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祥林嫂的一生(阴魂未散的祥林嫂)
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 正 · 文 · 来 · 啦 ·
前些天恰好重读了《祝福》,以前总以为时代变了,曾经遭遇的问题便消解了,可究竟有没有真的消解,其实只不过是问题被遗忘罢了。读一读过去的文章便可知晓,其实祥林嫂一直在我们身边,细读《祝福》之后才发现,这不愧为《彷徨》第一篇,想要用思想救人的鲁迅想必也是发现了自己的无奈。
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写说,国内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人民暂且坐稳了奴隶位置的时代,一个是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时代。而《祝福》大概写的就是祥林嫂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故事。
故事内容恐怕大家都知晓:一个农家寡妇出来做工,被婆家卖到山里换了小叔子的聘礼,之后丈夫和儿子又死了,房产被收走继续出来做工,却遇着迷信的柳妈说死后还要被割成两半分给两个死鬼丈夫,于是花了毕生的工钱捐了庙里门槛。本来觉得赎去阴间的罪亦能赎去在阳间“失节”的罪,伸手料理祭器却依旧被“道德感极强”的四嫂呵斥,从而渐渐不中用以致流落街头,疯病穷困而亡。
仔细想来祥林嫂可怜之处有三:
1. 身为女人,嫁了丈夫便成了夫家的财物。佣人中介卫婆子协同祥林嫂婆家公然把人劫去卖掉,四嫂也没有说什么,好像这一个人就好比一个物件。而祥林嫂婆家的意思则是卖了祥林嫂,不仅能得到儿子的彩礼钱,还能净赚一两千钱,十足是划算的买卖,毕竟当初讨老婆也是花了不少彩礼钱,而祥林嫂就这样被卖给了贺老六,而贺老六和儿子死后,又被大伯收了屋子赶出家门,没有夫家和儿子,便连拥有财产的权力也都没有,只得来做工;
2.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边被先夫婆家劫走卖钱,一边还要应对“上流社会”的道德批判。四嫂听了卫婆子说祥林嫂二婚,不是怜惜祥林嫂悲惨遭遇,而是惊讶于婆婆竟然让祥林嫂变节,而祥林嫂最后也从了,想来底层人可能只有一死方才显示忠贞。忠贞从来都是道德的最高准则,由此在底层的祥林嫂自从“变节”后,便成了一个连底层人都不是的人。“祝福”之时四嫂还要另请短工,可谓是祥林嫂做奴隶也做不得了;
3. 怪力乱神之压榨。在西方有赎罪券,在东方有捐门槛。由此今生和来世都彼此通了路。富者只要捐了钱财连来世都可以免去罪过,而穷者吃了苦在阴间则会继续吃穷亏。柳妈是个“善女”,但是就是她一句话让祥林嫂捐出了自己的一生积蓄,她说祥林嫂嫁了两个男人,死后两个死鬼男人都要她,阎王便会把她锯成两半分掉,但是只要捐一个门槛就能解决。如此一来,吓得祥林嫂魂飞魄散,于是去恳求庙祝捐门槛,庙祝一开始还不让捐,可是捐了到底成不成事情,没人知道,鲁迅也没写阴间的事情,只是说最终祥林嫂流落街头还是穷死了。
但是理理清楚会发现这三座大山好像一直都在,世界对此的议题也不曾中断:
1. 家长制的社会,尊长是传统美德,可是人生毕竟是自己的,换言之贺老六确实有力气,人也老实,可是结婚毕竟是两人的事,而不是整个家族的事,人人都从皇帝的角度去考虑万世基业是一种活法,但是活好这辈子也是另一种活法。要是换个角度想,祥林嫂婆家苦口婆心地劝祥林嫂改嫁也有可能,但是劝不得便来硬的,这边是绑架了,由此后辈与前辈之间的代沟和不理解总是存在的,毕竟长辈总归是当权者,不然为什么官为父母,民为子民,摆脱不了这种家长制的习性,人终究是家族的棋子而非个人的存在,换言之,只要是一个集体主义社会,那么这种风气依旧还会盛行。可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为什么而活;
2.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卫道士,不由自主地会向罪人投石。但是评判确实可以杀人,当上位者成为唯一的评判者,那么下位者便只有服从的道理,这就是体制内难出成果的缘故,作为一个士兵,人们总会想让你想遵从体制做上将军在谈变法,可是要是做了体制内的头部,谁又会想着自己革自己的命呢。福柯说的全息式监狱,从小开始,坐姿,走姿,吃饭,睡觉,都被训诫得完美,或者说只是在符合上者的心意,狱警和囚犯的比喻可以适用于很多地方。孔夫子说了一句色难,后人还演化出以腹议治罪,那么这种训诫出来的人到底像不像一个人了呢,谁也说不好,以至于人最后要道路以目。一个摄像头遍布的社会,恐怕只会让欲望掩藏得更深。人是难免会向体制靠拢,但是最终是体制控制了我们还是我们利用了体制,谁也说不清楚;
3. 关于民间风俗这一块,其实正是对于仪式的反复演习使我们成为了某种信仰的拥趸,鬼神之事许多人都是愿意相信的,而形式入了迷之后便演化成一种道德信条,最终反过来钳制住了人,我们的乡村中少不了类似柳妈之类的善男信女,祥林嫂捐门槛确实因为柳妈一句话,但是柳妈并没有因此获益,甚至于庙祝可能都觉得谁捐了门槛都是无所谓的。想来要是富人突发善心捐了门槛也当作了善事,可偏偏祥林嫂这样花毕生积蓄去捐门槛,想必也算是病急乱投医。这就好比蚊子,在富人堆里似乎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是生了痒,但是换做到了穷困的地方便什么病都弄出来的,最终成了压倒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上诸等便是笔者觉得个人应该警惕的,但是要怎么做,鲁迅自己也是彷徨得很,小说里那个化身为迅哥儿的鲁迅遇见了祥林嫂也只得逃避,谁能答得了这些人生的大问题。很多问题,只有自己才能找寻到意义,倘若有人说他对你人生的意义了如指掌,那多半也是假的,因为人生意义的追寻之路大概永远是自己一个人的探索。
依靠别人,苛求让别人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恐怕天性是个奴隶。确实听从吩咐跪下去很容易,让别人安排自己的人生也会很恣意,这恐怕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很多世间事不过是换了名目继续存在,收起了县衙老爷的称号换了首长大人,而很多人欣欣然作了奴隶也浑然不知觉,亦或是知道了也觉得顺其自然、追随大流总是不会错,这便是人生选择的问题。
所以祥林嫂的故事,说了其实也没什么用,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事听过一遍就好,这终究是一片林子只能换一点煤灰的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