活力迸发。北京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进行优化配置,为协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总投资74.5亿元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在沧州投产,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带动就业2000多人。在诸如此类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带动下,2015—2018年北京到津冀投资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7000亿元。

回首过去,正是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这盏明灯的照耀,使北京在城市病的泥潭中找到了出路、把准了方向、开创了新局:大气治理,北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8年PM2.5年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以来历史最低;水环境治理,排查出的141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城乡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趋势得到缓解,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

“一核”辐射,“两翼”齐飞。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雄安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写入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项目纷纷落地,对口支持的4所北京学校雄安校区正式挂牌,5所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启动;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控规实施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公共设施逐步完善。

国家大事,千年大计。遥相呼应的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形成守望相助的犄角之势,错位发展、协同共进,书写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

擦亮首都金名片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夯实根基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然而,在首都发展史上,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始终如影随形,难分难解。

东西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所在地,承载着首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几十年发展集聚,它还是全国金融机构和国企总部的所在地,是首都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主要承载地,仅医疗一项,每年就有亿万人次从各地奔波而来。正是在疏解功能、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与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有了豁然开朗的局面。

2017年6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审议北京城市新总规定,在会上指出:“老城不能再拆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并列出了详细规范。这样整体保护,成为首都新时期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是北京壮丽古城的灵魂与脊梁,完整保护中轴线,这一几代北京人的梦想,正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步步变成现实。2018年北京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和《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基本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和遗产环境范围,太庙、社稷坛、天坛等文物古建内的老住户,惜别腾退。

深刻认识老城的核心价值,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面积,从原先的20.6平方公里增长至23.6平方公里,占老城比例提升。在老城区,历史建筑如颗颗明珠,串起古城建城史,对这些珍贵遗存,进行详细调查,形成内容全面、数据丰富的保护档案,目前已完成3000多栋历史建筑的保护性调查。

全面开展老城专项整治工作。从规划管控和城市设计、公共安全和保障、环境整治和提升、旅游和交通疏导、人口和功能疏解、文物腾退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多部门联动统筹开展重点地区的专项整治。

回望历史,与老城相映生辉的,有壮美的“三山五园”地区。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总面积68.5平方公里,与北京老城面积62.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清代,在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地区,集中进行了紫禁城以外的大规模园林建设,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先后落成,形成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有的皇家园林群落,壮观而宏阔。把“三山五园”列为一个完整保护对象,成为新时期首都文化遗产保护的华彩之笔。

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城市记忆更为多样。在老首钢地区,昔日火红的钢水,化为洁白的冰雪,这里以冬奥会为主题,引入体育休闲设施,推动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的融合,将打造成城市复兴的新地标;朝阳区的一批工业厂房,就地保护提升,经过创新设计,发展成为一个个工业遗存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原焦化厂老工业区通过改造,充分尊重并保留工艺主流程的工业遗存,通过生态修复打造城市公园。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更开阔的视野。统筹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好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文化资源,让这些文化“明珠”串起来、亮起来。目前,包括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 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正在北京加快形成。

擦亮首都金名片,为建设高水平的全国文化中心夯实了根基。未来的东西城区,将建设成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为全国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整,有一个重点,就是把过去北京事实上的经济中心,调整为“科技创新中心”。首都作为经济中心,难免因其行政地位形成资源虹吸式的集聚,是“拿来主义”;而科创中心,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无中生有”,催生裂变发展,对全国形成“辐射带动”。这一定位调整,带来的是“一进”“一出”的改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既是北京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承担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健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在“桎梏”、“框框”、“藩篱”一个接一个地被破除、利好政策一个接一个地推出之后,各种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球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成功制备拉伸强度最强的碳纳米管束……过去的五年,北京各项创新指标突飞猛进,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深入推进的巨大动力。

截至2018年底,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位居全国第一。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新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2%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五年来,“三城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地位进一步加强,成为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协同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协同创新则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所在。随着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不断强化,创新资源辐射外溢不断提速。

去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共同签署《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三地创新券正式开始互通互认,首批753家实验室将面向三地的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开放共享。这意味着河北或天津的小微企业,想到高校云集的北京寻找研发服务,同北京企业一样可以使用创新券。

瞄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三地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协同创新工程,从过去的零敲碎打、“被动式”合作创新关系向建立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协同创新共同体转变。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逐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已结出累累硕果。

放眼京津冀,北京的科技成果在各处落地发芽、开花结果。截至2018年底,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78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7400多家。

在河北保定,一幢“双子座”大厦,一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牌子,矗立在高新区朝阳大街上,这就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博士许亚杰,通过北京中关村的平台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成立了河北思瑞恩新材料科技公司。像思瑞恩这样拥有高端人才研发团队的企业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比比皆是。目前保定中关村吸引了224家企业入驻,其中北京企业占比超过50%。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天津滨海、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的中关村分园已经先后落地生根,“中关村”早已不是北京的专有名词。一个中关村,三地皆开花,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牢记的嘱托,五年来,从理念到实践,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在首都北京激荡成势。首都干部群众必将坚定地沿着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以钉钉子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劲头,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携手津冀共同谱写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新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