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最经典的一首情诗(纳兰一生说愁)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①。读离骚②。洗尽秋江日夜潮。
注释①浊醪:即浊酒。醪,带糟的酒。
②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名篇。
赏析
时维三秋,气温转凉。昨夜又是一夜难入眠,只听得西风萧萧,足足吹了一夜。园中芭蕉林,本是绿肥青葱苍翠可爱,岂忍得了这一夜的摧残,尽是遍地皆狼藉。"悲哉,秋之为气兮,萧杀也",满目望去,没有尽头,所见皆秋色,顿时胸中无限凄凉,人岂能经受如此寂寥?取来一壶浊酒,对窗独自低饮,强将这无限的寂寥倒进杯里,化作无奈,一饮而下,灌入愁肠。岂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心中苦闷何由才得排遣?随手捡起一本《离骚》,漫目读去,字字尽愁语,篇篇有千结。报国有心,立功无门,心怀天下,书生意气,三藩之乱的刀兵战火未安,我得心中愁闷,如那日夜奔不息腾翻滚的三湘江水一般。
这首词主要是写一种"愁",先不谈这"愁"到底是为何而愁,先看看纳兰性德的写法。这首词只短短三十一字,而其中直接间接言及"愁"的,全篇皆是。直接写"愁"的如:"倦眼经秋耐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 "愁似湘江日夜潮",而第一句"西风一夜剪芭蕉"虽未直接说出情绪,可也能根据传统,理解到词人正要表达一种愁闷。短短三十字,可谓字字皆愁,孔子说《关雎》"哀而不伤",这也似乎成为了后世对于诗歌写情中对抒情进行节制的理论依据。然而纳兰性德这首词明显没有节制抒情,不仅如此,他的词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感流露不受阻碍,无论是那些他写得委婉动人的,如:"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蝶恋花·出塞》) 、 "多情终古似无情,莫问醉耶醒" (《荷叶杯》);还是狂放的,如"德也狂生耳"这样的词句。
可以说纳兰性德的词在用情方面可谓有些纵情的倾向,特别是那些表现细腻的女性化情感的词。这首词就能体现这样的风格,写愁就全篇写愁,如江水滔滔不绝。西风引起人伤时,第一愁;西风毁坏芭蕉,第二愁;奋力遣愁,借酒浇愁愁更愁,第三愁;停杯读《离骚》,所读尽愁,第四愁;悲于人生山山,第五愁。这样的写法,在读者方面感受起来,确实是感觉一重又一重地压来,颇为压抑。
这首词有考据认为是三藩之乱期间,纳兰性德因报国有心,立功无门,有感而作。
三藩之乱是清初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前朝的降官是清军借助的力量,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便是其中代表。但后来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同年吴三桂反。清军主要针对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却实行招抚。后耿精忠、尚之信降清,吴三桂积郁而死。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之子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三藩之乱其间,纳兰性德正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因职责所在,虽有立功之心而无立功之门。这首词虽可见得一种同屈原般的忧国忧民的惆怅,却仍可见纳兰自己一贯的细腻情感。在对于主题的理解上,可能难免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多半源于对词人自身的理解,不过正如梁羽生所说:“也许因为纳兰容若太善于言愁了,因此一般人对他有个误解,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其实他的‘愁’,正如前一篇所谈过的,乃是在封建压力下,精神苦闷的表现;而且除了‘工愁善恨’之外,他也还有激昂悲愤的一面。用百剑堂主的词来说,就是还有‘悲慷气,酷近燕幽’的一面!”这里或许就有纳兰性德“‘悲慷气,酷近燕幽’的一面。”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